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检测考试试题及答案在语文考试前多做语文试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前适应一下语文试题的题型。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检测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三语文检测考试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在《礼记61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61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
“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
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
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
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
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昧”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
少孤贫,事继母孝。
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
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移师安徽,克太湖。
历迁协领。
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
宁夏平,擢乌里雅苏台将军。
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军助击。
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犹诉军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军。
十二年,左宗棠至军,约期并进。
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城渍,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
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
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于是遂发。
出营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
询之,则曰:“先锋营驻,有所议。
”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徇,曰:“敢留者,视此!”军以次行。
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杂赋不饱,佐以野蔬,天下无若西军苦。
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
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如国家何?如关内生灵何?”闻其言者,无不激扬。
途授正白旗汉军都统。
明年,至古城,与景廉会师。
一日演炮,汉、回观者数千百人。
景军指败堵烟筒为的,击之再,烟筒无葸。
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已而玉林亦尔。
观者欢呼声震远近,回闻之气夺。
寻命佐x疆军务。
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
二年,军阜康。
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
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
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玛纳斯。
调伊犁将军。
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
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纶代之。
道肃州,病卒。
身后不名一钱,凡无以为敛。
谥忠介。
(选自《清史稿61列传二百四十一》,有删改)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B.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C.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竞/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D.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绪帝等。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指山海关。
如曹操《蒿里行》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关”,指函谷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由继母抚养,后随部队征伐历升职,被授予勇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B.金顺在王家瞳战役中勇往直前;奔赴肃州时,停军北崖头,奏议请求调张曜的军队协助自己攻击敌人:可见他作战有勇有谋。
C.金顺为人宽和,所到之处也深得民意,并且为官清廉,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下葬的费用。
D.从金顺用杀死六个士兵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演习炮击部下命中目标准确可以看出,金顺治军十分严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5分)(2)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8.第二联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分)答:9.请从虚实角度对全诗作简要赏析。
(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陶渊明《饮酒》“ ,”两句写出了他在傍晚与飞鸟结伴的诗意生活。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龚自珍《己亥杂诗》的“ ,”两句,借助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却还要悉心培育新一代以报效国家的愿望。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
1911年初,清政府将原来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同年2月招生,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在父亲鼓励下,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为其第一批学生。
叶企孙入学后不久,就在日记中写道:“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
”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
1915年7月31日,他在给清华同学刘树墉的一封信中提出“清华科学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