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个体心理特性与公共组织管理1、个体心理特性: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
主要内容包括能力和人格,人格的核心内容是气质和性格。
2、个体心理特性的特点:1)独特性与共性2)稳定性与可变性3)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3、能力: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能力表现在所有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以发展。
能力影响活动效果,是人们成功地完成一项活动所必备的。
4、能力的种类:智力、情商、创造能力、体质能力5、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差异2)能力结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差异6、人格:也叫个性,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7、人格的结构:1)气质2)性格8、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独特的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
气质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类型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都可能在不同的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的人。
9、性格:是表现在人对显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是一种与社会最为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
个体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所采取的言行上。
10、人格理论1)特质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
主要代表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
(特质是指人的稳定的、经常表现的行为方式。
它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独具的特质。
卡特尔受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相同原因为基础的特质。
2)气质类型说:起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后来罗马医生盖伦确定了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他提出人的大脑有两个基本活动过程,即兴奋过程和抑郁过程。
这两个过程三个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表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及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胆汁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粘液质弱、、抑制型抑郁质3)职业人格理论:霍兰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一个六种人格类型与职业的匹配关系理论。
类型包括: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常规型、企业型、艺术型。
这一理论指出,当人格类型与职业相匹配时,会产生最高的满意度和最低的流动率。
对于公共组织来说,各级管理者应是社会型和企业型的,基层员工应是常规型的。
人格类型职业范例现实型:偏好需要技能和力量、协调性的体力活动机械师、钻井工人、装配线工人、农场主研究型:偏好需要思考、组织、理解的活动生物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等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工作、新闻记者社会型:偏好能够提高和帮助别人的活动社会工作者、教师、官员、心理咨询师常规型:偏好规范有序、清楚明确的活动会计、业务经理、银行出纳、档案管理员企业型:偏好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和获得权利的言语活动法官、房地产经纪人、公共关系专家、小企业主艺术型:偏好那些需要创造性的、模糊的、无规则的活动画家、音乐家、作家、室内装饰师第四章群体行为与公共组织管理1、群体: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具有相对稳定关系与共同怒表的集合体。
作为一个群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群体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往行为2)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3)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4)群体中的成员彼此意识到他们同属一群2、群体类型:1)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2)按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3)按建立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非正式群体特点:1)自发性和不稳定性2)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3)非正式群体凝聚力较强4、群体的作用:1)对组织:a、群体能够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b、群体是组织变革和发展的对象和载体2)对个体:a、群体满足个体的安全的需要b、群体满足个体的归属需要c、群体满足个体受尊重的需要d、群体满足个体成就的需要群体上述两个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当上级组织交付的任务完成的越圆满,下级单位工作的效率越高时,群体成员的心理需要就越能得到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要就越得到满足,其工作积极性就越高涨,组织任务就完成得越好。
5、群体的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终止阶段6、群体规范: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准则,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遵守。
它是统一成员行为和观念的一系列标准体系。
7、群体规范的作用:1)维系群体的作用2)认识标准化的作用3)行为矫正的作用4)惰性作用8、群体压力:9、从众行为:指个体在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
10、从众的种类:真从众和权益从众11、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个体因素:a、行为参照b、偏离的恐惧c、性别差异d、个性特征2)群体因素:a、群体的一致性b、群体成员的地位和成就c、群体接纳个体的程度3)文化差异12、群体凝聚力:是一种吸引群体成员,使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力量。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的反映。
它既包括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有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1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的因素第五章人际关系与公共组织管理1、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关注的是这种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行和协调性的程度,其构成成分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黄国广的人际关系分类:1)情感关系2)工具关系3)混合关系3、人际关系的发展4、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这种请按上的相互吸引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人际吸引力越强,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越近,越容易引以为知己,人际关系越好;反之,人际吸引力越弱,交往双方心理距离越远,越容易彼此戒备,相互疏远,人际关系就会恶化。
5、人际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过程。
发出信息的人或群体叫作信息的发送者,信息所到达的人或群体叫作信息的接受者。
人际沟通的过程好奥苏包括:发送者、接受者、信息及其编码和解码、通道、反馈、障碍、背景6、人际沟通的作用:1)获取信息2)增进了解3)促进身心健康4)传递组织文化7、人际沟通的类型:1)按人际沟通所使用的符号系统——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2)按沟通渠道的正式与否——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3)按照信息沟通的方向和发送者的地位是否相互转变——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8、人际沟通网络(简单看)9、怎样改善沟通第六章冲突与公共组织管理1、冲突:是指一方感知到另一方对自己的利益产生了消极影响或者将要产生消极影响的过程。
冲突包含三个要素:1)冲突双方存在利益上的对立,并意识到了这种对立2)冲突双方认为对方将要损害自己的利益或者已经损害了自己的利益3)冲突双方认为对方将要采取损害自己利益的的实际行动或者已经采取了实际行动2、冲突的影响:1)积极影响:a、冲突使问题明朗化,促进问题解决b、冲突能够促进变革和创新c、冲突带来更好的决策d、冲突使得冲突双方更好的相互了解e、冲突能增强群体凝聚力2)消极影响:a、冲突会给人带来消极的情绪b、冲突会妨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c、冲突会导致管理者的领导风格从民主参与型转向专制型d、冲突会增加冲突双方产生消极刻板印象的倾向3、冲突产生的原因:1)组织因素:a、对稀缺资源的竞争b、职责或权限的不清晰c、组织变革2)群体因素:a、部门或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b、部门或群体目标上的不相容3)个体因素:a、人的本性b、价值观的不同c、归因的差异d、沟通的障碍e、个性偏差f、知觉偏见4、冲突的过程:冲突潜伏阶段—冲突知觉阶段—冲突感受阶段—冲突外显阶段—结果阶段5、冲突的分类:1)按内容——认知冲突、目标冲突、权力冲突、情绪冲突2)按作用——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3)按层次——个体(接近—接近、回避—回避、接近—回避)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第七章公共组织领导1、公共组织领导:是领导者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组织和管理公共事物所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可理解为1)领导是特定组织2)公共组织领导是一种活动过程,这一活动过程包括决策、指挥、控制、协调、监督、检查、总结等内容3)公共组织领导的目标是动员一切力量,实现组织的特定管理目标4)公共组织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领导者、被领导者及所处的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而构成2、公共组织领导的特征:权威性、综合性、动态性、服务性、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3、公共领导的分类:1)按层次划分——中央领导和地方领导2)按横向功能划分——计划领导、财务领导、人事领导、机关内部事务领导3)按性质划分——政治领导、一般权限领导、专门权限领导4)按运用权利的方式划分——独裁型/集权型、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俱乐部型5)按权力行使主体划分——首长制、委员会制、混合制4、公共组织领导作用:1)领导是管理协调统一的保证2)领导是公共组织管理运行过程的核心3)领导是关系到公共组织管理成败的关键5、领导职位包含职务和责任6、职务由事决定,职权是由职位衍生的,职权是法律赋予一定职位的,职位的性质决定了职权的性质。
职权大小与职位高低是对应的,职位的高低、职权的大小都与领导个人因素无关。
7、公共组织领导者个人的素质结构包括德(政治品德素质)、才(能力素质)、学(知识素质)、识(心理素质)、体(身体素质)。
8、领导班子素质结构9、领导方式:1)按领导工作侧重点的不同——以事为重心、以人为重心、人事并重型2)按领导者作用于被领导者的方式——强制命令式、疏导说服式、激发鼓励式、榜样示范式第八章激励与公共组织管理1、激励:在公共组织行为学中,我们将它界定为通过管理工作创造一定的条件,激发员工实现一定的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激励要求管理者在公共组织管理实践中,必须处理好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映变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2、激励的过程:为满足的需要—紧张—内驱力—行为—满足需要动机是在需要和诱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解释的。
3、激励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