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补泻
《标幽赋》指出“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
捻转补泻要求针刺得气后在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 处带着气感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向 下按,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为补法。泻法则相反在 得气之处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量,指力向上提。 屈肌群,伸肌群。
4.迎随补泻
主要依据针刺方向与经脉气血运行方向的 顺逆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灵枢•终始》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知迎知随,气可全和。”《难经•七十二难》 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 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后世医 家多据此演化成迎随补泻方法。
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
1.辨别虚实 施治前必须通过四诊合参对病证作出正确的判断,辨明虚实,作为针刺
补泻的依据。
2.审察经络 针刺临床应用补泻手法,还要在脏腑气血阴阳辨证的基础上,注重审察 经络的虚实情况。 3.审察形神
《灵枢·终始》曰:“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本神》说: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 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
令患者深呼气时进针, 得气后,依呼进吸退 之法行针,患者深吸 气时出针,是为补法;
令患者深吸气时进针, 得气后,依吸进呼退之 法行针,患者深呼气时 出针,是为泻法。
*《针灸大成》中记载“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
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自然呼吸 *“鼻吸阳气,口呼凉气” —使然呼吸
《刺法灸法学》
针刺补泻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之上,
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补益正气或疏泄病邪,
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
衡、恢复健康的针刺方法。
1.补虚泻实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
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则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 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进针后,浅层得气, 随之缓慢进针至一定 深度,再迅速退针至 浅层,反复施行,是 为补法 。
快速进针至一定深度, 得气后,随之缓慢退 针至浅层,反复施行; 重在徐出,是为泻法。 速度是表象(相对的 徐疾),重点是力度。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徐而疾则实,疾而
徐则虚”。徐疾补法要求针刺透皮后在穴位浅层 (天部)得气,推气感至深层,待气感到达穴位 深层后脱开针感,迅速退针至浅层,防止气感随 针外出。徐疾泻法则相反,在穴位深层得气后拖 气感外出。外为阳,内为阴,徐疾补法是将浅层 阳气聚于针下后推纳至深层,使深层阴位得阳气 之温煦以纠正阳气之不足,缓解阴寒之症。徐疾 泻法则相反,聚内层阴寒之气于针下拖至外层使 之外出。此过程也形象体现了得阳气为补,失阴 寒为泻。
●重提与疾出的关系:
拉着气感重提,脱开气感疾出。
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相似
2.得阳气为补,失阴寒为泻 3.随阳气之不足而入阳为补为得, 迎阴寒之有余而出阴为泻为失。
3.捻转补泻
主要依据向不同方向捻转时用力轻重的不 同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窦汉卿《针经指南》中“以大指次指相合, 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 及《针灸大成》中“左转从阳,能行诸阳;右 转从阴,能行诸阴”为捻转补泻奠定了基础。
针刺得气后, 在针下得气处反复 施行捻转手法,拇 指向前捻转时用力 重(左转),指力 下沉,拇指向后还 原时用力轻,是为 补法 。
针刺得气后,在针 下得气处反复施行 捻转手法,拇指向 后捻转时用力重 (右转),指力上 浮,拇指向前还原 时用力轻,是为泻 法。
“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 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如出针,内捻者令 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
针刺得气后,在针 下得气处反复施行 小幅度的轻插重提 手法,以上提用力 为主,是为泻法 。
●重插与疾进的关系:
《难经-七十八难》“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 动而伸之是谓泻”指出了提插补泻的理论原则。 提插补法是在针刺透皮得气后,在得气的位置, 顶着气感重插轻提,推着得气部位的阳气深入。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徐而疾则实,疾 而徐则虚”。针刺透皮后进入穴位深层(地 部),在地部得气后,拉着针感向外。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补法,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泻法。
1.经脉走向的迎随
2.病势阴阳的迎随
3.气感强弱的迎随
5.呼吸补泻
主要依据针刺进退与患者呼吸状态配合以 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针灸大成》中“欲补之时,气出入针, 气入出针;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即是呼吸补泻的操作要点。
名称,具体操作方法见于《金针赋》,且明确了其针 感要求。 透天凉手法的基本操作顺序是先深后浅、一进三 退,具体手法以提插、呼吸、开阖等为主,针下产生 凉感为基本要求,具有使机体阴气渐隆、凉感渐生、 邪热得消的作用,适用于火邪热毒等实热之证。
基本操作 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天、 人、地三部)。针至深层得气;再先深后浅,逐层 (部)施行紧提慢按(或捻转泻法)六数;然后一次 将针从浅层进至深层,称之为一度(一进三退)。如
此反复施术数度,待针下产生凉感,即留针于此。
进出针时可结合呼吸补泻、开阖补泻一同操作。 如吸气时进针插针,呼气时退针出针,出针时摇 大其孔,不扪其穴;进针时控制押手轻压腧穴。 这些均有助于提高手法操作的成功性。
注意事项 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主要以徐疾补泻为技术核心, 表现为三进一退或一进三退;以提插补泻手法为基本 动作,表现为紧按慢提或紧提慢按;同时结合九六术 数理论、呼吸、开阖等法。临床上操作熟练、规范才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逆而夺之,恶
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
1.徐疾补泻
主要依据针刺速度快慢以及出针、按闭穴位的快慢 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 虚。”“刺之微在速迟者,徐疾之意也。”对徐疾补 泻提出了基本术式要求,“徐”为缓慢之意,“疾” 为快速之意。《灵枢•小针解》说:“徐而疾则实者, 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如此反复施术数度,待针下产生热感,即留针于深层。
进出针时可结合呼吸补泻、开阖补泻一同操作。 如呼气时进针插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出针后迅速 扪闭针孔;进针时还可以辅助使用押手重切。这些 均有助于提高手法操作的成功性。
1.透天凉
透天凉手法源于《素问•针解篇》“满而泄之者,
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也缺少具体的操作方法与
2.提插补泻
主要依据实施提、插手法时用力轻重的变 化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难经•七十八难》说:“得气,因推而内 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李梴《医 学入门》说:“凡提插,疾提慢按如冰冷,泻 也;慢提紧按火烧身,补也。”
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反复施行小 幅度的重插轻提手法,以下插用力为主, 是为补法 ;
2.补泻先后
虚实夹杂之时,应注意分清正虚与邪实的主次。《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曰:“补泻反,则病益笃。”虚实相倾、阴阳相移之时,更应该注意补泻的先
后。《灵枢•终始》曰:“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
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3.适度补泻
《灵枢•根结》说:“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
* 《灵枢•经脉》指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是针刺 治疗原则的理论基础,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 的基本原则,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疗原则 得以实现的直接途径。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言实与虚,若
有若无。察后与先,若亡若存。为虚为实, 若得若失”指出了补泻手法要遵循的基本原 则,即“若有所得为补,若有所失为泻”, 使针刺补泻手法与各脏腑有余及不足的病机 相对应。
能取得相应的针刺效应。
1.机体机能状态
对针刺作用效应影响的决定因素是机体的功能状态。
2.腧穴相对特异性
腧穴的临床主治功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3.针刺手法
患者机能状态以及具有特殊作用腧穴的选择,是影响补泻效果的 基础条件,针刺手法是激发、促进腧穴功能特性发挥,改善机体反应 状态的手段,是取得补泻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临床治疗过程的体现。
6.开阖补泻
主要依据出针之时,是否按闭针孔以区分 补泻的针刺手法。 《素问•刺志论》中“入实者,左手开针空 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即是开阖补泻 的由来。
缓慢退针,出针后迅 速按压针孔片刻,是 为补法;
疾速出针,出针时 摇大针孔且不加按压, 是为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是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的组合应用, 操作较为复杂,多是金元时期以后的针灸医家所创立, 系统地记载于《金针赋》之中,主要有烧山火、透天 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与龙虎交 战、留气、抽添等手法,又称为治病八法。复式补泻 手法代表烧山火、透天凉是大补大泻,补泻手法加上 行气法是仿一些动作还进行了规范化处 理,明确了大致的操作次数。即分别以九或六作为基 数,一般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
1.烧山火
主要烧山火手法源于《素问•针解篇》中“刺虚则 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但缺少具体的操 作方法与名称。《针经指南》载有“寒热补泻法”之 名,具体操作方法见于《金针赋》,且明确了其针感 要求。
基本操作 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天、 人、地三部)。针至浅层得气;再先浅后深,逐层 (部)施行紧按慢提法(或捻转补法)九数;然后一 次将针从深层退至浅层,称之为一度(三进一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