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基本要求(试行)
高中数学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课堂教学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现结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的特点,制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如下:
一、新授课
新授课是课堂教学主要的授课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
新授课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在以下基本环节中要精心设计、认真落实: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常可由与新课密切相关的概念、定义、公式或复习提问已学过的知识作为铺垫,引入新课题。
也可以用相关的科技、日常生活或历史上有关数学知识的趣事进行引入。
“引入”的要求是,引人入胜、有的放矢、激发兴趣。
2. 精心设计,学习新知。
对新授知识所涉及的问题要分析透彻,精心选取例题,耐心讲解。
通常每一堂课都应该有一至两道精讲例题,例题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教师精心选取的课外题。
精讲例题必须有规范的板书和推理过程。
教师的板书要工整,布局要合理,画图要规范,充分发挥教师的板演作用,努力使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和学落到实处。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量与度,要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新知的发现、生成、应用的
过程,不能包办替代需要学生完成的操作、尝试、猜想等探究活动。
新知识的学习要在师生交流与互动中进行。
3. 巩固训练,培养能力。
通常在新授课中安排两组相关练习,一组是课本的课后练习,放在精讲例题之后,另一组是教师精选的有一定难度的练习。
通过练习,要让学生对各种主要题型,能剖析解题的思路、抓住解题的要领、明确解题的思维方法,总结规律,熟悉步骤。
题目的设置要体现出层次性与发展性,让所有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关注全班每一个学生,决不能忽略成绩较差的学生。
可以有意识的提出一些有一定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鼓励学生自己大胆提出问题和见解,参与交流和讨论,避免形成教师包办替代和一言堂的课堂局面。
教师不仅要关注练习的最后答案,更应关注解答的过程及相应的情感态度。
注意巡视与点拨、倾听与关注的有机结合。
4. 理清脉络、总结归纳。
一节课临近结束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可分别由教师、学生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这一过程一定要使学生理清概念的意义、实质、条件和应用范围,抓住知识的实质与内涵,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5.用语与板书。
教学中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要准确、恰当,画图要准确、清楚、规范,有示范作用,重点内容的板书要醒目突出,字体大小适度,课内注意保留。
教态要亲切,富有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课堂氛围融合、平等、宽松、开放。
6.提问与评价。
课堂中的提问是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是一种学习过程,不应只关注回答的结果是否与预设一致,更
应注意倾听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传递的信息,可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和问题意识的养成。
提倡教师使用一些激励的语言,多一些赏识的目光。
7.多媒体运用。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投影仪等)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的直观和课堂的效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注意多媒体的使用与板书、板演的恰当关系。
二、习题课
习题课是数学学科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课型,这种课型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加强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习题课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梳理与整合。
教师要根据习题课的授课目标,合理的设计问题和复习计划,由教师带领学生或是由学生自主梳理、归纳整理、分析类比,使零散知识条理化、网络化、系统化。
2.专题复习与思维训练。
在夯实知识、方法内化的基础上,要进行配套的思维训练。
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讲评要有计划有目的进行,不能将习题课演变为“对答案课”,就题讲题。
教师要根据本节课所讲的题目、设计到的知识以及各类题型进行系统归类,提炼成专题的形式,要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对常用的通式通法要强化训练,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同时提倡根据学生情况,给出变式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归纳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开阔学生的思维。
3. 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与渗透。
在高中数学中,数型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转换与划
归思想等无处不在、贯彻始终,习题课中应该注意及时归纳和总结。
三、评析课
评析课是在学生作业或检测后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也明白自己的不足,了解错误的根源,及时纠正。
评析课要做到:
1.试卷总体评价和试卷答题总体分析。
教师在上课前要对各题解题结果进行数据化分析,从而弄清学生对于哪些知识点仍有疑问,评讲过程中有的放矢。
2.重点错误的展示与分析。
教师要对整个试卷作整体分析,按知识点将试题分类,进行分类讲评。
分析时要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纠错、探求正确的解题方法。
教师应注重于引导学生从典型错误中培养解决某类问题的能力与思路。
同时,教师应展示学生的优秀解题案例,并规范学生的答题格式与书面表达形式。
3.巩固与拓展性训练。
根据学生试卷中的错误,补充一些跟进性的拓展训练。
四、复习课
复习课是在讲完一个章节知识之后对本章知识的一个梳理与升华,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纵横联系,提升对知识整体性认识的能力。
复习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展示及解析。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境设计复习内容,引入复习目标,抓住并列与相关的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横向整合。
2.知识梳理与综合。
教师要根据复习目标设计问题,由学生自主梳理,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和分
析类比,发现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在比较中区别出个性,在归纳中提炼出共性,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准确、更全面。
3.讲练结合。
复习课应该有讲有练,例题讲解和举例要有代表性,讲解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如何从审题开始找到解题切入点,讲完一道题后最好能够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进行变式训练,充分发挥例题教学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引导探索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