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 《诗经》两首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 《诗经》两首

第二单元DIERDANYUAN4《诗经》两首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1.导学号95114007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章的叙事手法颇似电影的蒙太奇,写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B.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忠厚老实。

女主人公接受了氓的爱情,但婉言拒绝了男主人公急于成婚的要求。

C.在讨论婚事的过程中,男主人公表现得急躁、任性,女主人公则温柔、体贴、情深义重,并主动约定了婚期。

D.在恋爱中,女主人公非常痴情,经常登上高处眺望,但男主人公故意不来相见,而且很随便地应付婚事。

E.第三章写桑树枝繁叶茂,光彩鲜艳,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陶醉之情。

解析D项,“但男主人公故意不来相见”理解错误,诗中也没有表现出“很随便地应付婚事”;E 项,“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理解错误,这是比兴手法,引出后文女主人公对婚姻的思考,不是”。

答案DE2.在《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解析在《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发生了由“氓”“子”“尔”到“士”的变化,情感也经历了由陌生、熟悉、热恋到疏远的变化。

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参考答案女主人公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

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想法。

“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感情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

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感情疏远,却也含有嘲讽的意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4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犭严狁之故。

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3.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B.诗歌的前三章,以重章叠唱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了戍边战士的思家盼归之情;并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C.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

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D.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的生活和思想。

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保家卫国的坚定态度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E.“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两句是借景抒情,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解析D项,“保家卫国的坚定态度”在这首诗中表现得并不明显。

答案D4.清人方玉润评此诗时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言可喻。

”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分析:表现手法上的对比反衬、乐景哀情,思想情感上无法言说、无人理解的悲伤。

参考答案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今”与“昔”、“往”与“来”、“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反衬,情景交融。

“莫知我哀”则表明此悲无人慰,此痛无人解,思乡之情达到了高潮。

二、语言运用5.自从有了《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就成了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至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谚语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

请你根据示例,再写出三条。

解析起兴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即借另一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事物。

据此并结合示例,不难写出。

参考答案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6.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诗经》读书交流会。

主题是“《诗经》鉴赏”。

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

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在解题时,要点明“《诗经》鉴赏”这一主题,号召学生积极参与。

答案示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让我们走进《诗经》,去鉴赏其中无穷的璀璨与绚丽吧。

课时作业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匪我愆.期愆:拖延。

B.以我贿.迁贿:财物。

C.渐.车帏裳渐:逐步。

D.夙兴.夜寐兴:起,指起身。

项,渐:溅湿、浸湿。

2.下面选项中全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女之耽兮,不可说也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A.①⑤B.②⑥D.④⑥“莫”通“暮”;③“泮”通“畔”;④“说”通“脱”;⑤“匪”通“非”。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岂敢..定居?一月三捷B.送子涉淇,至于..顿丘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D.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项,“至于”,现代汉语中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这里的意思是“到,达到”。

4.下列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这两者合称为“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民歌,“骚”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风骚”指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D.“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项,“六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六部经书,即《诗》《书》《礼》《易》《春秋》《乐》;一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诗经》”当为六部经书之一。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6题。

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刻画出女主人公急盼之中的矜持之态,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娇嗔之情。

B.诗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仅用“挑”和“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

C.全诗三章,采用顺叙手法,让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

D.“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解析C项,“采用顺叙手法”错,应为“采用倒叙手法”,先写了等待时的焦急心情,然后写在哪里等待和这样焦急的原因。

答案C6.“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解析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参考答案末尾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女主人公强烈的情绪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7~8题。

四牡《诗经·小雅》四牡①,周道倭迟②。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啴啴③骆④马。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⑤,载飞载下,集于苞⑥栩⑦。

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杞。

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⑧。

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⑨。

注①(fēi):马行走不停的样子。

②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

③啴(tān)啴:喘息的样子。

④骆:白毛黑鬣的马。

⑤(zhuī):斑鸠,鹁鸠,鹁鸪。

⑥苞:草木丛生。

⑦栩:树木名称。

⑧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

⑨谂(shěn):思念。

7.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章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的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B.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

C.鹁鸪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D.诗歌没有采用赋的手法,而是借景抒情,用鹁鸪鸟的自由自在与马的累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

解析D项,“没有采用赋的手法”理解错误,诗歌采用了赋的手法,铺陈了“我”的伤悲和“怀归”之情。

答案D8.有人说这首诗的关键诗句是“我心伤悲”,也有人说是“岂不怀归”,还有人说是“将母来谂”。

你认为是哪一句?并简要说明原因。

解析这三句在诗中有一定的联系,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只要在尊重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分析,都可以。

答案示例“我心伤悲”是全诗的关键句,首章奠定伤悲的基调,其余四章都是对“伤悲”情绪的具体补充。

无论是“怀归”还是“将母来谂”都是“伤悲”的具体表现。

(或:“将母来谂”,篇末揭旨,是全诗的关键句,是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最根本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0题。

击鼓《诗经·邶风》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

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⑤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⑥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⑨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⑩兮,不我信兮。

(tāng):击鼓的声音。

②兵:刀枪等武器。

③土国城漕:卫国大兴土功筑漕城。

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

⑤平:调和。

⑥爰(yuán):语气助同,没有实义。

⑦契阔:聚合离散。

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

⑨于嗟(xūjiē):感叹词。

⑩洵(xún):远。

9.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先用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再交代“击鼓”的原因,国家要有战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