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ppt课件资料
阴精暗耗
气郁化火
肝肾阴虚
肝阳暴亢
引动心火
气 血 上 逆 、 上 蒙 清 窍
风邪痹阻经络
气虚邪中
脉络空虚
痰浊闭阻经络
病因病机
病位及涉及脏腑
病理因素:风
在心脑,与 肝肾密切相 关
火 痰 气 虚 瘀
阴 虚 血 虚 血 瘀
肝 肝 风 气 风 火 痰 逆 外 心 湿 气 风 火 痰 滞 病机关键: 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若阴不敛阳,津液不能内守,汗出不止者, 可加黄芪、牡蛎、龙骨、山萸肉等以敛汗 固脱; 若真阴亏损,虚阳浮越,面赤足冷、虚烦 不安,脉浮大无根者,可加龟板、鳖甲、 牡蛎、龙骨、阿胶、山萸肉、熟地、枸杞 等填补真阴以纳浮阳; 若元阳渐复而痰浊壅塞喉间,欲吐无力者 加菖蒲、远志豁痰降逆; 若肾阴大亏,虚阳浮越,足冷面赤,宜选 地黄饮子滋阴补阳,引火归元。
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瘫痪,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
【治疗】
一、辨证要点 3.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阳闭——痰火瘀热,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拽 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倦
缩,脉弦滑而数
阴闭——痰浊瘀阻,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 舌苔白腻、脉沉滑。 4.辨病期:分三期 急性期:二周;中脏腑为一个月。
兼有动风者,可加天麻、僵蚕、全 蝎以平熄肝风。 若见戴阳证者,属病情恶化,宜重 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
【治疗】
三、分型论治 (二)中 脏腑 【脱证】:阴竭阳亡 症状: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 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 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证机概要: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 中成药:生脉注射液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相关检查 现代检查: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l等检 查,有助于诊断。
缺血性中风 (左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
出血性中风(壳核出血)
【治疗】
一、辨证要点
意识是否清楚?
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2.中脏腑辨之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 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症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
【治疗】
三、分型论治 (三)恢复期 针灸等药物治疗并进 1 风痰瘀阻 症状: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 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半夏、陈皮、地龙、全蝎 中成药:中风膏
【病因病机】
总的病理机制:
内伤积损 劳欲过度 饮食不节 情志所伤 气虚邪中
阴阳失调 气血失和
诱因 气血逆乱 产生
风、火
痰、瘀
中风
脑脉痹阻或
血溢于脑脉
直冲犯脑 损伤脑脉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息失宜
劳欲过度:烦劳过度、房事不节
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慱、饮酒过度
山栀、牛膝 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本证 为肝经实火,气血壅盛之证,故去原方杜 仲、桑寄生等,加用夏枯草、龙胆草以增 泻热之力。 若眩晕头痛加桑叶、菊花清热熄风; 心烦易怒加生石膏、龙齿清热安神; 大便秘结加大黄通腑泻热。
【治疗】
三、分型论治 (一)中经络 【阴虚
后遗症期 :半年以上
【治疗】
二、治疗原则
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闭证,治疗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腹泻热;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内闭外脱者,醒神开窍扶正固本并用
恢复期、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 肝熄风、化痰祛瘀、滋养肝肾,益气养血等法同用。
临床特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
利,手指瞤动,或半身不遂,舌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常用药:白芍、天冬、枸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 膝、当归、天麻、钩藤 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
痱”等。
发病特点:发病突然,起病急骤。
症状表现:病情的轻重是根据有无神昏表现。
因变化多端而起名为:“中风”;又因发病突然又称 之为“卒中”。
【概述】
3.疾病范围:
中风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与西医学的脑血管病相似。
西医学的出血性(15%)或缺血性(85%)脑血管病均可
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心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 死亡(第一位)率高的特点。
情志所伤: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张、 素体养盛 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侵,痰湿 素盛
【病因病机】
( 二 ) 劳欲过度 病 机 饮食不节
内伤积损 肝肾阴虚 损伤肾阴 脾失健运 肝阳偏亢 水不制火 热极生风 阳亢风动 风火痰湿 窜犯络脉
聚湿生痰
情志所伤(以郁怒为主)
痰湿生热
肝气不舒
•
中风病古代列为四大难证(风痨臌膈)之首,当 今世界医学也将其列为三大死亡率(心血管、脑 血管、肿瘤)及复发率致残率最高疾病之一;是 最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也是人类致死 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病的防治研究,国 家列为专题放到重要位置,投入大量人力、财力、 物力,从中医、西医及其他有关方面进行了深入 系统的研究,从而在发病因素、病理机制、先兆 证治、急诊抢救、康复措施及后遗症研究等方面 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本病诊断虽较易, 但防治手段进展却较缓慢。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 在受调查的57个国家中,急性脑血管病列为前三 位的有40个,在美国发病率占2.6%,65岁以上 占21%o;在日本40岁以上的患者占7.9%
• 1阳闭(痰火闭窍,痰火淤闭): • 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数 • 风阳痰火上扰,蒙蔽清窍 • 辛凉开窍化痰,清肝息风 • 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 • 腑气不通者桃仁承气汤加减
方中可加石决明、龟板、白芍育阴潜阳; 或加僵蚕、全蝎、地龙以增熄风之力; 热象重者,可加丹皮、山桅清热; 若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天竺黄以清 热化痰; 痰多昏睡者,加菖蒲、郁金以增强化痰开 窍之力; 若痰热腑实,腹胀便秘者,可用星蒌承气 汤加积实通腑化痰泄 热。
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症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
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 以中老年人为多。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与痫病鉴别 都有卒然昏仆的见症。而痫病 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 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 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治疗】
三、分型论治 (一)中经络
【风阳上扰证】
临床特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
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穿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
(2)与厥病鉴别 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般移 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 利等症。
(3)与痉病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 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可伴神昏,但多出现在 抽搐以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
(4)与痿病鉴别 痿病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 但多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神昏,以双下肢瘫或 四肢瘫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 惕肉瞬。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于 后遗症期由废用所致。
中 风
宿州市埇桥区中医院 李 先 锋
定 义 病因病机
主 要 内 容
诊断要点
鉴别要点
辨证要点 预防调护 小结
【概述】
定义:
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 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别名:“偏枯”、“仆击”、 “大厥”、“薄厥”、“偏风”、“身偏不用”、“风
三、分型论治 (一)中经络 【痰热腑实证】
临床特征:突然发生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语不 利,偏身麻木,腹胀便结头晕目眩,咯痰或 痰多。舌红, 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治法:化痰通腑泄热
代表方:星蒌承气汤
大黄、芒硝应视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泄为 度,以免过量伤正。腑气通泄后,治宜清 热化痰通络为主,可加胆南星、天竺黄、 竹沥、川贝母、僵蚕、地龙、丹参、赤芍 等化痰通络; 热象明显者,加山桅、黄芩; 若舌暗有瘀点可加人丹参、赤芍通络。
【治疗】
三、分型论治 (二)中脏腑 【 闭证】 (2)阴闭证(痰浊蒙窍,痰浊淤闭) 症状:闭证症状加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 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证机概要:痰浊雍盛,蒙蔽清窍 治法:辛温开窍,化痰醒神 代表方:涤痰汤合苏合香丸加减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菖蒲、胆星 天麻、钩藤、僵蚕 中成药:苏合香丸
结合辨病,掌握预后。脑出血急性期 -中脏腑;脑梗、脑血管痉
挛-中经络。但都要密切观察防止病情恶化
正确使用通下法,凉血化瘀,活血而不破血、动血。 中风后遗症期,可配合针灸。
【治疗】
三、分型论治 (一)中经络 【 风痰入络】
临床特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 利,口角流涎,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 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