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艺术论文

园林艺术论文

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浅析西湖杭州花圃园林艺术特色摘要: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无论是周文王时代的囿,秦汉时代的园、苑,还是明清时代北方恢弘大气的皇家园林,还是温婉细腻的江南私家园林,中国园林艺术各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故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体系,和伊斯兰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共同构成了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园林艺术瑰宝中取一瓢饮,分析杨公堤的园林艺术特色。

杨公堤与白堤、苏堤共称西湖三堤,该堤是由杨孟英主持修建,故名“杨公堤”,位于西湖以西,堤上有六桥,分别是怀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

杨公堤全长3.4公里,北起灵隐路,南至虎跑路,依次串联起曲院风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乌龟潭、三台梦迹、浴鹄湾和花港观鱼等著名景点。

下面将根据园林组成要素、造景艺术手法、园路、园林规划方式、园林色彩以及应用这六大板块浅析园林艺术原理在杭州花圃园林中的应用。

关键词:杨公堤、园林建筑、造景、色彩、要素1:引言杨公堤是杭州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处处体现着江南的温婉细腻。

杨公堤作为西湖三堤之一,园林之中风景优美,园林建筑精致美观,一个人北起灵隐路,向南至虎跑路,沿路而行,可观赏杨公堤的全部景点。

据史料记载,杨公堤是杨孟英主持修建,雍正二年,虽有扩建,但因河流淤塞,田桑扩大而废去。

杭州花圃作为杨公堤的重要组成成分,处处体现着杨孟英等人修建时对江南诗画园林的独具匠心。

如图是杨公堤的导游图,由图我们可以看到杨公堤分为杭州花圃、三台梦迹、乌龟潭等著名景点。

杭州花圃则在杨公堤北部的西部支段。

进入杭州花圃,入门便是两对大理石质少女雕塑,此处的雕塑起装饰性含义,再往里走可见非常漂亮的理水小品,有规则式的呈梯状排列,宏达有气势。

2.园林组成要素筑山、理水、植物、建筑、小品等构成了园林,杨公堤亦不例外,作为西湖三堤之一,杨公堤自2003年恢复杨公堤六桥之后,园林要素重要组成陈分之一的桥得以重建,六桥改为拱桥,满足观赏、游憩的需求。

作为杨公堤六景之一的杭州花圃除了具备园林基本特点之外,还因它四季变换呈现明显不同的风貌而闻名。

2.1筑山山是园林构景手段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中国式园林追求写意山水、诗情画意的园林特色。

山景主要为了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对仙境的向往,故有“一池三山”、“园林是立体的诗画”之言。

杭州花圃是杨公堤北段西侧比较大的园林,景点园林设计和谐,处处体现着美感。

举例而言,杭州花圃入门处有四个相对而视的少女雕塑,此处的雕塑是装饰性建筑,增添园林美感。

杨公堤几个园林景点的筑山采取的都是一些石质小山,一方面考虑到杭州花圃里的水都是溪水或者面积很小的湖水,山水相呼应,采取体积较小的假山,更显协调;另外一方面,石质小山作为建筑小品更显俏皮可爱。

2.2理水杭州花圃里的理水主要分为溪水、泉水,池水和微型瀑布等。

杭州花圃里的溪水分布形态呈小而分散状态,游客每走3分钟左右便可见溪水处处。

为了增添园林的动态美,丛林深处设置了多个小瀑布,流动的溪水让静谧的冬季园林增添几许动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逛花圃园林的时候,有两三个微型瀑布因为水位过低已停止流淌,如图是拍摄的两幅图,一副是之前游玩的时候拍摄,前者是最近拍摄,已经干涸且无人打理。

所以想向园林管理处提个建议就是希望管理人员将周边地区的河水疏通,重新让河水继续流淌焕发生机。

另外能在溪水石头旁边张贴标语,规劝游客不要从溪水石头上走过。

以免践踏使得石头堆砌的坍塌。

2.3植物杨公堤里面自北向南植物种类丰富,通过拆迁还绿方式,杨公堤新增绿地80余万平方米,乔木有1.8万株,灌木22.4万株,竹类7.5万株,铺设草坪16万平方米。

此外,水生植物有66品种,共计100多万株,丰富的园林植物,使得杨公堤冬季雾凇沆砀,夏季清风习习,分外宜人。

(摘自百度关于杨公堤植物栽植数据统计)。

2.4建筑建筑作为园林艺术要素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其形态多样,种类丰富,用途各有不同。

主要有休息型建筑,例如饭馆,石椅、亭台,长廊,茶馆等;观赏性建筑赵公馆、杨公馆、戏曲大师赵叫门展览馆、丝绸展览馆等;还有其他一些建筑例如厕所、管理处,保卫处电话亭等。

2.4.1厅堂花圃里的厅堂建筑有赵公馆、饭馆、赵叫门展览厅等及一些附属的纪念馆。

2.4.2路与廊杭州花圃里的园路中主要园路采取直线式,一眼望尽的感觉;次要园路多采取曲线式(如图),曲线给人幽深、僻远之感使园林富有神秘色彩,增添了花圃园林工程设施的美感。

2.4.3斋馆杭州花圃里的饭馆不多,我游玩整个花圃结束时只看到两家家饭馆招待游客用餐,虽然数量不多,我觉的恰到好处。

花圃园林中如果饭馆过多,一方面会带来一些生活垃圾,给花圃的园林生态环境带来困扰;另外一方面,少量的饭馆使得园林氛围更显安静。

2.4.4轩榭亭阁园林中偶有几处栖居水边的小榭(如图),榭的使用给园林添加诗意美感2.4.5桥花圃里桥的应用还是比较多的,有木质桥,石制桥以及石头做桥木头制作栏杆的混合桥。

桥的意义有很多,装饰性的桥,纪念性的桥还有实用性的桥。

杭州花圃里多是实用性的桥,还有几个装饰性的桥,如图就是学生刚进入杭州花圃入口处时所拍摄的桥,属于装饰性的桥。

装饰性的桥多采用单桥或者多桥并排列搭建,强调恢宏的气势。

2.4.6园墙园墙几乎是每个园林具备的,园墙有着遮挡、防御保护和装饰作用。

杭州花圃里的园墙分为外部园墙和内部园墙,外部是将杭州花圃和杨公堤另外景区曲院风荷隔开,内部园墙主要在一些建筑外围例如赵公堤馆外面有个园墙,还有就是作为隔着不同的景点之用。

如图学生拍摄的园墙是作为装饰性同时隔开仰云楼和湖的。

2.4.7匾额、楹联与刻石花圃里匾额楹联很少见,但是在花圃入口处可见石门上刻着一对对联,传达对游客的热烈欢迎。

此外,园林内部每个阁楼,纪念馆馆或是庙宇前面都有大石刻字,使用中国传统书法字体刻写彰显园林古典艺术美。

2.5小品杨公堤由于是清代杨孟英主持修建,所以是以人工造景为主,天然景观为辅的园林艺术景观。

经过近十几年的打理以及今年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举办,以杨公堤为代表的园林景观得以一定程度的完善。

如图是花圃外部的一个小品,糅合了花灌木、花卉,喷泉以及元素色彩设计,富有时代气息江南园林造景艺术特色。

3.造景艺术手法3.1布局手段杭州花圃是以人工造景为主,天然景观为辅。

自然式的园林设计是我们江南园林最主要的特点,这在花圃园林中也有体现。

3.2构景手段3.2.1框景杭州花圃的框景虽然不多,但每一处都体现着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如图),这一处是学生在花圃某处的湖水外面拍摄,镜头、正六角形框、游客、栏杆、湖水串联在一起,大大增强了画面的空间纵深感,使得园林富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除了正六边形框之外,还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框景形状。

3.2.2借景借景可分为应时而借和应景而借,杭州花圃深冬下雪时借助雪景衬托雕塑的年代感,增添历史厚重感,如图是我网上搜集隆冬雪落时的花圃里的雕塑。

3.2.3夹景3.2.4漏景漏景其实就是框景的延伸,漏景可分为漏墙、漏屏风等等,如图是一个墙的漏景.漏景突出了园林景观的空间感和纵深感。

3.2.5添景添景使得远方的塔与近处的花卉、乔木有遥相呼应之感,画面具有层次美。

例如这幅学生拍摄图充分利用前景的枫叶和溪水中的芦苇衬托出远方的塔的遥远飘渺,使画面具有空间纵深感。

4色彩在杭州花圃园林中的应用色彩是情绪的表达,色彩应用于园林环境中可以无声的传达这园林设计者的情感和思想。

和谐的色彩搭配可以滋润观赏者的心灵,提高园林艺术美感。

反之,不恰当的色彩搭配,忽视色彩搭配的客观规律就会造成色彩污染,故而,有经验的园林设计者会特别注重园林色彩搭配。

4.1花卉色彩在园林中的应用此时是冬季,杭州花圃园林中栽植了一些适应冬季寒冷而又花期长的花卉,给凋敝的园林增添几许生机。

在花卉色彩上园林选择了红色、粉色以及白色的花卉,红色象征热烈积极;粉色意味着可爱温柔;白色寓意纯洁高雅,这三者结合颜色搭配较为和谐。

其实就花卉色彩搭配方面而言,浙江财经大学的校花园的花卉色彩搭配是很不错的,它选用红黄蓝这三个互补色进行环式栽植,三个互补色的使用对色彩的明度、重量、冷暖等色彩原理给予充分的考虑。

4.2林木色彩在园林中的应用杭州花圃栽种的林木大多是常绿树种,叶色成深绿色,所以即使是冬季游玩杭州花圃也不会显得过于单调苍茫。

除了常绿树种之外,园林在溪水中还搭配了暖黄色的芦苇以及深秋季节色彩斑斓的枫树,以绿色为主调,黄色为辅色搭配,同时还有清澈微绿的湖水相映衬,体现了杭州花圃冬季的如诗如画的美感。

4.3季节色彩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不同的颜色,春日融融,微风轻轻吹大地变成了浅绿色,生机盎然;夏季是茂盛的季节,各种各样的林木苍翠欲滴处处彰显着生命力;秋季是金黄色,枫叶、芦苇、菊花、萱草、唐菖蒲等等;冬季时节,银白色的雪花点缀着枯寂的园林园林艺术的美的境界包括三种:生境、画境、意境。

生境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画境就是风景如画,这属于艺术境界,意境就是联想境界,情景交融,寄情于中国山水园林,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文人士子的共同追求,此三者杭州花圃都给与充分考虑。

一个园林的成功取决于园林背后的故事即修建者以及他的故事、地理位置、时代等多方面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园林独具匠心的设计,一个独特的园林设计总能让游客流连忘返,百看不厌。

基于这点,我希望园林管理者能够突破模式化障碍走创新之路,追求在理性感性诉求并重的基础上打造新时代园林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1]红烧茶叶蛋99.园林艺术复习重点[Z].2016-04-08 /link?url=9o_gqMiMCUq2V-616cIdn5Ynk_FyUpg9LGhXs wGlEoILNtUFrJ6u31ZasPE45WfMsyskExxrPnKRKw-shhNyppt5ZgVTCYrjNXbFdo8ygq K[2]戴继明.《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08-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