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综合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解析及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综合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解析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将别历下二首(之一)晁补之来见红蕖溢渚①香,归途未变柳梢黄。

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②。

注释:(1)渚:水中的小陆地(2)汶阳:汶河之北。

古时有济南到开封经汶河水路。

1.本诗前两句写了芙蓉香和_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自选角度赏析本诗第三、四句的妙处。

【答案】1.柳梢黄来时的愉悦和去时的伤感(表现作者对济南的不舍和怀念)2.运用拟人,赋予趵突泉以人的情感,通过写趵突泉水送诗人回汶阳,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诗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前二句运用“红蕖(芙蓉)香”和“柳梢黄”两个意象,叙写了来济南时的欣喜和离开时的感伤,采用借景抒情(谐音双关)的方法,表达了诗人依恋不舍的心情。

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语句“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用‘殷勤’赋予趵突泉水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叙写趵突泉水送诗人回汶阳,表现出诗人离别时济南时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①(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③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50岁。

②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③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④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1.诗歌尾联中哪些词扣住了题意?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古文《旧唐书·杜甫传》和诗歌《野望》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出郊极目2.诗的颈联中“唯将迟暮供多病”一句表达了自己暮年多病的无奈与苦闷,“未有涓埃答圣朝”一句表达了自己无法为国家献出绵薄之力的惭愧、遗憾。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文中“时关畿乱离”、“甫以其家避乱荆、楚”与诗中“海内风尘诸弟隔”、“人事日萧条”都在渲染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漂泊不安、流离失所的生活。

所以,身处其中的杜甫,既为天下苍生担忧,又无能为力,由此诗人内心的痛苦就充分表现在诗的颈联中了。

【解析】1.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中的“出郊、极目”紧扣题意而来。

2.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

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与《旧唐书·杜甫传》中的“时关畿乱离”、“甫以其家避乱荆、楚”,写出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与此诗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这两句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飘飞,鲜花满城的春天景象。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2.惆怅。

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

“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梨花”“柳色”“柳絮”“鲜花”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这首诗,梨花满城本是精美绝伦的美景,偏偏伴着无处不飞的纷纷柳絮,这使绚烂的春阳成了一种伤感短暂的美丽。

“柳青深”“柳絮飞”,既衬托出梨花素白晶莹漫城盛开的情状,又从侧面沉郁地引发出人生几何的追问,以至于下句的“惆怅”二字似乎已冲到了嘴边,不吐不快。

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甲)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甲诗中的“________”一句点明标题中的“秋暝”;乙诗中“________”一句交代了“春行”的方式是骑行。

2.下列对两首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B.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写景。

C.两首诗描写了相同色彩的景物。

D.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

【答案】1.天气晚来秋;浅草才能没马蹄2.A【解析】1.“秋暝”季节是秋天,不难找到句子“天气晚来秋”。

题干中的“骑行”意思是骑着马行走,不难找到句子“浅草才能没马蹄”。

2.B错误,《钱塘湖春行》没有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C错误,两首诗描写的季节不同,因而景物色彩也就不同。

D错误,《山居秋暝》是借景抒情,也就是间接抒情。

5.《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首句“结庐在人境”,交代出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见”字传达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表现诗人内心的悠闲恬静。

C.“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D.本诗淳朴自然,将抒情、写景、感悟交融一体,既富于情趣又内蕴哲理。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真意”是指远离喧嚣、超凡脱俗的心境;自由自得、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志趣。

【解析】1.C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心远地自偏”的意思:只要一个人的心灵能远离世俗的弊病之处,那么无论他在哪里,他都不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自然也就“地偏”了。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生的意义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觉得它无法也无须明白地说出来。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厌恶“世俗久相欺”的污浊社会,一旦归到大自然,就觉得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要在无车马之喧,无名利之逐的大自然中寻求乐趣,坚守节操,这就是他的“真意”所在。

6.阅读《望岳》,回答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作者由望岳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人的蓬勃朝气。

远望即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惊叹之情,用“夫”字引发慨叹,以距离之远来烘托①_____。

接着细望泰山内心不断惊呼,情感为之荡漾。

自然悬引出登上泰山的决心,以表达自己②_________(精神)。

2.《唐宋诗醇》中乾隆评本诗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作者将自己雄心与泰山的雄伟巧妙交融,请结合划线语句描绘的情境谈谈你的理解。

3.“山”这一文化符号因其高峻、雄浑,在古诗中往往被诗人赋予昂扬向上的神奇力量。

很多诗人借“山”抒发自己的理想追求,但理想追求各不相同,下列诗句与杜甫所抒之志相似的一项是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B.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纳兰性德《浣溪沙》)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答案】1.①泰山之高(雄伟、巍峨)②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答案示例:作者近望泰山,慨叹于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将神奇与秀美都赠予泰山;仰望泰山,巍峨高峻的泰山将山南北割成白天黑夜。

这雄伟神奇的景象让作者内心激荡,自然随泰山的雄伟而生发登高的遐想,抒发不畏艰险,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景色的雄奇引发了作者的雄心。

3.A【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与理解。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3.A. 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