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PPT课件(精)
七、类证鉴别
本病应于痫证、厥证作鉴别: 中风 —— 昏迷时可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清醒后多有后遗症,多见于中老年。 痫证 —— 昏迷时四肢抽搐,多吐涎沫,或 发出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多见于青 年人。
七、类证鉴别
注意:
某些中风病人,发病时昏迷、呕吐、抽搐, 要注意和痫证相鉴别,癫痫大发作,持续时间较长, 发作有一定的顺序,意识丧失、呼吸停止、面色发绀、 四肢先是强直性抽搐,继而阵发性抽搐,常咬破舌头、 尿失禁、瞳孔扩大、有复发作史,发作时仆地、口中 作声。而中风、脑出血患者大都①有高血压病史。② 较常在用力或兴奋时,骤然发生昏迷及偏瘫。③发病 时血压高。④全身症状明显。(颅内高压所致)及神 经系统定位症状。
(一)、辨证要点
3、辩病势顺逆 临床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神的变化。若 起病即现昏愦无知,多为实邪闭窍,此为中脏,病位深, 病情重。邪扰清窍或痰浊瘀血蒙塞清窍,神志时清时昧者, 此为中腑,是正邪交争的表现。如病人渐至神昏,瞳神变 化,甚至呕吐、头痛、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 病情加重。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 重或有恢复者,病由中脏腑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预 后多好。若目不能,或瞳神大小不等,或突见呃逆频频, 或突然昏愤、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 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及呕血症,均屑病势逆转,难以 挽救。
四、病因病机
中风之发生,病机学较复杂,但归纳起 来虚(阴、气虚)火(肝、心)风(肝、 外)痰(风、湿)气(气逆)血(血瘀) 六种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此六端在 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突然 发病。 真中——有外邪侵袭而引发的——外风 类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内风
积损正衰 气血亏损、阴属于下 脾失健运
七、类证鉴别
厥证—— 昏迷时多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无口眼歪斜及四肢抽搐等症。 痉证 —— 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则角弓 反张或见昏迷,但无口眼歪斜及半身不遂。
八、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多有先兆症状或诱发因素 2、明确病性与病情轻重 3、辩病势顺逆 4、辩闭证、脱证 5、辨梗塞与出血、面积大小与部位
(三)分证论治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 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 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此症于肝阳暴 亢,风火上扰证基本相同,只是便秘、腹实证较重。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 大黄 芒硝 栝蒌 胆南星 山栀 黄芩 丹参 〈方解〉急下存阴后用天麻钩藤饮 加减:热象明显者——加山栀、黄芩 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麦冬、玄参
二 概述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有一个发展 的过程,即使现代也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有关中风方面的记载最早始于《内经》。 在《内经》中,依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和发 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着不同的记载。
二 概述
主证:仆击,大厥,昏厥,偏枯,偏风,身偏不 用,痱风等不同名称。 病因: 外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内居营卫、营卫稍 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内因:阳虚者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 使人晕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 则暴死,气复则反生,不返则死。 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 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 概述
刘河间——心火暴甚 李东垣——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痰生热 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 张景岳——“外风”提出“内伤积损” 李中梓——又将中风明确为闭、脱之证 叶天士——“精血耗衰,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的发病机理。 王清任又专以气虚立说 近代张伯龙,张山留,张寿甫总结前人经验,开始结合现 代医学知识,进一步探讨发病机理,认识到本病发生主要 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犯脾
肝肾阴虚 肝阳亢盛 阳化风动 气血上逆 蒙敝清窍
饮食不节
聚湿生痰 肝火内炙
痰郁化热
阻滞经络
肝阳素旺
肝风夹杂痰火 横窜经络
心火暴盛
情志所伤 素体阴虚 水不涵木 气血不足 气血邪中 痰湿素盛 蒙倦内伤 外风引动痰湿 痹阻经络 肝阳暴动 风邪中经络 气血痹阻 风火相煽 气血上逆
口
呙僻不遂
阳气者 气劳则张
(一)、辨证要点
5、辨梗塞与出血、面积大小与部位
八、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 —— 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 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 闭证 —— 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 固阳 脱证——扶正固脱、救阴固脱 恢复期、后遗症期——扶正祛邪
八、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气虚血瘀 阴虚风动 中脏腑 痰热内闭清窍 痰湿蒙塞心神(阴闭) 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
(一)、辨证要点
4、辩闭证、脱证
如何防治清窍闭塞是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首先须区别闭证、脱 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 痉,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郁 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 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 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 舌象、脉象结合症状的变化来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 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 息低微,乃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 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 应引起高度重视。
引动风阳
上壅清窍
冲破脑络
肝阳暴张 血气上涌
五、中风的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 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 痛、肢麻等先兆。 3 、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 味等因素,每因脑劳、酗酒、感寒等诱发。 4 、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检 查,有条件做 CT 、磁共振检察,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证、厥证、痉证等鉴别 。
(三)分证论治
2、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主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 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 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 钩藤 石决明 川牛膝 黄芩 山栀 夏枯草 杜仲 桑寄生 夜交藤 云苓 坤草 〈方解〉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石决明——镇肝潜阳 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黄芩、山栀、夏枯草——清肝泻火 夜交藤、云苓——安神定志 川牛膝——引血下行
二 概述
对该病的认识:由粗浅的、外表的认识,逐渐到内在
的、全面的认识,是不断纠正过去的错误,认识不断 正确完善,这是自然科学的认识规律,现代医学理论 基本上是每五年更新一次,原先认为是正确的,现在 认为是错误的。 到目前为止,对中风病的认识还在不断完善中,西医 也是同样,以前认为是脑出血,经CT诊为出血,有些 认为是脑血管痉挛,现在认识到部分病人是脑血栓形 成等等,还例举心肺复苏,心三联。 现在一般认为祖国医学之中风,包括现代医学中 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病毒性脑炎及面神经麻痹等
三、证候特征
1、神昏 2、半身不遂 3、口舌歪斜 4、言语蹇涩或不语
三、证候特征
1、神昏 初起即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 嗜睡,或昏睡。重者:昏迷或昏愦。有的 病人起病时神清,数日后渐见神昏,多数 神昏病人常伴有谵妄、躁扰不宁等症状。
三、证候特征
2.半身不遂
轻者仅见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则完全 瘫痪。有单个肢体力弱或瘫痪者,也有一侧肢体 瘫痪不遂者;病人起病时即可完全瘫痪,也有起 病时仅为力弱或不全瘫痪,而进展性加重,直至 完全瘫痪不遂。急性期,病人半身不遂多见患肢 松懈瘫软,少数为肢体强痉拘急。后遗症期,多 遗有患肢强痉挛缩,尤以手指关节僵硬、屈伸不 利最为严重。
(一)、辨证要点
1、多有先兆症状或诱发因素 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而常表现有 发作性眩晕、头痛,与一过性肢麻、口舌 歪斜、言语蹇涩。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 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 般诊断不难。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 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一)、辨证要点
2、明确病性与病情轻重 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 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 或神昏、抽搐、肢体强痉拘急,属内风动越;若 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 痰浊壅盛为患;若面红目赤,口干口苦,甚或项 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则以 邪热为主,若肢体松懈瘫软而舌质紫暗,说明阳 气不足,瘀血较甚。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 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如肢体瘫痪,手足肿胀, 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有畏寒肢 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若兼有心烦少寐,口干 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二 概述
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由于历代医家所处历史 条件以及个人经验的不同,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 均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但往往各有发挥,意见颇 不一致。对中风病因学说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两 个阶段。 1 .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 “内虚邪中”主论。 2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 主论,这是中风病因说的一大转折。
(三)分证论治
4、气虚血瘀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 色咣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补阳还五汤。 黄芪 当归 赤芍 川芎 桃仁 红花 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