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歌谣、史诗与民间长诗第一节民间歌谣一、歌谣的界定与分类(一)定义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

歌谣包括“民歌”和“民谣”。

民歌的曲调属于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民间文艺学中,通常将民歌的歌词部分和民谣合起来称为民间歌谣。

二、民间歌谣的特征(一)情意真切,袒露心声(二)格调优美,形式多样1.四句头整齐的五言或七言,四、六、八句组成一节或一首。

在南方最为流行,人们通常把它叫做“四句头”。

如《刘三姐》2.五句子由七言五句构成一节或—首民歌,这种格调初看和一般四句头山歌差不多,实际上别具一格。

它的头四句似乎已经把话说尽,却又赶上一句,或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或翻出新意,锦上添花,这就使作品情浓意深,更加动人了。

(三)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歌谣的传统手法为赋比兴,劳动人民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借以抒情或叙事,富于概括力与艺术感染力三、民间歌谣的价值、传承及其研究(一)民间歌谣的价值1.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3.反映社会生活的“小百科全书”4.影响文人创作第二节民间长诗一、民间长诗界说民间长诗分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一)民间叙事长诗广义的民间叙事长诗应包括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的具有庄严格凋的史诗和后来产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诗。

狭义的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二)民间抒情长诗民间抒情长诗是人民群众创作、口头流传的以抒情为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歌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也比较灵活,一部分民间抒情长诗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婚丧、生产习俗、宗教活动中的情感抒发,是民间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

★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1)抒情与叙事民间抒情长诗重在抒情,没有故事情节,一部分首届连贯的抒情长诗虽然有一定的叙事性,但也只是事件的梗概或情节的片段与若干过去生活的画面,它们的出现不是为了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为了配合主人公的抒情;民间叙事长诗要叙述完整的故事,其故事有头有层,多以主人公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单线递进发展,环环相扣。

(2)限知与全知民间抒情长诗多以第一人称进行抒情,倾诉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和愿望。

民间叙事长诗多以第三人称叙事,被视为全知全能的视角,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叙述不同事件的发展和各种人物的言行,甚至还可以随意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各种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节、中国史诗一、中国史诗的类别1.创世史诗以创世神话为基本内容,以天地、万物、人类、社会、文化之起源、演变、发展为内容的史诗,又称“神话史诗”,如彝族的《梅葛》。

2.迁徒史诗以民族或支系在历史上的迁徒事件为内容,展示各民族或各支系在漫长而艰难的迁徙道路上的社会生活和族群命运,塑造迁徒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民族英雄、部落首领等人物形象及描绘各民族迁徒业绩的壮阔画卷。

如哈尼族《哈尼阿培聪坡坡》二、中国三大史诗1.《格萨尔》《格萨尔》流传于藏族,大约形成于11世纪,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内容是关于英雄格萨尔一生业绩的神圣叙事。

格萨尔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赛马称王后,率领岭国部落进行一系列征战,他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最后从地狱中救出母亲和爱妃,完成人间使命,一同返回天国。

2.《江格尔》《江格尔》主要流传于中、蒙、俄三国卫拉特蒙古人中。

这与历史上卫拉持蒙古人的迁徙足迹密切相关。

所谓卫拉特蒙古,就是在内蒙古和外蒙古之西,居住在阿尔泰山周围的蒙古。

我国新疆卫拉特地区是《江格尔》的故乡。

但最先被发现和记录的不是新疆《江格尔》,而是俄罗斯卡尔梅克《江格尔》,《江格尔》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专门学科3.《玛纳斯》英雄史诗《玛纳斯》由《玛纳斯》、《赛麦台》、《赛依铁克》等8部构成。

史诗以玛纳斯及其7代子孙的英雄业绩为主线,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史诗涉及古代柯尔克孜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史、哲学、美学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

它不仅是一部研究古代柯尔克孜族的百科全书,而且是一部研究中国北方乃至中亚民族关系史、文化史的重要口头文献。

民间故事一、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一)分类的可能性故事情节类型的有限性(二)“AT分类法”1、定义“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一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方法。

5、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及类型索引编纂(1)1931年,钟敬文《中国民谭型式》(2)1937年,(德)沃·爱德哈德(W.Eberhard)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3)1978年,(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首次展现中国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整体风貌(4)2000年,金荣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二、民间故事分类(一)幻想故事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

这类故事的幻想色彩十分浓厚,是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我国十大幻想故事《求好运》、《田螺姑娘》、《灰姑娘》、《蛇郎》、《青蛙少年》、《兄弟分家》、《两伙计出门》、《狼外婆》、《小鸡崽报仇》、《十兄弟对敌》(1)魔法故事魔法故事也叫变形故事。

这类故事情节奇幻,充满超自然的想象,常把生活中某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当做可能表现出来。

如猴精、画中女、田螺姑娘、蛇郎、枣核儿等。

(3)动物故事这类故事以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主人公编织故事、展开情节,借助这些形象间接地表现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情感。

如猫狗结仇、猴子捞月、稻草人等等。

(二)生活故事生活故事又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

这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而展开的叙事,是对民间观念与意识及社会底层生活的一种形象化叙述,表面上其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

(三)民间笑话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

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凸显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1)揭露与嘲讽笑话(2)讽刺与幽默笑话★民间寓言与动物故事的关系联系:从体裁来看,民间寓言主要是在寓意型的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随着从狩猎到农耕的社会生产变化,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没有以前那么密切了,在民间口头创作中,有些作品虽然仍以动物作为表现的重要对象,但侧重点已由过去的单纯反映动物的形态、习性、特征乃至崇拜转到了表现人事方面的内容,因而经常赋予动物以人的思想、情感、生活体验,逐渐形成一种带有明显教训寓意的口头故事——民间寓言。

区别:有无较为明显的讽喻和哲理性,是民间寓言与动物故事的区别所在。

三、艺术特征1.泛指的主人公,模糊含混的故事时间、地点2.程式化的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3.类同的情节构思,“二元对立”的形象▲民间故事有集体流传的特点民间故事传承人不同于一般的讲述者,他们是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才能的人。

他们往往从幼年起便喜爱民间故事,喜欢听,喜欢讲;他们大都记忆超群,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在讲故事过程中,他们善于把零散、断片的故事组织、连贯起来,经过生动的描述再传播出去,显示出惊人的集散故事的才能。

研究者将他们称为“故事家”,地方民众则将他们称为“故事篓子”、“瞎话匠”、“讲古儿王”等等。

(1)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少则几十则,多则几百则。

(2)讲述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得到听众的普遍认同和喜爱。

(3)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不是机械、死板地转述,而是能够很好地把握与活用故事程式。

(4)有自己的传承线路。

四、民间故事的价值1、文化价值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风貌及心路历程。

民间故事独特地伴随着历史,越是古老的故事,越具有历史的教益和多层的积累,经过不同时代的传承,往往打上不同历史时代的印记,因而具有特殊的文化史价值。

2、教育价值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体现于直接的与间接的两个层面。

直接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各种知识的传授。

这些知识主要包括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生活知识、生产知识、社会知识等等。

间接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对社会成员的习俗养成及道德规范的培养。

3、心理补偿价值民间故事对民众的心理补偿,所激起的主要不是官能享受的快感,而是进行生存斗争、进取的欢乐。

这种审美愉悦同我国劳动民众淳朴的道德相融合,具有积极的价值与作用。

民间曲艺一、概念曲艺,又称民间说唱、讲唱文学,是以口头叙事为基础,以说唱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民间文学形式。

二、民间说唱的发展源流1.先秦时期:俳优与“成相”先秦时期的倡优(又称俳优)表演可以说是民间说唱最早的萌芽,《礼记》、《国语》、《左传》都有记载。

《史记·滑稽列传》中专门记载了优孟、优旃、淳于髡三位俳优善于调笑,用戏谑的形式向统治者进谏,最终被君王所接受,带有一定的滑稽表演的因素。

▲成相现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

成,演奏。

相,一说是乐曲之意;一说指一种击节乐器。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成相杂辞》十一卷,已佚。

只有《荀子·成相篇》保留了片断。

成相的曲调,由六句组成一章,共三章,句式为三、三、七、四、四、三,中间的四、五两句不押韵,余则有韵。

每章都以“请成相”开头。

清代学者认为这种古老的兼有叙事与抒情的民谣,“即后世弹词之祖”,认为《成相》是后世弹词之类说唱艺术的源头。

2.隋代:谐星侯白3.唐代:“说话”与“俗讲”4.宋元:丰富多彩的说唱艺术宋元时期的各种说唱活动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新的说唱形式,如“诸宫调”、“转踏”、“唱赚”、“道情”、“合生”、“商谜”、“说诨话”、“鼓子词”、“像生”、“杂扮”及各种杂曲小调相当盛行。

5.明清:说唱艺术的繁荣明清时期的民间说唱艺术十分丰富,形式繁多。

此时韵文体的民间说唱形式有数来宝、竹板书、快板书等;散文体的说唱则由宋元说话演变而来,主要形式有评书;韵散相间体的说唱形式有弹词和鼓词两大派系。

三、民间曲艺的分类1.唱故事类所谓唱故事,是指这一类作品的故事情节主要采用韵文形式表现出来。

其中有腔有调、有辙有韵,并有鼓板丝弦伴奏的称为演唱体,包括大鼓、渔鼓(道情)、弹词、坠子、琴书、宣卷、善书、好来宝(蒙古族)、大本曲(白族)、甲苏(彝族)、八角鼓(满族)等;无乐器伴奏,只击节吟诵并具有一定音乐性的则称为韵诵体,如山东快书、天津快板、金钱板、赞哈(傣族)、哈巴(哈尼族)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