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自考知识产权法笔记

2021年自考知识产权法笔记

第一编总论第一章总论本章学习目与规定理解知识产权概念、范畴、性质及特性,理解知识产权法含义、基本制度类别与体系,为学习本课程打下初步基本。

第一节知识产权概念与范畴权利。

2.将一切来源自知识活动领域权利概括为“知识产权”,最早见于17世纪法国法学家卡普佐夫观点,后为比利时法学家皮卡第所发展。

她以为知识产权主线不同于对物所有权,有时间性、使用人无限性和无限再生性。

二、知识产权范畴(识记)1.知识产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

(多项选取题)权三个构成某些。

普通来说,狭义知识产权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文学产权,涉及著作权及与著作权关于邻接权。

另一类是工业产权,重要是专利权和商标权。

(和广义知识产权做比较)(识记)知识产权老式分类是文学产权(或称著作权)与工业产权区别。

4.由于工业产权与著作权长期交叉渗入,又浮现了工业版权。

如,汽车设计图纸。

第二节知识产权性质与特性一、知识产权性质1.私权是与公权相相应概念,指是私人享有各种民事权利。

知识产权产生、行使和保护,合用民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2.少数国家将知识产权归入民法典,个别国家对知识产权单独编纂法典,大多数国家采用单独立法办法。

但各国都承认知识产权民事权利或私人财产权利基本属性。

1.知识产权客体即知识产品(或称为智力成果),是一种没有形体精神财富,客体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本质属性所在。

2.(1)不发生有形控制占有;(2)不发生有形损耗使用;(3)不发生消灭知识产品事实处分与有形交付法律处分。

二、知识产权特性(领略)1.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性民事权利,同所有权同样,具备排她性和绝对性特点。

2.专有性法律体现:(1)知识产权为权利人所独占,权利人垄断这种专有权利并受到严格保护,没有法律规定或未经权利人允许,任何人不得使用权利人知识产品;(2)对同一项知识产品,不容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知识产权并存。

1.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专有权在空间上效力并非无限,而要受到地区限制,其效力只限于本国内。

2.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雏形时期,地区性特点就与知识产权密切联系。

3.19世纪末,随着科技发展和国际贸易扩大,知识产权跨国交易和地区性限制浮现巨大矛盾,为解决矛盾,各国订立了某些保护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成立了某些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组织,在世界范畴内形成了一套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4.时至今日,知识产权在全球范畴内依然保存地区性特性,但已经受到挑战。

1.知识产权并非无时间限制永恒权利,仅在法律规定保护期内受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有效期限,这一权利就自行消灭,有关知识产品即成为整个社会共同财富,为全人类所共同使用。

这也是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权重要区别之一。

2.时间性根据:(1)协调社会利益与权利人利益;(2)创造技术价值寿命。

第三节知识产权法概念与体系一、知识产权法概念(识记)认、保护和运用著作权、工业产权以及其她智力成果专有权利一种专门法律制度。

是近代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产物。

二、知识产权法体系(识记)(一)基本制度普通以为,知识产权法在立法框架上应涉及如下基本制度:1.知识产权主体制度2.知识产权客体制度3.知识产权权项制度除少数知识产权类型具备人身与财产双重权能内容外,大多数知识产权即是知识财产权。

如,导演翻拍古典名著,必要标明原著作者。

签名权属于精神权利。

4.知识产权运用制度5.知识产权保护制度6.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二)立法史(注意选取题)1624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垄断法规》。

17出版第一部关于对著作权进行管理法典——“安娜法令”。

1857年法国制定了第一部商标法。

国内知识产权立法始于清朝末年。

近二十年来,国内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三)国内现行立法1.著作权法律制度2.专利权法律制度创造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外观设计专利权。

3.工业版权法律制度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4.商标权法律制度5.商号权法律制度6.地理标志权法律制度普通规定在反不合法竞争法中,也可制定单行法规。

7.商业秘密权法律制度未公开信息涉及经济秘密和技术秘密。

8.反不合法竞争法律制度第二章著作权概述学习目与规定理解著作权概念及其基本含义演变,领略著作权与有关权利区别,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制度历史概况。

第一节著作权概念及其特性一、著作权概念(识记)2.历史上,英美法系国家最早使用“版权”概念描述著作权人基本权利。

3.大陆法系国家著作权法概念来源于法国,所建立“作者权”制度是名副其实保护作者利益制度,不但作者财产权利在上述国家可得到保护,并且作者精神权利也是备受关怀对象之一。

4.“著作权”一词最早是日本学者翻译西文“版权”引入日本,于20世纪初传入国内。

国内在19颁布《大清著作权律》中采用了“著作权”说法。

在国内,著作权与版权含义基本相似。

(识记)二、著作权特性(一)著作权与所有权发行等特殊运用方式。

产权性质,并不强调与有形物体生产者具备直接人身依附关系。

(二)著作权与专利权作完毕而自动产生。

(三)著作权与商标权1.商标权仅为财产权,而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

2.在保护条件方面,商标权规定标记具备明显性与可辨认性,而著作权规定规定作品具备独创性和可复制性。

3.在权利获得方式上,作品只要独立完毕,无论与否相似、类似都受著作权法保护。

而与其她注册类商标类似、雷同商标不能获得商标专用权。

第二节著作权法及其演进一、著作权制度来源1.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初,统治者制定法律侧重于维护私有土地、房屋等有形财产,对于人们创作精神成果则排斥在法律保护范畴之外。

可以说,在印刷术被创造此前,作品只能靠作者自己保护,抄袭者也只会受到道义谴责而不受法律制裁。

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创造及广泛应用,一部作品可以被大量地复制出售。

这样一方面使得作者思想得以传播,另一方面也使作品逐渐具备了商品属性,从而浮现了各种盗版行为,保护著作权便成为当务之急。

著作权保护制度最早来源于国内宋朝令状制度,但直到19才颁布《大清著作权律》,但该法并未实行。

2.15世纪末,威尼斯共和国授予印刷商冯·施贝叶为期5年印刷出版专有权,这被以为是西方第一种保护翻印之权特许令。

二、西方诸国著作权法律制度沿革1.16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在著作中对印刷商免费占有她人作品进行了强烈抗议。

2.1690年,英国哲学家洛克在《论国民政府两个公约》中指出作品作为劳动成果也应获得法律保护。

3.17,英国议会通过世界上首部著作权法,《安娜女王法》。

4.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则更进一步把著作权提高到“人权”高度,强调对精神权利全面保护。

三、当代著作权制度发展变化1.国际著作权保护体系逐渐形成。

从1886年国际上缔结《伯尔尼公约》以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和发达国家又缔结了一系列国际著作权公约,如1952年《世界版权公约》、1961年《保护表演者、唱片录制者和广播组织公约》、1971年《保护唱片录制者防止其唱片被擅自复制公约》及1974年《人造卫星播送载有节目信号公约》等。

2.新著作权项与著作权有关权利制度陆续浮现。

随着新技术发展,当代著作权法陆续规定了“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新权利。

3.著作权保护范畴不断扩大。

4.两大法系著作权立法差别逐渐缩小。

四、国内著作权法律制度演进1.1840年鸦片战争后来,随着着帝国主义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西方国家也将著作权制度带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9《中美续议通商行船公约》是第一部涉及著作权公约,也是近代著作权制度开端。

2.19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

3.19,国民政府颁布《著作权法》。

4.1986年,民法通则明确涉及著作权制度。

第三章著作权主体第一节著作权主体概念及分类一、原始主体与继受主体和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人。

普通状况下,原始主体为作者。

权人。

(1)原始主体资格基于创作行为或法律规定直接产生;继受主体是以她人原有著作权合法存在为条件;(2)原始主体可享有完整著作权,继受主体绝对不也许享有完整著作权。

二、完整著作权主体与某些著作权主体1.完整著作权主体是指拥有作品中所有财产权及所有人身权利主体。

2.某些著作权主体,是指仅拥有作品中某些财产权利主体,不能享有所有著作权。

三、内国著作权主体与外国著作权主体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人在作品创作完毕即可获得保护;外国主体作品若一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出版,其著作权自初次出版日起受保护。

2.外国主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出版作品,依照其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订立合同或共同参加国际公约享有著作权。

3.若外国人、无国籍人作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一方面出版后,30天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出版,视为该作品同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出版。

4.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订立合同或共同参加国际公约国家作者及无国籍人作品初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国际公约成员国出版,或者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步出版,也受国内《著作权法》保护。

第二节著作权原始主体——作者一、作者概念1.2.(1)作者是直接参加创作自然人,为她人创作进行组织、提供征询意见、物质条件或其她服务人不能以为是作者;(2)确认作者办法是,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签名人为作者;(3)作者通过创作产生了符合著作权法规定作品二、视为作者法人或其她组织1.由法人或其她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其她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其她组织承担责任作品,法人或其她组织视为作者。

2.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签名公民、法人或者其她组织为作者。

第三节著作权继受主体——其她著作权人一、因继承、遗赠、遗赠扶养合同或法律规定获得著作权人获得著作财产权人能成为著作权法律关系主体。

遗赠,其签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保护。

4.作者生前未刊登作品,如作者未明确表达不刊登,作者死亡后由继承人或受遗赠人行使;无继承人也无人受遗赠,由作品原件合法所有人行使。

5.当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其她公民接受作者遗赠获得著作权中使用权和获酬权时,即成为著作权主体;公民或集体所有制组织依照遗赠扶养合同成为死者著作财产权受赠人时,也获得著作权人资格。

1.2.著作权转让标是著作财产权所有权,转让成果使得受让人在法律上成为著作财产权3.它与著作权使用允许不同,后者移转标是著作财产权中使用权,被允许人在法律上不能成为著作权所有人。

三、国家1.在一定状况下,国家也可以成为著作权主体。

2.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遗产,归国家所有。

第四节特殊作品著作权主体1.国内著作权法规定,公民为完毕法人或者其她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作品是职务作品。

2.普通职务作品著作权归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她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畴内优先使用。

3.由法律规定某些特殊职务作品,作者只享有签名权,著作权其她权利由法人或其她组织享有,法人或其她组织可予以作者奖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