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
处方: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
药理作用:1.29,对微循环作用的观察表明,消化道给药后,能明显改善由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并可防止由于微循环紊乱而致的血压急剧下降。
证明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器官血流灌注量的效应。
2.凝血作用和抗凝作用《浙江中医杂志》1981(10):428,本方静脉制剂在试管内有缩短复钙时间、凝血酶原和凝血酶凝固时间,对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并能复活肝脏清除能力。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治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
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当归、生地养血化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开肺气,引药上行;甘草缓急,调和诸药。
共奏活血调气之功。
摘录:《医林改错》卷上
黄芽汤
方剂名解:《周易参同契》中“阴阳之始,玄含黄芽”,此方为黄老先生的调阴阳的第一方,故名黄芽汤
方子组成:人参3钱甘草2钱茯苓2钱干姜2钱
方药比例:3:2:2:2
方子解释:人参加干姜:崇阳补火
甘草加茯苓:培土泻水
方子功效: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方子加减:
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温肾
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加桂枝,丹皮以疏肝
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方药解释:
甘草:味甘,气平,性缓。
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桂枝:味甘、辛,气香,性温。
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
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茯苓: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
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共噎膈俱效。
功标百病,效著千方
干姜:味辛,性温。
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
燥湿温中,行郁降浊,补益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吐,下冲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