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治疗疗中风后遗症
中医推拿治疗疗中风后遗症在多年的推拿临床中,笔者经验认为治疗中风病的最佳时期为中风病的恢复期。
确切的说,中经络应在15天以后治疗,中脏腑应在30天后治疗。
此为最佳的治疗时间。
因为此时病人机体最需要的是尽快建立起血栓区周围的侧支循环系统。
此时进行推拿按摩治疗可扩张血管,促进气血运行,使治疗药物吸收速度加快,从而使侧支循环系统得以尽快建立。
但此时所采用的推拿手法宜轻而不宜重,而后遗症期的治疗手法宜用中力或重力为好。
以下为本人推拿治疗中风病的具体手法,分为头颈部、背腰部臀腿部和上肢部的推拿手法共四部分。
1、头颈部的治疗手法 1.1患者俯卧位,医者双手拇指沿肩上线由内向外反复点压揉拨5-8次,然后医者在颈部两侧做常规推拿按摩手法。
如拿法、揉法、滚法、摩法、捏法等。
然后在用双掌挤压法挤压颈部两侧的肌肉从大椎穴至风池穴。
1.2在头部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沿头部经脉线由前至后循经按摩。
可采用压法、点法、按法、揉法、钳行捏拿法、干梳头法、抓球法等。
点按上星、百会、四神聪、护脑、风池、风府等穴位。
其中,对双风池、风府三穴进行重点的长时间的点、压、揉颤等手法按摩。
在患者可接受的情况下,手法宜重,指力直达于颅内。
具体手法如下:点压风府穴时,
用力方向朝向上星穴:对左右风池穴,用力方向应分别朝向对侧的额角。
此手法对疏通经络和扩张脑血管,建立脑部的侧支循环系统可起到十分明显的效果。
这一手法本人称为封三风法,这也是本人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手法的重点特色。
此处按摩时间宜长,10分钟左右为好。
2、背腰部的治疗手法 2.1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其侧,先在患者背部沿督脉与膀胱经由上至下施行直推、以反向两肋侧的分推,每个动作施术5-8次。
2.2依膀胱经循行方向施行掌揉法、搓擦法、摩法、肘揉法等常规按摩手法进行大面积的宏观调整治疗。
2.3用拿脊法在脊柱两侧膀胱经线施术。
双手在脊柱两侧四指在前拇指在后拿住皮肤,在腰部由下至上施行捏拿,直至肩部为止。
也可在向上捏拿的同时配合提拿法。
方法是每向上捏拿四寸左右即向空中提拿1次,交替进行。
施术时,手法力度适中。
不可暴力施术。
也可采用两手在一侧膀胱经同时使用,再左右交替治疗。
2.4压脊法医者右手无名指、小指弯曲。
拇指压于指背侧上形成空拳,食、中二指呈勾状,用第二指骨背侧面按压在脊柱两侧的皮肤上,由上至下点压脊柱两侧华佗夹脊穴,施术8-10次,力度由轻至重。
如患者体型过于肥胖,医者可将左手按于右手背上帮助用力。
医者也可采用双手拇指压脊法。
在脊柱两侧进行治疗。
2.5颤掌压脊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其侧,医者用单掌或双掌压在患者的脊柱上,从上至下,边颤边压
边往下走,直到骶部为止。
2.6滑拿肩背法医者双手搭在患者两肩上,拇指放于肩并穴后方,其余四指放置于肩井穴前方,进行捏拿肩井穴5~8次。
然后,拇指在背部向下滑动,扩大捏拿面积,达到滑拿效果。
背腰部的推拿手法应用中力或重力为好,因为背腰部的肌肉比较丰厚,用力不够恐怕达不到治疗效果。
也可根据临床中患者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耐受力的大小等具体情况而决定用力的轻重。
3、臀腿部的治疗手法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对于臀部和双腿后部的治疗,使用踩跻法明显优于其他常规的手法按摩。
因为臀腿后部的肌肉十分发达,以致常规的手法按摩对臀腿后部的穴位与经络的刺激力度远不及踩桥法
所达到的良好效果。
其方法如下: 3.1患者俯卧位,双踝下垫一个直径为10era的足枕。
医者的双脚分别踩在患者两腿的承扶穴与殷门穴上。
双足交替踩踏双腿与双臀。
并用足拇指点压环跳穴,滑踏双臀。
再用双足同踩患腿,用足拇指点压承扶穴与殷门穴。
然后,医者立于床上,用单足搓踩小腿,点压承山与涌泉穴。
医者下床后采用掌指侧敲击法按摩背腰臀腿部,再用空掌扣击骶部穴位以提高神经兴奋性。
可达到更好的疗效。
3.2患者仰卧位,对患肢的前、外、内侧进行常规手法按挛。
可用推、揉、压、拿、搓、擦滚法等手法。
点压气冲、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并用曲髋膝法、摇髋法活动髋膝关节,防止肌肉粘连和关节
强直。
4、上肢部的治疗手法在患者上肢部采用常规手法按摩。
可用推、揉、压拿搓、擦滚等手法,点压肩俞、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并屈曲肘关节:上举上臂(活动肩关节),环转摇臂以防止久病不动造成肩关节周围炎。
到此中风病的推拿治疗就全部接束。
患者结束治疗以后先不要下地。
在床上休息10分钟为好。
患者回家以后在床上躺着要多做登空动作和活动肩肘关关节。
以加强锻练。
待能下地以后,还要练习多走路。
还要手握橡胶圈锻练手部的握力,再用手拿筷子练习加小木块或小木棍的方法,以锻炼手部的活动能力,尽可能的多做功能锻炼。
可达到更好的恢复效果。
5、典型病例刘某,男,55岁,2007年11月前来就诊,患者就诊时已经丧失了自由行动能力。
病人主述:半月前夜间起夜时摔倒,交发痰病,半边身体不听使唤。
临床检查:患者口歪眼斜,言语含混不清,但神志尚还清楚,膝反射阳性,足跞趾背伸力检查阳性:手握力检查阳性。
对指试验阳性。
右侧肢体瘫痪不能动,CT检查见患者左侧大脑半球有血栓形成。
经过医院20天的药物治疗以后,稍有好转,然后来我诊所就诊,诊断为中经络型中风病。
治疗方案:①采用手法按摩,可用推、揉、捏、拿、搓擦、敲击法等常规按摩手法进行推拿。
施术部位在全头及颈部,双肩部及右侧患病的半边肢体。
常用穴位:印堂、鱼腰、四白、太阳:迎香、人中、地仓)廉泉、百会、肩井穴及患病肢体上的常用穴位
都可选用。
②重点治疗部位是头颈肩部。
要在双风池、哑门、风府穴处多做点压揉颤手法、三穴滑揉点颤法、封三风法。
此法操作要领:点颤风池时,发力方向应朝向对侧额角,点颤风府时,发力方向要朝向前额的督脉线与发际之交点,每次做15分钟。
开始时手法轻一些,然后逐渐加大手法的力度。
③要在患者各关节部位进行屈伸的活动,以防止关节发生粘连强直。
嘱患者多做握橡胶圈、用筷子夹物品的活动。
多走路、多活动加强肢体锻炼。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该患者已经迭到基本痊愈。
康复标准:口歪眼斜消失,语言功能恢复正常,手握力恢复。
但仍力弱不如健侧,下肢恢复得很好,已经达到完全正常,生活自主能力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病例二:王某,女。
70岁,2005年3月前来就诊,病人主述,病人在2002年2月发病的,发病前曾多次出现上眼睑下垂。
口角歪斜。
言语含糊不清,每次出现的时间不同,有时仅出现几秒钟。
也有发病超过1分钟的时候。
几个月后。
在2月份白天时突然发病,发病时突然摔倒,昏迷不醒。
48小时后CT检查发现左侧脑部有血栓形成。
1个月后出院,采我诊所就诊。
临床检查:患者神志清楚,语言清晰,走路时点脚跛行,手及上肢萎软无力,上肢不能前举,握力试验阳性。
对指试验阳性。
闭嘴鼓气试验阳性,足霹趾背伸力检查试验阳性。
治疗方案与病例一相同。
治疗1个月后,走路跛行消失,手握力检查好转,上臂可抬举过肩达1300。
对指实
验阴性但无力。
3个月后,走路强健有力,手握力基本正常,对指实验正常,各部关节功能活动都已恢复正常,患者机体功能活动已恢复到病前状态。
建议患者日后加强锻炼,长期服药。
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