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散文:1气势雄健奔放,挥洒自如2、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如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喷涌而出3、超凡入画的情韵和真率深挚的感情4、创新出奇的锐气和错综变化的美感5、表现力极高,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善于翻新出奇。
王安石散文: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语言简洁概括性强2、总体风格简洁峻切,笔力雄健,显示出刚强不屈的性格3、论点鲜明,逻辑严密,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短小精悍4、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重视文学的实际功能,直接为政治服务。
欧阳修散文:1、风格平易自然,用平常流畅的字句,从来不用奇、怪、难、重字语言简洁晓畅2、在平易自然中也有委婉曲折的一面,善用虚字穿插到文章中,延长了文章的气势,使得文章非常舒缓,同时也具有跌宕起伏的旋律,有着一唱三叹,摇曳多姿的特点3、局势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将古文的散句和骈文的整句结合在一起,采古文与骈文之长,常常是似散非散,似骈非骈,错落有致4、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情文并至曾巩散文:1、说理平实浅切,娓娓而谈,借古来言今,有一定的现实性2、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方正,结构严谨舒缓3、布局谋篇藏锋不露,用平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文章节奏从容和缓,条理清晰4、语言严谨峻切,词浅理畅喜用感叹句或设问句结尾韩愈散文:1、能自树立,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a立意新b精于选材c语言精迈注意吸收当时的口语,注意改造旧的语言表达形式;自铸新语2、风格豪迈奔放,汪洋恣肆,喜欢以气御文a善于讲理,大量使用排比对比b善于抒情将浓郁情感注入散文之中柳宗元散文:1、寓言善于说理,冷峭沉郁,有着深厚的现实内容2、山水游记具有诗情画意,感情色彩非常浓重,语言清新秀美,形象鲜明,把自然景色准确细致的展示出来,景中含情又有新寄寓3、刻画细致而不琐碎,语言精练而极富变化,文势劲峭而不乏参差舒缓,在描写中贯注一股浓烈的寂寥亦绪,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悲悯情怀高适岑参异同:同1、向往边塞立功,有慷慨报国的浩然英气2、都具有悲壮的风格特色3、诗中都呈现出边地异域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4、体裁上都喜用歌行体。
异1、高适诗歌侧重于描写现实,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表现为战争的认识与民生疾苦的揭露,思想价值高。
岑参善于描写塞外雄奇壮丽风光,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加入对战争生活的反映,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夸张,寓情于景,艺术价值很高2、高适诗歌风格豪迈奔放,其中又有一种苍凉和悲壮的情感,岑参风格为雄奇瑰丽,诗中有种乐观精神3、高适语言朴素,不以文采华丽见长,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对现实多揭露和批判。
岑参语言瑰丽奇伟,语调慷慨豪迈,艺术手法奇特,诗歌显得大气磅礴,奇情逸发。
善于写感觉印象,色彩绚丽,描绘细致生动。
李杜比较:1、生活背景与出身:李白生活在唐朝最鼎盛的时代,从小博览群书,观奇书好剑术,性格自由奔放。
杜甫则主要生活在战乱时期,出生于官宦世家,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2、人生理想:李白有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寄希望于风云际会,但其一生都在出世与入世间徘徊。
杜甫则终身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始终以严肃悲民的心情关注社会现实,对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以轻蔑3、诗歌气质:李白是以自我为中心达到对客体的驾驭和征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杜甫则是把个人情感渗透到描写的对象当中,感情悲慷,壮大深厚,满怀深沉的忧思情怀4、风格:李白是豪迈奔放,直抒胸臆,一泻千里。
杜甫诗沉郁顿挫,语气起伏,反复,低回仁者之心和儒家涵养将喷薄的情感压抑住,使他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5、长处:李白擅长歌行体,乐府,五七绝句,诗歌自然天成,不事雕琢,如清水芙蓉。
杜甫长于律诗精于炼字和声律,擅长铺陈排比,诗歌音美形美。
四杰和陈子昂比较:四杰贡献存在,他们只处于改革的摸索阶段。
因此,在创作上对齐梁六朝有一定继承,革新少,因袭多,没有改革理论,用实践对齐梁诗风进行改造。
陈子昂以旗帜鲜明的理论和与之相符的实践,坚决以汉魏风骨来排斥齐梁六朝时风,革新多,因袭少,为唐诗开辟新天地。
唐宋诗异:1、在情感内蕴上,唐诗热烈,外扬,将情寓景中,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宋诗则受理性的节制,温和内敛,寓理于景,言尽句终2、在艺术外貌上唐诗色泽丰美,雍容浑雅。
宋诗则平淡瘦劲,深析透辟3、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理,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在技巧方面有些进步,意境更为深刻,题材也更为广泛。
而唐诗之美在语言,自然浑成,是宋诗的基础,不同于宋诗的思虑作势,两者的美学风格上既各树一帜,又相互补充。
唐宋八大家: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唐宋时期出现的八个有杰出成就的散文家的合称。
他们分别是韩柳欧王三苏曾。
明初朱右将以上八家的文章编成了《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
明中叶,唐顺之编纂的《文编》只取以上八家的文章,其他人一律不收,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形和流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之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这八人的文章集为《唐宋八大家文抄》唐宋八大家名称遂固定下来。
新乐府运动:是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发生的以通俗化的乐府体写时事和社会生活的诗歌运动。
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所:“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
”明胡震亨《唐示癸签》:“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乐府。
”特点:用新题,写时事,美刺现实,不以入乐为标准。
上官体:《旧唐书》本传说:“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上官体的“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
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以大多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到后来,才被逐渐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将唐传奇与宋、金戏曲院本等相并列,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更将所分六类小说中的第二类即《莺莺传》,《霍小玉传》等定名为传奇,于是传奇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统称便约定俗成的沿用下来。
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黄庭坚及诗派中的二谢都是江西人。
《宗派图》序说:“歌诗至于豫章始大出而力振之,后学者同作并和,尽发千古之秘无馀蕴矣。
”录其名字曰江西宗派,其源流皆出豫章也并尊黄为诗派之祖,诗派成员大都直接或间接受到黄庭坚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多或少受到黄诗的影响,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比较相近,确实是一个声同气诗歌流派。
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诗歌逐渐摆脱绮靡文风和诗风的影响,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大为开阔了,给唐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四杰”使诗歌从没有生气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了,转向了广阔的社会,从无病呻吟转向抒怀言志,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逐渐走向盛唐。
山水田园诗派:诗歌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起于机北朝时代晋宋之交的陶渊明与谢灵运。
唐朝开国之后,社会经济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给一些知识分子,造成了饱览山川田园风光的悠闲的物质生活条件。
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
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
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
边塞诗派:诞生原因:1、隋唐以来对外战争频繁2、唐代知识分子为了自己的前途除了应试及第外还有应将军门第,知识分子入幕成为一种风气。
诗歌特色:风格,既有现实主义,也有烂漫主义,总的说烂漫主义占主导地位。
内容,写部队艰苦的战斗生活,征夫的边愁思妇的哀愁,爱国精神,英雄气概,壮丽的山河和奇异的边地景物。
《无题》诗:李商隐的部分诗歌以《无题》命名,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
由于它们写得比较隐晦曲折,千百年来解说众说纷纭,穿凿附会者绝不在少数。
在今天看来,这些作品,并非一时一地所作,也没有统一的构思贯串起来,而是诗人随时触发的各种感受与兴会的点滴结晶。
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
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以儒学复古为号召,反对骈文,力倡古文,一改六朝以来文风之浮靡。
主张文章要能够做到“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元和体: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
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体诗文。
狭义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包括艳体在内的流连光景的中短篇杂体诗。
《旧唐书·元稹传》说,元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
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
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
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
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
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
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
”说明元和体即元和时流行的新体诗,专指元、白诗体中的一个方面及其模仿的作品而言。
晚唐体:宋初诗坛一批诗人如林逋、魏野、寇准、潘阆与“九僧”等写诗模仿晚唐贾岛、姚合诗风,被称为“晚唐体”。
花间词派:因《花间集》而得名的词派。
后蜀赵崇祚编定《花间集》,收录了晚唐及西蜀词人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词,文学史上称这些词人为花间词人,其词作题材多以男女情爱为主,风格靡丽柔婉,奠定了词发展的类型风格。
西昆体: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
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曾于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聚集于皇帝藏书的秘阁,编纂《册府元龟》,他们把在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
这部诗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号为西昆体。
西昆体诗人宗法李商隐,他们大多有良好的词章修养,技法圆熟,善于在诗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以求意旨幽深。
其作大抵音律和谐,词采华美,整饬典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但是,西昆诗人只是一味模拟,缺乏真情实感,刻板地搬用李商隐的诗题、典故、词藻,徒得华丽外表而缺乏内在气韵,未能自成一家。
变文:变文是民间曲艺“转变”所用的底本。
主要内容有三类:一是演唱佛经故事,二是演唱历史故事,三是演唱民间传说。
对后代话本、小说、戏曲影响较大。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创造。
或以“无题”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女之情而别有寄托。
这类诗词旨隐约,意蕴丰厚,往往难以确解。
晏殊词:1、内容大部分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着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显得纯净雅致2、情感激调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语言清丽淡雅,温润秀凉,描写细致,善写心理活动,以小令见长3、情中有思,浓情中渗透着理性的特质,融入作者的生命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