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语文仿真试题7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仿真试题7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仿真试题(七)含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 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 或B)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和.亲和.面一唱一和.曲高和.寡B. 数.落数.说数.九寒天如数.家珍C. 强.弩之末强.人所难博闻强.志强.本节用D. 与.其参与.咸与.维新与.日俱增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A.苦心孤诣删烦就简故技重演一蹋糊涂B.改弦易辙反唇相稽夙兴夜寐等量齐观C.一蹴而就怙恶不悛肢离破碎头绪纷繁D.鞭辟入里天网恢恢飞扬跋扈见微知著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惩治腐败,打击贪赃枉法,贪污分子是当前政法工作的首要任务。

②今天是校庆的日子,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又在一起。

③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对自己孩子一味,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

④上周,学校的校务委员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最终的。

A.揭发汇聚溺爱裁决B.揭露会聚宠爱裁定C.揭发会聚溺爱裁决D.揭露汇聚宠爱裁定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的口头文学,其中不少创作于有史记载以前。

A.神话是世代相承....,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B.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则有《孟子》。

,一边读看,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

C.读诗,应当口传心授....。

D.这类文章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领域多,往往令读者俯拾即是....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实际的情况总比设想要复杂得多,行动中要注意随时调整原方案。

B.这个时候不适当地浇水施肥,就会影响今后庄稼的生长。

C.我们也反对那种以禁止化学武器为借口,不按照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办事,而自充国际警察,危害别国航行安全和正常贸易往来,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

D.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特别是每当早晨和傍晚,眺望环山,别有一番大自然的风韵。

早晨,在青青苍苍中,乳白的云纱飘游山腰,像仙娥在轻轻起舞。

傍晚,,转眼间,,在暮色降临山野的苍茫中,峰顶却凝聚着一片彩霞,经久不灭。

①千山初醒,朝云出岫②朝云出岫,千山初醒③万山倾泻霞光,重峦映照夕阳④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万山⑤太阳落山,霞光消退⑥霞光消退,太阳落山A.②④⑥B.①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⑥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公孙景茂德政公孙景茂字无?河间阜城人也。

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

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

稍迁太常博士(掌祭祀礼乐之官),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

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

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

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

开皇(隋文帝年号)初,召拜汝南太守,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

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病者,景茂减俸禄为?汤药,多方振济之,赖全活者千数。

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

转道州刺史。

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人,阅视百姓产业。

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

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女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

其后请致仕,上优诏听之。

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临淄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

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

大业(隋炀帝年号)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日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

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北史·循吏传》)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稍.迁太常博士。

稍:渐渐。

B. 属.平陈之役。

属:正值。

C.上优诏听.之。

听:聆听。

D.论者称为良牧.。

牧:指州的长官。

8.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以.母忧去职 赐以.马舆 属平陈之.役 便道之.官 周武帝闻而.召见 野祭而.去 论者称为.良牧 A . B . C . D .景茂减俸禄为.?粥汤药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大行A.法令清静,德化..德化:用道德感化的方法改变人心风俗。

买牛犊鸡猪。

B.悉以秩俸..秩俸:官吏的俸禄。

C.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

..修理:整修,使坏的东西恢复原状。

时,乃褒扬称述。

D.于都会..都会:大会,集会。

10.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景茂德政措施的一组是①察孝廉,射策甲科。

②法令清静。

③多方振济之。

④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⑤阅视百姓产业。

⑥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④11.下面对文意的叙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公孙景茂是北朝著名的好官吏,历任魏、周、隋三朝,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

B.景茂博涉经史,在担任太常博士时,做了很多对统治者有损的事,因为言之有理,被人称为“书库”。

C.景茂担任过济北、汝南二郡太守,息州、道州二州刺史,还当过太常博士、高唐令、大理正等官,中间两次去职,一次是以母忧,一次是致仕,最后卒于任上。

D.景茂救助孤弱,深入百姓,阅视产业,以善化恶,使百姓人行义让,有无相通,互相帮助,几百户的村子,好像一家一样,深得百姓爱戴。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传统文化观念的现代诠释》一文,完成12~15题。

①一种观念,如果仅是直观的泛说,而未加以分析,很难形成理论体系,当然也就不易接受和“操作”。

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现代诠释亦即证明,是我们提倡的科学态度。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

如“天人合一”,今天借用,就必须确定“天”与“人”各自的科学含义,否则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范围。

再如弘扬“忠”“孝”,离开科学的诠释,也难免会出毛病。

②我们的先人倡导“普遍和谐”,但很难实现;今人依然钟情“普遍和谐”,并努力付诸行动。

自然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内与外,在时空两无限中,根本属性是和谐;一时畸形,事出有因。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斗争恰是一种“正畸矫形”的手段。

③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关系的观念很不少。

其中,“内圣外王之道”值得研究。

这种说法的原意是,人的道德修养达到完美的地步,社会问题就解决了。

实际上,“内圣外王之道”始终停留在宣传阶段。

古人的“内圣说”是缺乏约束力的一种泛道德主义历史观念,历史已经诠释了它的作用。

“内圣”,不可能成为“外王”的充要条件。

现代社会面临着种种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它需要科学的管理系统来调节、来解决。

所以,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

这并不是说我们敌视“内圣”甚至要摒弃传统文化观念;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没有古代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就没有现代的、科学的文化观念的发展。

还不够。

回顾历史,中国人“有容乃大”,曾真诚的“吸纳百④明了这一点...川”。

在唐朝,西域的音乐、舞蹈,印度的佛教文化都请了进来,当时佛经“百十倍”于儒家经典,中国文化并没有因此萎缩,反而繁荣发展了。

现代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是不会逊于古人的,而且更讲究科学的态度。

12.与第①段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的是理”这句话意思不一致...A.中国传统化中的某些观念并非是科学真理。

B.应依据时空的变化,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重新审视。

C.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如“天人合一”“忠”“孝”已经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

D.只有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科学的诠释,才能使之为人们所接受和“操作”。

13.第③段中“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的原因是A.人的道德修养达到完美的地步,社会问题解决了。

B.“内圣外王”只是泛道德主义的历史观念。

C.“内圣外王之道”始终停留在宣传阶段,并未真正实现过。

D.历史证明“内圣”是“外王”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

14.第④段中“明了这一点还不够”中的“这一点”指代A.传统文化中某些观念仅是直观的泛说,而未加以分析。

B.完善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C.对古代传统文化观念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D.吸收外来文化精华,洋为中用。

15.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A.“内圣”是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是人的内外因结合的产物。

B.宣传“天人合一”的观念,于今有害无益。

C.不加科学诠释地借用传统文化观念容易陷入唯心主义。

D.对传统文化观念应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

第Ⅱ卷(共105分)注意事项:1.第Ⅱ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总分题号四五六七分数四、(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化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

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

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

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

明俞彦《爱园词语》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者。

”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

及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

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

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

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

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

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

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