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二诗经两首的教案

必修二诗经两首的教案

必修二诗经两首的教案【篇一: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诗经两首-采薇》教案】《诗经两首》《采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检查预习在讲解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复习和预习情况。

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请听题: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2,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十五国风”(三)初读课文1、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2、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

(放音频)3、学生具体翻译这首诗歌。

(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

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

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

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

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

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4、朗诵这三章。

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

《诗经》的这种结构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

因此。

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

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5、解读4~5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翻译: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漫一丛丛。

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

驾御的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

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采奕奕。

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

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

怎能不每天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

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

而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

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

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

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

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

6、解读第6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评说: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更深的悲哀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既是写景更是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

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虚耗。

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怀,也只因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

“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

而且,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

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

(四)细读文章如果把这首诗歌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呢?板书:悲伤---喜悦---悲伤1、结合文下的注释,具体的来翻译一下这首诗文章一共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又都说了些什么?2、既然这是一首思乡诗,那么最能表现战士思乡的又是哪些诗句呢?3、为什么战士们即将归乡了,诗歌不是喜悦的而却显得如此悲伤?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

你觉得这四句好不好,为什么?(重点分析)板书:悲伤—喜悦---悲伤1-3节:悲(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身处何时:莫—阳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如何表现: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兴:作—柔—刚比喻时间流逝(朗读)4-5节:壮(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身处何时:春季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如何表现:1. 侧面烘托借景抒情—意象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朗读)6节:悲身处何时:冬季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

)3,“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迁移——(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迁移——(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

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4、小结:1本诗借景抒情。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

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

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

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

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五)拓展阅读在我们中国浩瀚的诗歌世界里,想采薇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老师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首《十五从军行》(教师朗读,可有配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如,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六)结语,布置作业无论是采薇,或是十五从军行,都把战士那种思乡的急迫心情写得动人婉转,但是他们却没有写到战《氓》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