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八章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1节 越轨行为
越轨的定义及其类型 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1.1越轨的定义
• 越轨:不遵从正常的给定的社会或者组织规范 的一系列行为。 • 越轨所包含的内容大于违法、犯罪。很多东西 是越轨,但不一定是犯罪。 • 八十年代的喇叭裤、烫发在当时被认为是越轨 。 • 九十年代的纹身等在当时被认为是坏孩子干的 ,也是一种越轨。 • 当然犯罪也是越轨。
• 提出了改善治安的“现实主义”建议:执法部门 需要更加关注社群,不能一味依赖武力治理;警
察对社区市民负责,社区居民在治安问题上有更
大的发言权;警察应该多花些时间调查犯罪、清
理多年积累下来的案件,减少日常行政事务。
• 对左派现实主义的批评:把焦点放在了受害者个 体身上,依然处在政治和媒体驱动的、讨论犯罪 问题的格局之内。 • 看到了最为常见的犯罪形式,忽视了其他的犯罪
•
社会化作为一种控制措施,通过“依附”、“责任”、“投入”、“信念”等将人们同社会和守法行为维系在一起。
2.6 右派现实主义
• 右派现实主义:撒切尔、里根上台,导致这两个国家的犯罪治理出现“法律与秩序 ”的思路,被称为右派现实主义。 • 小布什治下的美国:犯罪和过失不断攀升的原因被归根于福利社会和放任教育, 认为这两者导致个人责任感衰微,家庭和社会的解体,以及传统观念的广泛消亡 。 • 越轨被描写成个人病理现象,是由于个人自私、缺乏自我控制,道德观念淡漠, 拒绝接受先前的各种理论,特别是左派理论,拒绝将犯罪和贫困化联系在一起。
• 标签理论家将越轨行为解释 成越轨者和非越轨者之间的 一个互动过程,而不是个体 或者群体的一个特征。 • 贴标签的过程是代表权力的 、握有法律和治安力量的人 将有关传统道德和价值规范 施加在其它人身上的过程, 代表了社会的权力机构。规 则是由富人为穷人制定,男 性为女性制定,主要族群为 少数族群制定,反映了一种 社会不平等。
革新主 义者
接 受 社 会 认可的价值 观,但采取 不合理的手 段实现之。
退却主 义者
仪式主 义者
遵从社会所认可 的价值观,尽管已 经看不到这些标准 背后的价值观。
默顿的问题
• 社会整体上越来越富裕,为 什么犯罪率还会持续上升? • 日益提升的欲求;持久的、 日益扩大的不平等和由此导 致的相对剥夺感是导致越轨 和犯罪行为不断滋生的重要 原因。
• 贝克尔:我们习惯于往一个人身上贴标签,对其作出判 断。越轨行为并不是越轨者成为越轨者的决定因素。 • 社会如何对待一个出身于富裕家庭、受过良好教育的、 初犯错误的年轻人? • 社会如何对待出身于贫民窟的、没受过良好教育、也是 初犯错误的黑人子弟?
• 勒默特:而一个人一旦被认定越轨或者犯罪,则会认可
• 右派现实主义眼中的犯罪根源:自私、不道德、由社会 福利导致的不负责任、堕落,尤其不认为犯罪和社会不
平等和贫困有联系
• 右派现实主义的对策:强化执法活动,强化监禁,大量 的钱被花在强化司法系统上。
• 目标加固、环境监控是常见的治安管理思路。最容易见
效果,选民最容易看到 • 香港满大街的警察,社会监控体系极度完善,大量的钱 被消耗在监控体系上。但是香港是亚洲贫富分化最严重 的地区之一。
对功能主义理论的批评
• 功能主义的假定:犯罪往往发生在弱势群体中,他们接受了社会正常的价值规范 ,却缺乏实现的机会和手段,有时采取犯罪、越轨方式。 • 反对声音: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渴望富足,像主流社会那样成功是普遍的价值规 范吗?上层社会同样存在着大量的犯罪和越轨行为,他们难道也是因为没有实现自 己的目标的机会和将犯罪的根源定位到了社会结构本 身,越轨行为是经济不平等和缺乏 机会平等的一种副产品。 • 什么是失范:个体所接受的社会规 范与社会现实相冲突的时候,个体 行为所承受的压力。 • 社会成功的标准:经济上的成功。 • 社会的现实:机会很少。 • 由此引发巨大的社会压力,并导致 可能采取越轨和犯罪行为。
自己的身份,可能做出更多的越轨行为来。 • 初级越轨:最初的逾越行为。 • 次级越轨:人们逐渐接受自己越轨者的身份并由此导致 的进一步的破罐子破摔的行为。
• 对标签理论的评价: • 标签理论的假设:没有任何行为具有内在的犯罪性质, 对于犯罪的界定是由权势群体做出的。 • 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对于犯罪和越轨的评价确实有时很 主观。
“相对剥夺” (Relative deprivation) 最早由美国学者 S.A.斯托弗(S.A.Stouffer)提出,其后经R. K.默顿( R. K. Merton)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关 于群体行为的理论。 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 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 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 不满。 简单而言,相对剥夺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我们有 权享有但并不拥有。例如,某人看着邻居家买了一辆 新车,他认为他也能有这辆车。但实际他并不拥有。
警方认为,愈演愈烈的破坏事件可能与目前失业率不 断攀升有联系——根据2月份的统计数字,柏林地区的 失业率达到了14.1%,几乎是德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警 方担心,在德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时期,找不到工作的 年轻人通过焚毁汽车等手段来发泄心中的仇恨,这也 将导致极端主义团体在德国赢得更多的支持。
犯罪往往有着很复杂的社会原因,不仅仅出于个人 层次上的原因(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一种观 点认为有些人之所以犯罪,主要出于他们自己的生 理和心理原因。个人应负主要责任)。因此,从社 会学角度出发,研究犯罪,对于理解犯罪、遏制犯 罪都大有意义。
默顿认为,当个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中的 人相比较并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就会觉得自己受到 了剥夺。 这种剥夺因人们不是与某一绝对的或永恒的标准相 比,而是与某一变量相比,因此这种剥夺是相对的, 这个变量可以是其他人,其他群体,也可以是自己的 过去。 有时,即使某一群体本身的处境已有所改善,但如 果改善的程度低于其他参照群体的改善程度,相对剥 夺感也会产生。 相对丧失感会影响个人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并可 造成多种后果,其中包括压抑、自卑,引起集体的暴 力行动,甚至革命。
2.2 亚文化
• 亚文化:非主流文化。如一个非主流族群的文化,如非法社会团体的文化
等。这些团体的规范鼓励挑衅和其他不遵从行为。
• 科恩的观点,有些亚文化鼓励犯罪,如帮派。社会底层丧失信心,容易加 入不法帮派,接受其所代表的非主流文化,进而容易犯罪。 • 克罗尔德和奥林:青年人认可社会的价值观,也认可主流的手段。当通过 巨大的努力仍达不到而且感到机会渺茫的时候,的时候,就特别容易走极 端,会认为世界不公,会做出各种反叛行为来,会加入不法帮派。 • 反面:洪秀全 认可主流价值规范科举- 多次应试失败-造反(受外来文化影 响)。
界定越轨理论
• 功能主义认为越轨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 埃里克松:一个地区的越轨数量很可能长期保持稳定。控制机构倾 向于将越轨控制在一定的界线之内,而不是彻底清除。因此,社会
需要一定的越轨。
• 当越轨行为的数量超出了控制,社会如何应对? • 莫伊尼汉:《低位越轨》,重新界定什么是越轨,不知不觉中降低 了标准。 • “我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对于我们有害的大量的行为”。
新自由主义
• 新自由主义指的是一种政治—经济哲学,反对 国家对于国内经济的干预,主张自由放任。代 表学术人物有哈耶克、弗雷德曼。 • 里根和撒切尔上台后在西方推行新自由主义的 经济和政治政策。新自由主义对当前世界经济 影响很大,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影响很大。 • 新自由主义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也有很大的 危害,很大程度上当前应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 机负责。
• 但是对于越轨、犯罪的界定并不总是主观的贴标签,而
是有着一定的、客观鉴别过程。过分强调主观实际上并
不客观。另外,来自被剥夺地区的儿童,却是更有可能
做出偷窃的行为来。 • 最后,贴标签会导致破罐子破摔吗?
2.4 冲突理论
• 新马克思主义:泰勒、沃尔顿 和扬(1973)《新犯罪学》, 突破了早期犯罪和越轨理论。 认为犯罪是被有意选择的,其 本质常常是政治性的。 •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的 理解: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 • 个体为什么越轨?不是因为生 物特征,不是因为人格特征, 不是因为社会示范等,而是为 了为了反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 不平等。
第2节 犯罪与越轨的社会学理论
功能主义 亚文化 标签理论 冲突理论
2.1 功能主义的观点
• 犯罪和越轨的社会根源:传统标准和规范遭到破坏,新 的标准和规范又没有建立起来。 • 涂尔干: 1 )调适且带来了变化,把新的观念和挑战引 入社会,从而成为一种创新的力量。 • 2 )重新激发社会讨论和重视,进一步明确社会规范, 促进社会中“好”与“坏”行为的界线维持。 • 一定的越轨行为的存在是合理的,正常的。
默顿五种可能的社会反应类型
拒 绝 现 有 的 社 会 价 值 规范和实现他们的手段 , 希望用新的价值规范和 手段来代替之,重建社 会体系。
遵从主 义者
无论是否成功,都接 受社会既有价值规范, 也接受实现这些价值规 范的手段。
反叛主 义者
完 全 放 弃 了 竞 争的态度,不接 受社会认可的价 值规范,也不认 可实现这些价值 观的目的。
2.3 互动理论理 论
• 秉承了互动理论的一些观点 ,认为越轨是一种社会建构 出来的现象。互动论者拒绝 接受有些行为类型内在的具 有“越轨”的性质这一观念, 相反他们问的是:有些行为 最初是如何被定义成犯罪的 ,为什么有些群体被贴上犯 罪的标签,有些却没有? • 贴标签理论是互动理论的一 种。
标签理论
形式,特别是权贵、富豪的违法行为。
控制理论
•
犯罪的发生是犯罪冲动与遏制他的社会控制和物理控制之间不平衡的结果。
•
对个人犯罪动机不感兴趣,认为人是理性的,只要有机会,人人都会犯罪,许多犯罪都是“情景决策”。
•
赫尔斯奇:人都是自私的,权衡、算计利益得失后,人人都有可能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