填空题1、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表现为生命忧患(忧生)和政治忧患(忧世)。
2、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预见性。
3、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远古和当代有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
一个是以尧舜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
4、杜甫的忧患意识与自己的经历密切相关,《望岳》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这两首诗最能表现出随着他历世的深入逐渐忧患意识加深。
5、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8、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9、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0、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1、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
2、杜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是最突出的。
3、“人溺己溺,人饥己饥”语出《孟子•离娄下》,原文为“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4、杜甫的推己及人的情怀,从哲学思想看,属于“民胞物与”的思想。
5、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还表现为他独具的宽容,这种品质可以用儒家思想中的“恕”来解释。
6、“民胞物与”这个思想出自宋代儒学家张载的《西铭》。
7、杜甫的人道精神不仅局限于孔孟的“恕道“,还吸取了墨家思想,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时,杜甫便写出批判现实的作品,但是同时也流露出对统治者自食其果的恻隐之心,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哀江头》8、杜甫的推己及人的精神,主要根源于他自身悲剧性境遇。
9、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
一是讽鉴说,一是词婉而雅。
10、杜甫的“病物诗”把这种由己及人的悲悯化为具体的实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破败的茅屋实为一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的写照。
1、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2、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偶题》)3、束带发狂大叫,簿书何来急相仍。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4、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南征》)5、在《进雕赋表》中,杜甫借机抒情,把自己的光荣的家世,眼前的落魄一一道出,希望皇帝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存在。
6、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
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遣怀》)7、在《进三大礼赋表》中,杜甫极为诚恳地表白:“臣甫言:臣生长陛下淳朴之俗,行四十载矣。
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
”单项选择1、《官定后戏赠》:不作河西尉,_____。
A 凄凉为折腰B 寂寞身后事C 率府且逍遥D 狂歌托圣朝答案:A2、“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出自《_____》。
A 秋兴八首B 贫交行C 哀王孙D 羌村三首答案:A3、《南征》:百年歌自苦,______。
A 寂寞身后事B 得失寸心知C 未见有知音D 明我长相忆答案:C4、《哀江头》:_______,血污游魂归不得。
A 束带发狂欲大叫B 黄昏胡骑尘满城C 少陵野老吞声哭D 明眸皓齿今何在答案:D5、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
一是___,一是____。
A 讥刺说、词悲而恸B 讽鉴说、词婉而雅C 怨诽说、词婉而深D 沉痛说、风雅说答案:B6、“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是出自《______》里的句子。
A 贫交行B 洗兵马C 哀王孙D 羌村三首答案:B7、______,______。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A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B 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C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D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答案:C8、表现杜甫任怨的典型材料是《____》,在诗中诗人描写了安史叛乱所引起的马嵬事变。
A 凤凰B 春望C 述怀D 北征答案:D9、“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出自《____》。
A 至德二载,甫自金光门出B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C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D 遣愤答案:A10、《____》是杜甫浪漫主义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古人谓其表现了“杜老平生血性,奇情横溢,兴会淋漓”。
A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 春望C 凤凰台D 秋兴八首答案:C判断题1、杜甫重建的“风俗淳”的政治蓝图是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为底本的。
答案 A 正确2、杜甫出生贫寒,但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至深,因而入世态度积极。
答案 B 错误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最早的行卷之作。
答案 A 正确4、孔子的德政思想就是用道德和礼教来教化引导人民,不要用严刑峻法统治民众,如此天下太平,达到治世的目的。
这种德治理想十全十美,杜甫相信这种社会形态曾经存在,因而努力使之实现。
答案 A 正确5、杜甫的“风俗淳”的核心是要有个开明的统治者。
答案B 错误6、《洗兵马》是一首七言乐府古诗。
“洗兵马”即是,胡乱即平,将洗净兵甲不用。
王安石选杜诗,以此篇为“压卷”。
答案A 正确7、杜甫的《壮游》是一首比较完整的自传性回忆诗。
题目中的“壮”不光有“壮年”之意,而且兼有“豪壮”“壮阔”乃至“悲壮”之意。
答案 A 正确8、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是源自儒家的仁政思想。
答案A 正确9、朝纲紊乱是杜甫忧虑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杜甫写了诸如《草堂》、《壮游》、《秋兴八首》、《洗兵马》等篇章。
答案 B 错误10、杜甫《白丝行》的正面意思就是重整社会秩序,恢复儒家所倡导的淳朴风尚。
答案 A 正确默写题1、《梦李白二首》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可不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2、《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岂无清粳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连线题杜甫——诗圣、《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王阳明的“良知良能”——“心学”、“恻隐之心”语出——《孟子。
告子》、杜甫的“社会良知”源自——“仁学”解释1、盛唐之音林庚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
”盛唐之音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
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
三是追求自然的美2、杜甫的“社会良知”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
仁学,实分为内、外二路。
从自身修养的完善看,它要求提高个体的道德境界;社会义务看,它要求个体以“仁政”为理想参与政治。
其理想境界就是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以仁之内核“恕”为准则行事,推而广之,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也表现出仁爱之心,从而形成宋儒所总结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大胸怀。
问答题1、“良知”和“良心”的概念是什么?“良知”是指天赋的道德观念,如《孟子•尽心上》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良能,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现代汉语辞典》(2002年增补本),是指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指人类不学而知的、不学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本能。
“良心”有两层意思,一是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二是指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现代汉语辞典》(2002年增补本)的解释是:“指对是非的内心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
”2、“社会良知”的概念是什么?“社会良知”是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
表现在对社会国家民众的关怀方面,体现出一种博大深沉的感情和高度的理性,是在儒学熏陶下所产生的事事关心的使命意识。
3、如何理解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就是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并使之成为最高的奋斗目标。
但人类社会发展本身有时却往往偏离这一目标,甚至背道而驰。
这种现象就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进而引起人们内心世界的焦虑忧心,产生难以消解的忧患意识。
4、杜甫的哪些诗作表现了他的政治敏感与责任感?《望岳》、《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忆昔》、。
《丽人行》、《兵车行》、《咏怀五百字》、《北征》、前后《出塞》、《留花门》、《遣愤》、《遣兴三首》、《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5、杜甫的生命忧患意识有什么样的特点?杜甫的忧生始于人生困顿的长安期间,并随其漂泊的一生不曾衰减。
杜甫的忧生,与那些纯哲理式的,属于生命觉醒的忧患不太一样。
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是因为天人相感而发,由自然界草木之盛衰、日月之运行,联想到人生的华年易逝,老境将至、阮籍的“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是因为政治黑暗、精神苦闷,人的自由和尊严与封建礼教产生尖锐的冲突,从而产生无法把握主体命运的悲剧心理。
而杜甫的忧生则更像屈原贾谊式的怀才不遇的处境与曹操式的志在千里的壮心所激荡起的情感波澜。
杜甫早年的豪放在唐代诗人中并不少见,而他中晚年心灵之敏感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却不多见。
他见花开而溅泪,闻鸟啼而惊心。
在大量的“恐美人之迟暮”的悲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颗不甘寂寞的壮心的律动,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先忧后乐”的情怀。
6、杜甫写“贫病”,最常用哪两个典故?原宪贫、长卿(司马相如)病。
7、杜甫的政治预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要点:杜甫善于纪录下情感的历程,以及大唐帝国的种种不祥之兆。
1、对安史之乱的忧患。
如《忆昔》杜甫正是在回忆中的盛时,却从那歌舞升平、花团锦簇的景象中窥见了即将爆发的危机。
2、对花门之乱的预感。
写有诗《留花门》(花门指居住于居延海北花门堡以外的回纥人)。
3、安史乱后,朝廷还留用“降虏”讨贼平乱,或拓境守边,杜甫有(《遣兴三首》)对此表示忧患。
事后也证明了诗人的预见性。
4、在“和亲”问题上,杜甫表现出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