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族入侵和国
内奴隶起义的打击下,走向崩溃。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以希腊、罗马为 代表的奴隶制文明的终结,自此,西欧进入封 建社会。 西欧的封建社会延续了1000年之久(公元5世 纪——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分为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也是西欧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代。神 学笼罩,理性受抑,整个中世纪就是基督教主 宰一切的时代。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
一、教育形式、机构和内容 (一)修道院学校 基督教修行制度 修道院的产生 培养对象 内学:基督教专职人员 僧侣 外学:普通宗教教育 贵族 学习内容 早期:《教义问答》、读、写、算 后期: 以神学为主导,以七艺为基础 教学方法 教师口授、学生背诵抄写 个别教学,纪律严酷,体罚盛行
西欧封建社会概况 封建社会内部等级森严 世俗封建主 国王 公爵 侯爵 封建贵族 伯爵 子爵 男爵 骑士 教皇 大主教 主教 修道院长 神甫 修士(修女)
世俗教育
教会封建主
教会教育
中世纪教育的特殊性
中世纪都是一个教育思想相对贫乏和衰微 的时期 中世纪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宗教、神学色 彩,这是中世纪教育思想最有根本的特征
3.大学的教学
• 文学、医学、神学、法学
13、14岁入学 大 学 预 科
学习文科6年
获得学士学位
专业学习
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大学的教学
• 教学方法简单
• 教师朗诵教材、评论、 概括,学生听讲、做
笔记、就某些问题展
开辩论 • 学术研究的风气浓厚
4. 中世纪大学的特性
行会性 制度化 国际性 独立性 流动性 宗教性 大学的核心价值是自治和学术自由
中世纪的贵族
中世纪的世俗教育
二、骑士教育 (一)骑士 骑士:封建主的侍卫、武夫 骑士制度:形成于11世纪,兴盛于12世纪 骑士精神:战争、宗教、侠义 骑士标准: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 贵妇 (二)骑士教育(特殊的家庭教育,在骑士生活和 社交活动中进行) 1.教育目的: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中世纪的大学
2.大学的组织形式
大学 :Universitas “团体、协会” 进行知识交易的人组成的 团体
教师和学 生组成的 团体
维 护 各 自 权 利
学生 籍贯 教师 学科
同乡会 教授会
中世纪大学的领导体制
• 由于各地的传统不同,中世纪大学一般有 两种组织形式: • 学生大学:学生为主体管理大学 (波隆 那大学) • 先生大学:教师为主体管理学校 (巴黎 大学) • 享有高度自治权 • 大学的特权(?)
中世纪的修道院
教会学校
(二)主教学校 设在主教座堂所在地 招收贵族或高级神职人员的子弟 培养教会骨干 (三)教区学校(堂区学校) 教堂所在的城市或村落 面向世俗群众 读写算、基督教的初步知 识
二、教会学校的特点
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圣职人员和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扩大教 会势力,巩固封建统治。 教育内容神学化,主要课程是神学和“七艺” 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烦琐
中世纪的骑士
中世纪的骑士
2.教育阶段
1)家庭教育阶段 出生—7岁 母亲教育 内容:初步宗教知识、道德教育、身体锻炼 2)侍童教育阶段(礼文教育阶段) 7岁—14、15岁 义务:服侍男女主人 出入上层社会,学习社交礼节、行为规范、待人处事 之道。 学习基本知识、技艺
2.教育阶段
3)侍从教育阶段 14、15岁—21岁
侍卫 侍候男主人(平时照料,战时从征)
忠于女主人(殷勤侍奉,谄媚崇拜)
体育 训练
骑士七技: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
骑士文学:《斯朗诺与小车骑士》
文化 知识
4)21岁 正式授予骑士称号 从骑士教育的过程可以看出,只是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培养
服从、效忠封建主的武夫,却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三、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神学世界观 人生观(原罪说) 知识观(理性与信仰) 目的论
传播教义、争夺和培养信
徒
第二节 中世纪的世俗教育
一、宫廷学校 • 设立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 代的教育机构。 • 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即位后,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宫廷学校成为欧洲重要的世纪教育形式。 • 内容:七艺为主,使学生掌握有关宗教、自然和 社会的各种知识。 • 方法:问答法 • 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3.评价与意义
骑士文学与骑士爱情
第三节 中世纪西欧晚期的教育(11-14世纪)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商业贸易繁荣,出现了中 世纪的城市。 十字军东征也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成为这一时期新的教育 形式
一、中世纪大学
1.中世纪大学的出现
• 11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新兴市民阶层的出 现,产生了中世纪的大学。 • 12世纪初,最早的中世纪大学产生在意大利和法国 • 意大利 萨来诺大学 萨来诺医学院 波隆那大学 波隆那法律学校 (最早) 法国: 巴黎大学 • 英国 1168 牛津大学 1209 剑桥大学 • 德国:海德堡大学(1386)、科隆大学(1388)
5. 意义及影响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无论从思想上或组织上,突破了教会 对教育的垄断局面,有利于世俗文化的发展。 学位的出现与大学学位制的形成,突破了骑士教育的局限,
知识的地位和重要性大大提高。
中世纪大学也是当时著名学者活跃的舞台,培养新人的基 地,活跃了思想文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为文艺复兴时
期人文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宗教色彩浓厚,大学教学受经院哲学影响很深。
二、城市学校
行会学校 手工业者行会设立 学习手工技艺 基尔特学校 商人组成的行业组织 学习经商
1.领导权与归属
• 领导权:最初由行会和商会开办,后由市政当局接 管 • 归属:世俗性质。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
2.内容
• 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 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 • 语言:程度较低的学校一般使用本民族语进行教学。 3.培养目标 • 培养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 • 城市学校主要是初等学校,也一定的职业训练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