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解读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新)
解读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新)
2010年心肺复苏与心血管 急救指南新变化
一、 将“A-B-C”改变为“C-A-B” 二、“生命链”延长至5环节 三、 几个数字的变化 四、 基本生命支持(BLS)的主要改变 五、 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六、 复苏后仍要积极的救治
一、将“A-B-C”改变为“C-A-B”
新指南将成年人及儿科病人(包括儿童 及婴幼儿,但不包括新生儿)的基本生 命支持(BLS)的程序从“A-B-C” (Airway气道、Breathing呼吸、Chest Compression胸部按压)改变为“C-A-B” (胸部按压,气道,呼吸)。
• 。根据国内外统计无论是院外或院内,VF 所致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很低,且差 别甚大,可从5%~50%。这一差别也提示 在许多情况下,提高存活率的空间是很大
证据评估流程
• 《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基于对复苏文献资料的大量研究,并由多名国际 复苏专家和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委员会及专 业分会进行深入探讨和讨论后编写。同时发表于 《循环》2 和《复苏》3 两份期刊上的《2010 年 ILCOR 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 议》是根据数以万计已由同行讨论的复苏研究总 结出的国际临床指南。该 2010 年国际证据评估 过程包括由来自 29 个国家的 356 名复苏专家, 通过亲临会议、电话会议和在线研讨会(“网上 研讨会”)对复苏研究进行为期 36 个月的分析、 讨论和探讨,包括 2010 年初在德克萨斯的达拉 斯举办的 2010 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及治疗建 议国际指南会议。
一、将“A-B-C”改变为“C-A-B”
其理由如下:一、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于成年人,心脏 骤停存活率最高的患者是心律为室颤(VF)或无脉性室 速(VT)的心脏骤停者,这些患者CPR的关键起始措施 是胸部按压及早期除颤。二、“A-B-C”程序中,胸部按压 往往被延迟,因为目击者要开放气道,给予口对口呼吸 或应用屏障器具或其他通气装备。将程序改为C-A-B,则 胸部按压可迅速开始。三、开始先做胸部按压,可以保 证有较多的患者接受CPR救治,即使救助者不愿意或不 能够为患者提供通气,但至少可以完成胸部按压。四、 施救者对发生心脏骤停最可能的原因制定复苏救治程序 是合乎情理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 阿托品
“生命链”延长至5环节
一: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早期识别与呼救; (2)早期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
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对多数院外CA的患者,目击者仅实施胸外按压的 CPR(Hands-Only CPR)获得的效果与传统CPR (按压结 合人工呼吸) 的效果相似。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CPR目标
• 终极目标:出院存活率
• 次级目标:减少神经系统损伤
• 初级目标:自主循环恢复(ROSC)
ROSC期—重建循环
生存链:早期发现、早期CPR、早期除颤、早 期ALS。
心脏按压质量:频率、深度、回弹、减少中 断。
证据评估流程
• 工作专家们制作了包括 277 个复苏和心血 管急救主题的 411 份科学证据总结。该过 程包括对相关文献进行有组织的证据评估、 分析和分类。其中还包括对可能的利益冲 突进行严格的申报和管理。《2010 美国心 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1 包括 应用有关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和治疗建议的专家建议,以及有关有效性、 培训和应用的方便性以及地方实施可行性 等因素的注意事项。
(3)早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完整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 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 呼吸
解 读 2010 心 肺 复 苏 指 南
2010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Guidelines
• 心搏骤停: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有效搏动突 然停止,心脏排血为零。表现为:意识丧失;大
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心电图:心室颤动、 心室静止、心-电机械分离。
• 抢救成功的两个因素:1、“天意”:患者的原发 病;2、“人意”a、时间(时间就是生命,4分 钟内),b、抢救方法的正确性(2010版心肺复 苏指南)。
2010 CPR指南讨论的主会场
2010年1月31日—2月6日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和AHA(美国 心脏协会)共同在美国达拉斯洲际酒店举行的2010心肺复苏指南 (CPR)暨心血管0年心肺复苏国际指南全省培训班
CPR成功的关键
• 自主循环恢复(resump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
心肺复苏存活率
• 4分钟以内 • 4~6分钟开始 • 6分钟以后 • 10分钟以上
50% 10% 4% ?! ≈ 0
•
就
•
时间
•
•
是
生命
2005年以来CPR的新进展
• 2005年版CPR指南最有争议的问题和主要 变化是单人CPR时,将按压/通气比由15: 2改为30:2和除颤从连续3次改为1次并立 即CPR,以减少胸外按压中断(强调胸部按 压:有效、不间断)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远期
CO(心排出量:静脉回流及心肌收缩力) ↓→全身缺血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及再 灌注发生损伤
1. 脑损伤 2. 心肌功能障碍 3. 全身缺血再灌注反应
回顾---心肺复苏(2005)操作程序
• 判断意识 :轻拍、重唤 • 立即呼救(启动EMSS:急诊医疗服
务体系) • 放置CPR体位 • 开放气道(A) • 人工呼吸(B) • 胸外按压(C) • 电除颤(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