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红外光谱
胺类: 游离——3500~3300cm-1
缔合——吸收位置降低约100cm-1 伯胺:3500 ~ 3400cm-1,吸收强度比羟基弱,双峰;
仲胺:3400cm-1,吸收峰比羟基要尖锐,单峰;
叔胺:无吸收。 酰胺: 伯酰胺:3350 ~ 3150cm-1 附近出现双峰; 仲酰胺:3200cm-1 附近出现一条谱带; 叔酰胺:无吸收。 各种胺盐(N+H3、N+H2、N+H)的ν N-H在3000-2250 cm-1出峰,峰形较胖,季铵盐无ν N-H 。 原因: N+-H中N-H的力常数↓。
O-H £ N-H º± ² ¤¹ Í C-H (C CH £C=CH £Ar-H) Y-H ¤¹ ± Í C-H (CH3 £CH2 £CH £CHO) C C £ C N C A C=O £ ¨Ë áô û¡ ¢õ £Â È¡ ¢õ ¤¡ ¢È ©¡ ¢Í ª¡ ¢ô ÈË á¡ ¢õ £° ²£ © A=B C=C £ C=N
-CH3:~2960(s)、~2870 cm-1(m)
-CH2-:~2925(s)、~2850 cm-1(s) >CH-:~2890 cm-1 醛基:2850~2720 cm-1,两个吸收峰;
巯基:2600~2500 cm-1,谱带尖锐,容易识别。
讨论:
3000cm-1以上有峰是不饱和氢和芳氢的吸收; 3000cm-1以下有峰是脂肪族饱和氢的吸收; (2) 因大多数有机物中都含有-CH3、-CH2-, νC-H (饱和)特征性不强。 (3) νC-H(醛)2720cm-1特征性很强,是-CHO存在的 依据之一。 ~2720cm-1峰是费米共振的典型实例: (1)
5.1 基本原理
红外光谱就是当红外光照射有机物时,用仪器记录 下来的吸收情况(被吸收光的波长及强度等),用来进 行分析的方法。红外线可分为三个区域:
红外光谱法主要讨论有机物对中红区的吸收(振动能 级跃迁)。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用不断改变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样品,当某一波长的频 率刚好与分子中某一化学键的振动频率相同时,分子就会 吸收红外光,产生吸收峰。用波长(λ)或波长的倒数波 数(cm-1)为横坐标,百分透光率(T%)或吸收度(A) 为纵坐标做图,得到红外吸收光谱图(IR)。分子振动所 需能量对应波数范围在400 cm-1~4000 cm-1。
m1 .m2 m1 m2
式中:k — 化学键的力常数,单位为N.cm-1 ;μ — 折合质量,单位为 g。
力常数k:与键长、键能有关:键能↑(大),键长 ↓(短),k↑。
化学 键 C― C C= C C≡ C 键长 (nm) 0.154 0.134 0.116 键能 (KJ mol-1) 347.3 610.9 836.8 力常数 k(N.cm-1) 4.5 9.6 15.6 波数范围 (cm-1) 700~1200 1620~1680 2100~2600
有时,峰的数目大于计算值,其原因是:
①泛频 基频:基态→第一激发态的跃迁; 倍频:基态→第二或第三激发态的跃迁; 合频:ν1+ν2 差频:ν1-ν2 倍频、合频、差频统称为泛频。 在IR光谱中,绝大多数吸收峰都是基频,泛频出现的 机率很小,而且往往很弱。泛频吸收适合于有机物的定 量分析。 ②偶合:吸收频率相近的峰之间相互作用。 ③费米共振:泛频位于强吸收(基频)附近,二者相互 作用,使泛频强度明显增加或发生裂分。
5.2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
红外谱图一般以1300cm-1为界:
4000 ~ 1300cm-1 :官能团区,用于官能团鉴定;该区域 出现的吸收峰,较为稀疏,容易辨认. 1300~650cm-1:指纹区,用于鉴别两化合物是否相同。 这一区域主要是:C-C、C-N、C-O 等单键和各种弯曲振 动的吸收峰,其特点是谱带密集、难以辨认。 官能团区——吸收峰大多由成键原子的伸缩振动而产生, 与整个分子的关系不大,不同化合物中相同官能团的出峰位置 相对固定,可用于确定分子中含有哪些官能团。 指纹区—吸收峰大多与整个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不同分 子的指纹区吸收不同,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指纹,可鉴别两个 化合物是否相同。指纹区内的吸收峰不可能一一指认。
产生红外光谱的必要条件是:
1) 红外辐射光的频率与分子振动的频率相当,才能 满足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所需的能量,而产生吸收光谱。
2) 振动过程中必须是能引起分子偶极矩变化的分子才 能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4.有机化合物基团的特征频率
总结大量红外光谱资料后,发现具有同一类型化学键或官 能团的不同化合物,其红外吸收频率总是出现在一定的波数范 围内,我们把这种能代表某基团,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峰,称
3. C-H
烃类:3300~2700 cm-1范围,3000 cm-1是分界线。
不饱和碳(三键、双键及苯环)>3000 cm-1 饱和碳(除三元环外)<3000 cm-1 炔烃:~3300 cm-1,峰很尖锐; 烯烃、芳烃:3100~3000 cm-1 饱和烃基:3000~2700 cm-1,四个峰,
C H
-1
N
H
O
H
-1
2800-300cm
3000-3600cm
3. 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和红外吸收峰位
分子的振动是量子化的,其能级为:
E振
1 ( v )h 振 2
式中:v — 为振动量子数(0,1,2,…); ν
振为化学键的振动频率。
分子由基态v = 0 跃迁到激发态v = 1 时,吸收光的能 量为:
为该基团的特征吸收峰(又称官能团吸收峰)。
1).特征频率区:
在1600~Biblioteka 700 cm-1区域(称为:高频区)出现的吸
收峰,较为稀疏,容易辨认,主要有: (1) Y-H 伸缩振动区: 2500~3700 cm-1,Y = O、N、C。 (2) Y≡Z 三键和累积双键伸缩振动区: 2100~2400 cm-1,主要是:C≡C、C≡N 三键和 C=C=C、C=N=O 等累积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 (3) Y=Z双键伸缩振动区: 1600~1800 cm-1,主要是:C=O、C=N、C=C等双 键存在。
相关峰——由于某个官能团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组相 互依存、相互佐证的吸收峰。 例1:若分子中存在-COOH,则其IR谱图应出现下列一 组相关峰:
-1 3335-2500cm ÅÖ· å( O-H )
~1700cm-1 ~1250cm-1 ~930cm-1
( C=O )
( C-O ) ( d O-H )
对于吸收峰强度或形状,常用下列符号表示:
三、分子振动与红外光谱
分子中的一个化学键可有几种不同的振动形式,而产生 不同的红外吸收峰,键的振动分为两大类。 伸缩振动,用ν表示,原子间沿键轴方向伸长或缩短。 弯曲振动用δ表示,形成化学键的两个原子之一与键轴垂直 方向作上下或左右弯曲。 组成化学键的原子的质量越小,键能越高,键长越短,振 动所需能量越大,吸收峰所在的波数就越高。
一些常见化学键的力常数如下表所示:
键型
O H N H
-1
C H 5.9
C H 5.1
C H C N C C C O C C C O C C 4.8 17.7 15.6 12.1 9.6 5.4 4.5
k /N.cm
7.7 6.4
折合质量μ :两振动原子只要有一个的质量↓,μ ↓, σ (ν )↑,红外吸收信号将出现在高波数区。
1 1 E1 E 2 h [(1 ) (0 )]h 振 2 2
分子振动频率习惯以σ (波数)表示:
1 c 2c
k
1307
k
由此可见:σ (ν )∝ k,σ (ν )与μ 成反比。 吸收峰的峰位:化学键的力常数k 越大,原子的折合 质量越小,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短 波长区);反之,出现在低波数区(高波长区)。
££COOH
例2:若分子中存在-CONH-,则其IR谱图应出现下列一组 相关峰:
-1 3450-3250cm ( N-H ) -1 1680-1640cm ( C=O ) -1 1560-1530cm (d
£ ° õ ²I´ ø £ ° õ ²II´ ø
N-H
C-N ) £
用一组相关峰确定一个官能团的存在是IR光谱解析的 一条重要原则!
一、波长和波数
电磁波的波长( )、频率( v)、能量(E)之间的关系:
二、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红外光谱是研究波数在4000-400cm-1范围内不同
波长的红外光通过化合物后被吸收的谱图。谱图以波 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透过率为纵坐标而形成。
横坐标:波长/λ或波数/cm-1。 纵坐标:吸光度A或透过率T, A越大或T越小,吸收峰强度越大。 透光度以下式表示:
弯曲振动只改变键角,不改变键长。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振动都能引起红外吸收,只有 偶极矩(μ )发生变化的,才能有红外吸收。 H2、O2、N2 电荷分布均匀,振动不能引起红外吸收。 H―C≡C―H、R―C≡C―R,其C≡C(三键)振动也不能引起 红外吸收。
2.振动方程式(Hooke定律)
振
1 2 k
例1:
H
O
H
为非线状分子,应有3N-6=9-6=3个峰。
例2:O=C=O为线状分子,便有3N-5=9-5= 4个峰。
Why? ①νs ②δs
O£ £C£ £O 不改变分子的偶极矩;
O£ £C£ £O 与δw
£C£ £O + + O£ 简并。
大多数情况下,实际吸收峰的数目少于计算值。其 原因为:
①吸收峰的位置不在中红区(400-4000 cm-1); ②吸收峰太弱; ③振动时不改变分子的偶极矩; ④振动能级简并;(如下CO2中的667 cm-1) ⑤强而宽的峰掩盖其附近弱峰。
ùÆ º µ£ ¹ 2900-2700c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