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秭归县实验中学 李作翠
一、 教材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精彩的对话描写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
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个性化的语言,
传神的细节,让唐雎的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它能使学生在兴味
盎然的品读中受到“士”的精神的激励和感染,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
一扇探寻“士”文化的窗口。
二、 学情分析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的关键时期,如今,优
越的生活条件,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模糊了自己的责任和
使命。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加强
学生的人文修养,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学生循迹人物的语言,
能从中领悟民族文化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情感方
式、价值观念,让他们学着以一个英雄的姿态完成生活赋予他
们的各项使命。
三、 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
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
物形象。
3、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
畏强暴的精神。
其中,理解人物对话、品读是“士”的精神是重点,品味对话艺
术,读出“士”的形象是难点。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角色品读法、表
演朗读法让学生入情入境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说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达成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四、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导入激趣
通过对题目中“使命”一词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唐雎此次出使所
肩负的责任的兴趣,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
兴趣,也没离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谓一箭双雕。)
(二)读懂文章、理解故事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之后教师检查学生字音、断句等基础知识,
然后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听读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
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设计意图:夯实文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
2、秦王以大易小是天大的好事,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呢?教师
抛出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品读人物语言,识破秦王的骗局。明确唐雎
此次出使关乎国家存亡,责任重大。
3、那么唐雎完成了使命吗?请同学们用文中的句子做依据回
答,引入对文章最后一段的学习和理解。初步感受唐雎的力量。
4、那么,面对强大秦王,唐雎如何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的呢?
自然引入对唐雎与秦王斗争过程的品读。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士”的力量)
(三)、品读对话,感悟“士”的精神
这个环节,我首先采用比较唐雎的拒绝与安陵君的拒绝在态度、
语气上的不同,感受唐雎说话有理有力的特点、不卑不亢的态度、勇
敢无畏的精神。然后我采用师生演读的方式,把学生带入斗争的情境,
并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士的内涵,在情境再现中感悟“士”的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再现鲜活的历史和人
物,融入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突出本文学习的重点)
(四) 品评人物,深化“士”的内涵
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士”的故事,进一步理解“士”
的精神。再赋予“士”的精神以时代意义,让学生明确:维护
国家主权和尊严不受侵犯是全世界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最崇高
的使命。从而深化“士”的内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意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五、 教学预期
本课教学设计力图展现以下亮点:
1、 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为主线,思路清
晰,重点突出。
2、 教学环节紧凑,设问巧妙精当,教学过程流畅。
3、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4、 在理解和感悟“士”的精神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积累和实际,
有效深化“士“的内涵,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