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对于以自重、自尊、自律为言行重要特征的教师的最 有效的控制手段是精神的监督手段。因此,从根本上 来说,学校对教师而言是规范性组织。
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又具有一定的功利 性,原因在于学校毕竟是教师获得经济来源的职业场 所。教师在学校工作,不只是为了教育学生,奉献社 会,而且也是为了获取必要的经济收入,满足自身乃 至家庭的生活需要。这样教师与学校之间便存在着经 济关系。
作为教育者,教师不得不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 便使其言行往往具有“自重”的特征;
作为社会代表者,教师必然要在学生面前运用自己的权 威并在校内其他成员面前也竭力维护这一权威,这便导 致其言行伴有“自尊”的特征;
作为“文化人”,教师一般都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多地持 有言行自由、责任自咎的意识,这样使得教师言行多带 有“自律”的特征。
师的育人活动无法像工厂对于工人的产品制造活动或公司对于 经销人员的商品推销活动那样进行简单的定量评价,且不可能 像工厂或公司那样主要通过物质的刺激手段来寻求教师的服从 和参与,而是不得不主要诉诸于精神的监督手段,即规范的约 束、道德的反省、良心的驱使。 而且,教师是社会中的文化阶层。不管现实社会中的教师在经 济、政治等方面的实际地位如何,其文化阶层的身份及与之相 伴的言行特征不会改变。
(一)学校组织的结构类型 1、物质结构 2、职权结构 3、系统结构 4、阶段结构 5、分轨结构 6、课程结构 7、经费结构 8、入学结构 9、出勤结构
(1、二异)质学性结校构组织的结构特征
学校组织中存在两种基本成员:教师与学生,教师是社会代表者与文 化传递者,学生则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他们具有几乎互为 相背的“社会属性”,就“文化品质”而论,他们存在两个方面的区 别: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美国的组织社会学家艾兹奥尼根据组织为使其成员服从并参 与组织而采取的控制手段的区别,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种基本 类型:
①强制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物理的威逼手段, 如关押、隔离等;
②功利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物质的刺激手段, 如增减薪水等;
③规范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精神的监督手段, 如规范的约束、道德的反省等。
任何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所能采取的控制手段不外乎物理的、 物质的与精神的三种,只是某些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往往同时 采取多种控制手段。
(二)学校组织的性质
1、规范、权威、强制、功利性组织 (1)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规范性与功利性的组织。 之所以说学校组织对教师而言具有规范性,原因在于学校对教
其次学生也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较强的生理与 心理可塑性,并因此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可塑性。由于学 生的各种心理倾向也决定了教师或学校领导在与学生交 往时不得不更多地采取说服与感化的方法。
学校组织的上述规范性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一定的强制性 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是借助于“义 务教育制度”而将学生强行纳入自己的组织结构之中的。 “成为学校组织的成员”并不是学生自身要求的产物,而是 外部社会“逼迫”的结果。用梅舍与科弗的话来说,学生角 色基本上是非自愿的角色。
当教师采用精神的监督手段来说服学生服从和参与而未 能收到应有效果时,往往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辅之以乃 至完全转而采用命令与训斥等强制的手段。这时,学校 组织对于学生的强制性便从潜在形态转变为显在形态。
2、服务性、生产性、整合性组织、社会关系的聚焦点 (1)服务性组织 (2)生产性组织 (3)整合性组织 (4)社会关系的聚焦点
这种经济联系自然也会成为学校管理教师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通过增加或扣发教师的工资、津贴等物质的 刺激手段来显示组织的威力,促使教师服从学校。同 时,这种联系也会成为教师调节自己对学校组织的行 为的重要原因。
至于规范性与功利性这两种特征在学校组织的总体性之 中占有何种地位,则取决于学校所承担的对于教师个人 的经济职能的强度。若社会要求学校更多地承担对于教 师个人的经济职能,赋予学校更多的经济利益分配权, 则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经济联系便会增强,学校作为功利 性组织的性质便相对突出,而作为规范性组织的性质则 相对减弱。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是教师和学生。早在 1932年,美国的沃勒便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广泛 论述了学校组织的诸多社会学特征。但是总的来说,学 校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因而也需 要首先探明:学校是怎样的一种组织?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从对学校组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学校组织社会学基本 上可以视为“学校组织结构社会学”,但这种研究也存 在两个重要缺陷:
第一是不少学者单纯套用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将学校作 为一种科层化组织来分析,致使不少的学校组织结构研 究在相当程度上成了科层制理论的单纯应有研究。
第二是诸多研究只是对学校组织结构的成分或因素进行 “分解式”的剖析,很少达于对学校组织结构总体特征 的把握,结果未能真正示明学校组织结构与其社会组织 结构的主要区别。
(2)规范——强制性组织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有的组织。 之所以说学校组织对学生而言具有规范性:
首先在于教育活动有效机制的要求。教育是受社 会委托并按一定目的和计划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 由于教育活动产品是受教育者的变化,因此教育 活动的有效机制在于内化,其中就包括学生对于 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的内化。因此,学校教 育活动就力图让学生内化学校组织的各种要求。
第一,从各自的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规 范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需求性文化”。
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不仅须向学生示明那些同社会要求相符的文 化,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具备这些文化,因此应是“规范性文 化”。而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成熟性,就会存在相对的需求, 因而学生文化是“需求性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