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操作方法针刺补泻手法

操作方法针刺补泻手法


四、操作方法
(四)行针 1.定义:亦称“运针”,是指毫针进针后,为 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 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 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2.方法: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1)基本手法
1)提插法 2)捻转法
四、操作方法
(2)辅助手法 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为 了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的操作手法。 1)循法 2)弹法 3)刮法 4)摇法 5)飞法 6)震颤法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基本知识 1.毫针材料:多是选用不锈钢制成。 2.毫针结构:一般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
柄、针尾五部分。
一、毫针基本知识
(1)针尖是针体尖端锋锐部分,又称针芒, 是毫针刺入腧穴的关键部位。
(2)针身是针尖至针柄之间的主体部分,又 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 要部分。
四、操作方法
(3)针刺补泻手法 ——对机体不同虚实状
态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取得不同效果
的重要环节,补泻手法操作是否准确得当,
会直接影响到针刺补泻效果。
单式补泻手法名称
补法
泻法
捻转补泻
提插补泻 疾徐补泻 迎随补泻 呼吸补泻 开阖补泻 平补平泻
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左转为主 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右转为主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4
0.22
二、毫针针刺练习
目的:能顺利进针,熟练进行各种手法操 作,减轻进针疼痛,不影响治疗效果。
练习内容:进行针指力和手法。 练习方法:纸垫练针法
棉团练针法 人体练针法
三、针刺前准备
(3)针根是针体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 针体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在标志。
(4)针柄是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 行针和实手法操作的主要部分。
(5)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
一、毫针基本知识
毫针的长短、粗细规格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临床 上以长短为1~3寸(25~75毫米)和粗细为28~30号 (0.32~0.38毫米)最为常用。
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基本操作方法, 并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
四、操作方法
(五)针刺补泻 1.定义: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 适当的手法,以激发经气,最终实现扶正祛 邪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2.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
——功能状态、腧穴特性和针刺 补泻手法 (1)功能状态 (2)腧穴特性
(一)针具的选择
1.选择依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 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 2.具体情况 (1)粗且长毫针:男性、体壮、形肥、病位较深者,皮厚肉 多且针刺宜深的腧穴。 (2)短且细毫针:女性、体弱、形瘦、病位较浅者,皮薄肉 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 3.注意 (1)选针时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 皮肤上稍许为宜。 (2)针具的质量。
四、操作方法
3.操作方法 (1)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 多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 多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 多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四、操作方法
(二)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1.意义: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 关键。
中医学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第十二章 针灸与推拿 第一节 毫针刺法
张训浩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目录
第十二章 针灸与推拿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基本知识 二、毫针针刺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 四、针刺操作方法 五、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六、针刺注意事项
学习目标
1.掌握毫针刺法的概念、作用与适应证。 2.熟悉毫针刺法注意事项。 3.了解毫针刺法的操作用具。 4.具备毫针刺法实际操作的能力。 5.能运用毫针刺法的理论知识合理处理毫针刺 法出现的异常情况。
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肌肉皮肤浅薄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 用。
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 向透刺之用。毫针的粗细与针刺的强度有关。
毫针长度规格表
规格(寸)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长度(mm)
15
25
40
50
65
75
90
100
115
125
毫针粗细规格表
号数 直径(mm)
2.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所形成 的夹角。分为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角度。
四、操作方法
3.针刺方向 即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方向。 (1)依经脉循行方向:即根据针刺补泻的需 要,达到“迎随补泻”的目的。 (2)依腧穴部位:即根据针刺腧穴所在部位 的特点保证针刺安全,某些腧穴必须朝向某 一特定的方向或部位。 (3)依病情:即根据患者病情治疗的需要, 为使针刺感应达到病变所在的部位,针刺时 针尖应朝向病变所在部位,达到“气至病所” 的目的。
三、针刺前准备
(二)体位的选择 1.原则: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 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 2.常用体位及适应情况 3.注意:尽可能用一种体位针刺取穴,应尽量 采取卧位。 (三)消毒
四、操作方法
(一)进针法 1.定义:又称刺针法、下针法、入针法、内针 法,是指运用各种手法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 方法。 2.刺手与押手 (1)刺手:持针的手,主要作用是掌握针具 及施行各种手法操作。 (2)押手:辅助进针的手,主要作用是固定 腧穴皮肤,使毫针能准确刺入腧穴,减轻进 针时的疼痛,协助调节和控制针感。
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
四、操作方法
3.针刺的深度 即将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 (1)原则: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2)具体情况
1)年龄 2)体质 3)病情 4)部位 5)时令季节 小结: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之间相辅相成。
四、操作方法
(三)得气 1.定义:也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 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2.意义 3.临床表现 4.影响得气的因素 (1)一是患者体质的强弱和病情的轻重及针 刺部位。 (2)二是医者取穴及针刺方向、角度与深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