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及答案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及答案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沉积岩、杂基、胶结物、层系、纹层、牵引流、沉积物重力流、层流、紊流、槽痕、陆表海、陆缘海、相序递变规律、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杂基支撑、颗粒支撑、内碎屑、颗粒石灰岩、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剥离线理构造、沉积相、沉积体系、φ值、海相自生矿物、岩屑、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颗粒、晶粒、重结晶作用、蒸发岩、冲积扇、冲刷-充填构造、曲流河、二元结构沉积岩: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杂基:碎屑岩中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 其粒级以泥级为主, 可包括一些细粉砂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纹层:(细层)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

亦称细层。

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

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沉积物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紊流: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槽痕: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刷而形成的不连续的长形小凹坑。

陆表海: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陆缘海:亦称大陆边缘海,指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浅海相序递变规律: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的规律基底胶结:碎屑颗粒漂浮在杂基中互不接触,基质对颗粒起粘接作用的胶结类型孔隙胶结:碎屑颗粒互相接触,构成孔隙,胶结物冲天于孔隙中的胶结类型杂基支撑: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状的支撑结构颗粒支撑:颗粒含量高,颗粒相互接触构成孔隙使杂基充填其中的支撑结构内碎屑:沉积不久处于固结半固结状态的岩层,经侵蚀、破碎和再沉积而成的颗粒颗粒石灰岩:颗粒含量大于50%,灰泥含量小于50%的石灰岩三角洲:海(湖)陆交互地带的近河口处,河流携带沉积物倾泻入海(湖)形成的三角形沉积体扇三角洲:邻近山地的冲积扇推进到湖中滨-浅湖地区形成的扇状砂体冲积扇:发育在山谷出口处,由暂时性洪水冲刷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槽状交错层理:底界为槽形冲刷面,纹层在顶部被切割形成的槽状层系楔状交错层理:层系间的界面为平面但不互相平行,层系厚度变化明显呈楔形。

层系间常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及倾角变化不定。

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层理构造(河流沉积常见)剥离线理构造:沿层面剥开体现原生流水线理的平行层理薄层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沉积体系: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φ值:是一种粒度标准,粒级划分转化为φ值,φ=-log2D海相自生矿物:指一般形成于弱碱性、弱还原、盐度正常浅海海底海底沉积物中的矿物(如海绿石、鲕绿泥石、自生磷灰石)岩屑:是母岩岩石的碎块,是保持着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结构成熟度:指碎屑岩沉积物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的特征程度(颗粒圆度、球度、分选性程度)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亦称“化学成熟度”或“矿物成熟度”胶结作用: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交代作用:指一种矿物通过化学作用代替另一种矿物的作用颗粒:泛指沉积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成因的碳酸盐沉积物,在波浪、潮汐等动力作用下就地或经短距离搬运而形成的一系列碳酸盐颗粒晶粒:是晶粒碳酸盐岩盐(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重结晶作用:指在成岩过程中,矿物的晶体形态大小发生了变化而矿物的主要成分不改变的作用蒸发岩:指由于含盐度较高的溶液或卤水,通过蒸发作用产生化学沉淀而形成的岩石冲刷-充填构造:又称充淤构造,是水流在未固结的沉积物表面经过时冲蚀出来的浅而不对称的凹坑,随后又被沉积物充填的沉积构造曲流河:单河道,弯度指数>1.5,河道较稳定,宽深比低,一般小于40,发育下游平原,坡度较缓,流量稳定,具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侧向迁移具二元结构的河流二元结构: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造二、简答与论述题1.母岩风化的产物①碎屑残留物质(母岩的岩石碎屑或矿物碎屑)②新生成的矿物(主要是在化学风化作用过程中新生成的一些矿物,如水白云母、高岭石、蒙脱石、蛋白石和铝土矿等。

)③溶解物质(主要是指在化学风化过程中被溶解的那些成分,如CI、S、Ca、Mg、K、Na、Si、Fe、Al、P等。

)2.母岩风化的四个阶段①破碎阶段(碎屑阶段):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化产物主要为岩屑或矿物碎屑②饱和硅铝阶段:岩石中的氯化物和硫酸盐将全部被溶解,首先带出Cl-和SO42-。

然后在CO2和H2O的共同作用下,铝硅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开始分解。

③酸性硅铝阶段(粘土型风化作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大量被溶滤掉,SiO2进一步游离出来。

④铝铁土阶段(红土型风化作用):风化的最后阶段。

在此阶段,铝硅酸盐被彻底地分解,全部可移动的元素都被带走。

3.试根据尤尔斯特隆图解说明碎屑颗粒在流水中搬运、沉积时流速和颗粒大小之间关系,该图可解释哪些地质现象。

关系:开始搬运时,为克服颗粒自身吸附力,所需流速比较大;0.05-2mm的颗粒所需的始动流速较小,而且始动流速与沉积临街流速相差较小;大于2mm的颗粒其搬运与沉积的两个流速曲线更接近,流速与颗粒的粒径成正比;小于0.05mm的颗粒,所需的搬运与沉积流速相差很大。

可解释:竹叶状灰岩和泥砾岩等砾屑共生现象4.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波状层理的异同点相同:形成时都有相应沙泥供应,且沉积和保存较为有利的条件不同:脉状层理形成于强水动力条件,砂的供应、沉积、保存比泥有利,主要分布于波谷;透镜状层理形成于弱水动力条件,泥的供应、沉积、保存比砂有利,波状层理是介于上面两种层理的过渡类型,它是沙泥供应、沉积、保存都比较有利的条件下形成,往往是强、弱水动力条件交替进行,其砂层和泥层交替连续出现。

5.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的异同点区别:①水平层理在弱水动力条件低能环境中形成(深湖泻湖);而平行层理产于较强水动力条件的急流或高能环境(河道)。

②水平层理泥质岩和粉砂岩,平行层理产于砂岩中。

联系:纹层呈直线状,且相互平行,而且平行于层面6.标准相模式的四方面作用①从比较的目的来说,它必须起到一个标准的作用②对进一步观察来说,它必须起到提纲和指南的作用③对新的研究地区来说,它必须起到预测的作用④对于所代表的环境或系统的水动力学解释来说,它必须起一个基础的作用7.根据欧文(Irwin,1965)的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模式,回答下述问题:①划分三个能量带的依据,②三个能量带的位置,③三个能量带的环境特点,④三个能量带与油气的关系。

依据:按波浪对海底沉积物的扰动情况划分能量带位置:XYZ-低-高-低X:浪基面以下,很少扰动,安静缺氧的还原环境,有高能带带来的丰富沉积物,为有利的生油岩带Y:波浪潮汐剧烈运动,水浅,阳光充足,氧气充分,底栖生物和藻类大量繁殖,形成的碳酸盐岩为良好的油气储积岩;Z : 水浅,波浪潮汐作用弱,靠近滨岸气候炎热干燥8. 试对比颗粒支撑和杂基支撑在流体性质、搬运方式、沉积特点、水动力条件、沉积环境、颗粒接触关系、粒间填隙物特征、油气储集性能等方面的差异。

流体性质 搬运方式 沉积特点 水动力条件沉积环境 颗粒接触关系 填隙物特征 油气储集性能 颗粒支撑 点、线、凸凹、缝合线接触 储集性能好杂基 支撑 漂浮状储集性能差9. 试从含义、分布状况及所起作用、搬运方式、沉积方式及控制因素、水动力条件和形成阶段上对比碎屑颗粒、杂基、胶结物及孔隙四种组分的区别。

10. 试说明底砾岩、层间砾岩和层内砾岩在剖面中的形成位置及形成条件底砾岩:位于海侵层序底部,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成分简单,分选性好,是长期风化、搬运改造的产物 层间砾岩:整合的夹于其它岩层间,分选差,成分复杂,多为事件作用边冲刷边沉积的产物层内砾岩:位于一套连续沉积的岩层内,不代表沉积间断。

沉积岩在固结或半固结状态经侵蚀破碎再沉积形成(风暴沉积)11. 砂岩分类的依据(石英、长石、岩屑、粘土基质)1)按基质含量将砂岩分为 砂岩、杂砂岩、泥质岩2)对砂岩和杂砂岩进行三角图解三单元分类:石英、长石、岩屑3)对于富长石特别是富岩屑的砂岩,可以采用辅助三角图解,三单元按具体情况而定4)当砂岩中含有次要矿物和特殊矿物时,可以采用附加定名,其格式为:颜色+特殊矿物+胶结物成分+结构+岩石基本名称12. 形成鲕粒的条件取决于两个因素: 水动荡强度(a ) 搬运水流强度(c )1)ac 时,所有颗粒均被水搅动,参与成鲕作用,此时大多形成正常鲕2)ac 时,大碎屑颗粒难以泛起形成而鲕粒,只有小颗粒参与成鲕,此时主要形成假鲕和表皮鲕3)ac 时,大部分颗粒形成“假鲕状”内碎屑,少量颗粒形成假鲕和表皮鲕4)当a 稍大于外来水流携带的最小颗粒时,只有最小的颗粒形成表皮鲕,其余均为假鲕碎屑颗粒 杂基 化学胶结物 孔隙含 义 母岩机械破碎的颗粒,是碎屑岩的主体和骨架,决定着碎屑岩的生要特征 与碎屑颗粒同时沉积下来并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细小机械混入物,其粒级与碎颗粒有明显的大小间隔 在碎屑颗粒沉积之后由粒间孔隙水中某些物质达到过饱和时而产生化学沉淀的物质,对碎屑颗粒起着胶结作用 碎屑岩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碎屑颗粒之间的那一部分空间,沉积时或沉积后形成的分布状况及 所起的作用岩石的主体和骨架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起胶结作用 碎屑颗粒之间、杂基之间的空孔隙,起主要的胶结作用 分布于碎颗粒之间 搬运方式 挪动、滚动、跳跃 悬浮 溶解沉积方式及 控制因素机械沉积,受流体力学定律支配 机械沉积,受流体力学定律支配 化学沉积,受化学和物理化学定律支配水动力条件强而稳定 由强急剧减弱 弱而稳定 水动力强而稳定时, 孔隙多 形成阶段 二者同时沉积 同生、成岩、后生 沉积时或沉积后1.使颗粒悬浮的水流搅动强度,2.外来水流所能携带的最大碎屑度水动荡强度>搬运水流的强度13.不同世代亮晶方解石胶结物的区别第一代:晶粒呈小针状或小马牙状垂直颗粒生长,它不含Fe2+,高镁,含有机质晶体,是早期成岩阶段海底胶结作用产物;第二代:为较大的粒状亮晶,生长于第一代外侧,常含e2+,低镁,不含有机质晶体,是晚期深部成岩作用阶段的产物;第三代:空间足够的化还会生长第三代,晶粒更大,长在粒间孔隙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