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专题复习知识点讲解一、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首先要了解每种修辞方法的基本特点,学会识别常见的修辞方法。

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方法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六种修辞方法。

1、比喻,就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平常所说的“打比方”。

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和比喻词(标志比喻关系的词语)。

其中明喻是明显打比方,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像”、“如”、“好比”、“仿佛”等比喻词;暗喻是暗中打比方,把被比事物和比喻物的关系隐藏起来,常用“是、成、成了、变成了”等比喻词把两者联系起来;借喻则不露比喻的痕迹,直接用比喻物代替被比喻物,被比喻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比如泰戈尔《图书馆》一文把图书馆比作“静穆的海浪”,就是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对图书馆的形象描述。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对各种花的开放是这样写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这句句子用拟人的修辞描写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3、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例如《百合花开》:“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4、夸张,即故意“言过其实”,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例如梁实秋的《鸟》中对鸟的描写:“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就是一种夸张的表述。

5、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例如《统筹方法》:“(统筹方法)如何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6、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一种是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例如《清贫》:“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二、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修辞方法的运用是为了适合语言表达的需要,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

阅读文章,就要悉心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每种修辞方法的基本特点和作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方法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1、唤起相似联想,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构成一般有三个部分: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

比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比喻的基本作用是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使表达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要理解比喻在文中的作用,就应该抓住喻体的特点,唤起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联想,并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

这样就能比较好地理解比喻的运用。

例如《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使地面的“街灯”与天上的“明星”相互辉映。

读者在阅读中发挥联想,就会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从而感受到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2、抓住人的情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拟人的作用。

作者之所以把无生命的物体当作人来写,必然把自己的感情投注在上面,渗透着人的情感。

拟人的基本作用是使读者对无生命的事物获得亲切的感受,有时也间接表现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

因此抓住人的情感,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才能理解拟人的表达作用。

例如《凡卡》:“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眼的星星……”这句话把星星的闪烁比作人在“快活地眨眼”,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

联系文章内容,知道这句话写的是凡卡的回忆,在回忆中凡卡感到乡下的星星都在“快活地眨眼”,而自己却失去了自由。

所以,通过这句拟人句,我们感受到了凡卡现实中的痛苦之情。

3、整体把握排比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排比的作用。

由于排比的几项内容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排列在一起又可以起到单独一项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排比的基本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使读者获得一个整体印象,加强表达效果。

阅读排比句,应把排列的几项内容进行整体把握,获得整体的印象,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才能更好理解排比的作用。

例如《春》结尾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通过排比修辞方法,从春的“新”、“美”、“力”三个角度赞美春天的美好;读者将三个方面贯通起来,从而获得对春的美好的整体认识。

4、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夸张的作用。

对事物进行夸张,虽然不符合客观的真实性,但恰恰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夸张的基本作用是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等。

应该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结合语言环境去体会夸张的修辞作用,而不能用客观的真实性去看待。

例如《表哥驾到》:“表哥虽然我没见过,可早从妈那儿知道他是个世界少有的人。

”文中的“我”之所以夸大表哥的优点,正是因为妈妈对表哥的优点如数家珍,经常在我耳边提起,才使我获得这样一个印象。

这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对表现妈妈平时的家庭教育是十分真实和深刻的,揭示了家庭教育中的某些本质的。

5、联系所问与所答,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设问的作用。

设问是由“问”和“答”两部分组成的。

应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表述回答的内容,而要先进行设问。

一般而言,设问的基本作用是提示下文,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文章反复设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然后分别从6个方面进行科学阐释。

每次设问,都引起读者注意下文要阐述的内容,文章的条理也显得十分清晰。

6、体会语气与情感色彩,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反问的作用。

反问的基本作用是加强表达的语气,体现较浓的感情色彩。

例如《离别的礼物》中小彼得的内心想法:“一个孤老头,离开自己的亲人,到政府盖的那幢楼——孤老院里,和别的老头住在一起,能算是幸福吗?”反问的修辞强化了小彼得对父亲做法的不满与怨恨,对爷爷的同情和难过。

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要根据每种修辞方法的基本特点和作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修辞方法作用的答题要求是:既要点出该修辞方法的一般作用,又要写出在文中具体的表达作用。

不能只回答某种修辞方法的一般作用,而不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回答。

从上海和其他各地的中考来看,重点是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四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三、典型例题1、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夸张)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

(比喻)解析:这是一道判断题,难度不大,只要明确了要求掌握的修辞的主要特征,是很容易看出C项不是设问,而是反问。

参考答案:C2、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

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解析:这道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修辞的辨识和作用的理解能力,而且是在阅读题中来考查的,难度显然比上题要大。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熟知修辞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基本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在这句话中使用这种修辞的意图。

参考答案:拟人。

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之快速和勃勃生机,仿佛听到了它的脚步声。

3、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 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理解和辨识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题型是一道正选题。

从所给的选项看,设计意图非常明确,把几种判断上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拿来让考生分辨,这就要求在解答是一定要用心捕捉文句中体现修辞手法特点的信息,结合有关的知识加以判断。

参考答案:C4、“远远望去,宛如一群雪白肥壮的大狮子,有坐着的,有卧着的,有两两相对的,有簇聚成团的,原来这是一座宣石假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解析:考查的着眼点是对考生运用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对学生语文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检验。

参考答案:比喻;抓住了个园“冬景”的颜色、形状与白雪、狮子相似的地方,其作用在于突出个园的“冬景”的特征,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使文章富有文采,激发阅读兴趣,( 答到意思即可)5、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解析:这是一道错选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设计时没有给出可供判断的修辞手法,而是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

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这就给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蚂蚁的力量进行夸张,但不知夸张的运用应注意:①必须注意真实,不能哗众取宠;②必须合乎逻辑,不能片面夸张;③必须防止误解。

参考答案:B6、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品析下面句子。

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解析:这道题表面上看来是一道语言品析题,其实考查的就是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运用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文章,揣摩语句。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