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印度和中国都是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古国,二者的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他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延续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印度文化是一种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化,并且印度人以善于内省和沉思而著称。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多种宗教长期存在,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发祥于这片土地。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7世纪,它的兴起是列国时代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在宗教和思想领域的反映。

佛教在阿育王时代开始急剧想外传播,在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于中国各地。

至隋唐时代,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和扶持,佛教在中国继续传播,并与儒、道相鼎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

可以说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魏晋南北朝为例)
一、印度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使得中国佛教哲学成为一只单独的思想流派。

这影响到中国人是世界观、时空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佛教与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由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发展壮大成完备成熟的宗教。

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无”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

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除各种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

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部分佛教教义。

佛教与道教,一个是外来宗教,一个是本土宗教,但是二者在我国的兴起处于同一个时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但是结果却是双方共同得益,共同发展。

佛道二者能够共生共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二者具有共同点,例如在教义上,佛教和道教都主张离欲脱俗,去追随现实生活以外的东西。

从哲学上看,佛教与《道德经》也有契合点。

2、佛教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政治制度,深入统治阶级和民众心中,其地位不可动摇。

因此佛教只能够避其锋芒,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传播。

但是即使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还是引起了三武一宗事件”(“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又称“灭佛事件”。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次不得不提有关于佛与儒之间的辩论:关于神灭与神不灭的辩论。

在南齐事情范缜的《神灭论》对佛儒两家都是一个大的冲击。

这篇文章是以儒家的无神论的思想来批驳佛教的根本思想。

但是最后却在梁武帝时期进行了一次对无神论的大规模的绞杀。

从以上二个事例可以看出来,佛教在中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3、玄学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

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

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

它和两汉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二、印度佛教对诗歌的影响
在晋代以后出现了僧人作诗,这些诗歌都得到了保存例如《四月八日赞佛》、《咏禅思道人》《咏利城山居》等等。

其中有一部分的山水诗,佛家子弟将自己的独特体会融入自然景色中,为开辟后世山水诗人空寂、飘逸的诗风做出了贡献。

佛教进入中土之前,中国本土文化很少论及人的死亡问题,对生命的无常也缺少应有的关注。

但是在鲍照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大多数充满了婉转悱恻的悲凉气息,许多诗中都用了“苦”和“空”。

尤其是他对于生老病死以及离别愁绪的描述,更让人联想到佛教的教义。

例如在他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中有不少句子与佛教有关。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佛教已经对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印度佛教与艺术
1、建筑
最早的汉化佛寺以塔为中心,四周以堂、阁、廊等围绕,成为方形庭院,内供佛像或舍利,为拜佛诵经之所。

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如北魏洛阳永宁寺,仍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中国最早凿建的石窟寺在新疆地区,始于东汉,受南亚次大陆风格影响,以云冈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为代表。

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传到中原,并向南方发展。

中原地区早期石窟的建筑,沿袭南亚次大陆于窟内立塔柱为中心的作法,并明显受到汉化建筑庭院布局影响。

但是如果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相比较,你会发现中国的石窟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它们的源头还是在印度。

2、壁画
以莫高窟的壁画为例,它的壁画是中国艺术家在自己民族绘画基础上,吸取外来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

而这个外来的艺术则是除了指佛经内容以外还有印度的绘画技巧。

表现在技法上的“凹凸画法”。

2、佛画
佛教对魏晋南北朝最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于人物画上。

就题材而言,佛教的东传改变了中国的人物画内容,佛教人物画大大增加。

以北齐曹仲达为例,曹仲达的佛像画得最妙,他画过许多佛陀、菩萨、罗汉像,世俗人物有卢思道、斜律明月、慕容绍宗等,可惜没有作品流传下来。

《历代名画记》卷八记载:曹仲达,本曹国人也。

北齐最称工,能画梵像。

曹仲达继承了中原魏晋以来的汉族文化传统,掌握了绣罗人物的技巧,即一种工笔重彩所应用的粗细一致、细劲有力的线条,把这种线条应用来画菩萨与佛像的衣饰,又带着明显的外来文化的色彩。

我们可从北朝的石窟造像中看到“曹家样”画法的某些特点:一种宽袍大袖的服饰,“其势稠叠,衣服紧窄”,给人以薄衣贴体的美感,所以有“曹衣出水”之誉。

四、总结
魏晋南北朝是个宗教色彩特别浓厚的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的传播,道教的产生对中国文化都有一定的影响。

古印度佛教的东传不仅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的形式扩充了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

中国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开放的体系,善于综合百家之长,并且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特点。

对于外来文化,则一直是采取包容的态度,因此在悠久的历史中,中国文化在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和自我壮大。

正事善于兼收并蓄中国文化才能在各民族文明之林中,摆脱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度过重重难关。

为此有人说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一个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国家。

佛教虽然只是一种宗教,但是它不乏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封建王朝,它可以作为一种帮助统治者巩固统治地位的一种工具,而佛教的求来世的思想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来说可以算是一种自我麻痹和安慰。

但是佛教也有对积极的一面,佛教经义对中国的诗歌、艺术等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由于佛教的东传是通过丝绸之路,也推动了中印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