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①科学技术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建筑技术的提高;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
②理学。
③教育和史学:书院的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④文学:宋词的繁荣;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词作的内容、风格特点;陆游的诗词;市民文学──话本;元曲和关汉卿。
二、能力培养目标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
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成就简表》,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表比较的自学能力。
3.我国三大发明的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通过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4.通过比较编年、纪传史书体例和宋词中豪放派、婉约派的不同风格,培养学生的比较研究能力。
5.通过学生总结、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传播,说明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教育、史学、哲学、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风采,感受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感教育。
4.通过辽、夏、金、元的文化成就,说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对学生进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要点一、科学技术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2.建筑技术的提高3.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4.元代的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二、理学三、书院的兴起和《资治通鉴》1.书院的兴盛2.史学家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四、文学1.五代杰出词人李煜2.宋词繁荣的原因3.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4.婉约派词人柳永和李清照5.陆游的诗词6.话本六、元曲1.元曲2.关汉卿的创作七、绘画艺术1.绘画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重点:本课涉及的科技文化成就知识点较多,应适当突出三大发明、沈括和郭守敬、宋词、元曲。
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特征、地位等理性知识也应列为重点。
本节难点:①基本概念:理学、元杂剧、散曲。
②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地位。
二、在讲授本节具体内容之前,应以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入手,导入新课。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本章1—7节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发展中提炼有关文化繁荣的原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原因可归纳为:①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且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②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
③这一时期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重大进步。
④宋元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
⑤这一时期的文化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各族人民善于继承和发展隋唐的文化成果。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可由教师扼要讲解,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作答,教师小结。
这部分内容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要让学生做好笔记。
三、科学技术一目,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发展;建筑技术的提高;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元代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
1.讲授三大发明时,应回忆以前所学知识,概括三大发明的经过。
印刷术:从隋唐的雕版印刷到宋代的活字印刷;指南针:从战国的司南到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从古代炼丹家发明到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再到北宋广泛用于军事和南宋管形火器的出现。
强调三大发明是一个历史过程,宋代只是最后完成和发展。
高中教材教法和初中不同的是,高中应侧重原因、结果、性质、特点、意义等理性认识。
因此,教师要注意突出三大发明的外传及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建筑技术的提高,教材主要从李诫编撰《营造法式》和辽、夏、金三朝保存至今的实物建筑,说明这一时期的建筑技术已走向成熟。
强调《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一部建筑工程施工和标准化的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工程学专著。
还要强调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三朝对祖国古代灿烂文明所作的贡献。
3.沈括的《梦溪笔谈》是本节重点之一,教师要结合英国学者李约瑟对这一科技论著的客观评价,重点讲述《梦溪笔谈》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可举出书中记载的沈括本人的科学创见,如十二气历、地磁偏角,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沈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重要成就,如主持编修《奉元历》,“十二气历”的内容,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
4.元代郭守敬的天文历法成就也是重点之一,应着重进述他主持全国的天文测量和编定《授时历》。
四、理学和史学一目,教材主要介绍了朱熹及其理学思想;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
1.理学是高中新教材增加的知识点,初中历史未学过,是本节难点之一。
教材介绍了两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
理学是两宋时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南宋的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是理学的一大派系。
教师应讲清这些基本概念以及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2.史学成就。
课本用小字讲述《资治通鉴》的体例、内容、意义,高初中教材的叙述基本相同,教师不必多讲。
要强调编写此书的目的是让统治者吸取国家兴衰治乱的经验和教训,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同时还要强调这部史书的地位和史料价值。
五、文学一目,教材从词、诗、曲等方面讲述了这一时期文学领域的辉煌成就,重点是宋词和元曲。
1.词:应讲明下列四个问题。
① 宋词繁荣的原因。
教师可把教材内容归纳为三点:第一,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第二,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第三,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还要指出,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毛泽东语)文学艺术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经济、政治决定的。
②南唐李煜词的特点。
他的词前期、后期内容风格截然不同,这是他前后两期的生活处境和地位不同所决定的。
教师可举他的代表作品《虞美人》中千古流传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他后期词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③ 豪放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
在讲述两宋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及其代表作品时,建议从宋词的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评析和鉴赏宋词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比较两派不同的风格特点。
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要结合“资料和注释”中的有关内容,具体说明他对词发展的重大贡献。
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
可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和名句,总结豪放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
④ 婉约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
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可举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明婉约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
豪放派、婉约派的主要不同:前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后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应注意,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但各有偏重。
2.陆游的诗词。
陆游的主要文学成就是诗,初中已学过。
高中课本主要突出了他的词。
思想内容与辛弃疾相似,表达了坚决抗金、反对议和、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
他的词风以豪放为主,也有一些婉约缠绵的作品。
3.元曲。
要讲清三点:一、元曲的含意,包括元杂剧和散曲。
二、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散曲是当时北方流行歌曲。
三、重点介绍关汉卿和他的代表作《窦娥冤》。
六、绘画艺术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绘画继续发展的鼎盛时期。
课本着重介绍《清明上河图》。
最好在课堂上再次展示在初中历史课中已学过的《清明上河图》画面,对照此图加以讲解,并强调它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七、全节小结。
小结应有特色,要避免重复课文提纲要点的一般做法。
建议总结要把本节所学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认识阶段。
教师可提出问题: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如何?各举出突出事例加以说明。
可让学生讨论、回答,由教师补充总结。
要点有:①高度繁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
如三大发明、宋词、元曲、世俗文学、史学、绘画成就。
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指出:“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②科技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如沈括的《梦溪笔谈》。
三大发明的出现及其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
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繁荣,取得辉煌成就。
④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如辽金的印刷术、火器制造、绘画。
八、教学方法建议。
教师在讲授教材时,一定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和试验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提供两种方法,供老师们选用。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议论、回答问题和教师精讲重点、难点相结合的方法。
本节共讲授2课时,第1课时进行文化繁荣的原因、科学技术、哲学、教育等内容的教学。
第2课时进行文学、绘画、文化特点及地位等内容的教学。
2.采用学生填表自学加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1课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并填写《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成就简表》,教师可教给学生填表的程序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也可填写一个栏目,给学生作出示范。
简表可由教师设计印发给学生,也可由学生自己设计,以培养创新能力。
第2课时采用中心问题讨论的模式。
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设计几道有一定深度难度或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的讨论题,由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对每个问题进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