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United intl school协和双语高级中学美国高中课程地理课程大纲一、课程总体介绍与教学基本目标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落实上海二期课改的三维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遵循《全日制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同时结合本校区生源情况,对教材选篇以及教学重点进行了梳理,以适应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需求。
高中十年级每年平均教学课时数为38(45分钟一课时)。
在初中地理部分教学的基础上,完成高中部地理课程的学生将取得较为全面的地理素养,在“了解”、“理解”、“应用”、“模仿”、“独立操作”、“迁移”、“经历”、“反映”、“领悟”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以达到国家课程标准。
与此同时,结合本校区学生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以及其升学意向,特强调人文浸润目标,旨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人文地理的认识,并通过文化差异比较深化了解。
根据《课程标准》,此地理课程将教学重点立足于提高学生进行积极探索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具体项目为:1、了解区域地理,包括乡土地理、本国地理和部分世界地理;了解有关自然和社会环境诸要素的知识;认识种种自然—空间和社会结构;掌握基本地图知识。
2、深刻理解并学会分析各种错综复杂、呈动态变化的联系,如自然系统、人文系统内部及它们之间各要素和过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认识各个等级区域间,尤其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重要的人口和环境的关系。
3、具备地理调查、分析和表达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如阅读、解释、填绘和运用常见的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野外定向、独立工作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的能力等。
4、认识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人口和资源问题、各种环境问题、城市化所引发的问题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食物供给和发展问题等。
5、引导学生在对待有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事务时(如空间利用),具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和宽容、理智、负责的行为倾向。
6、培养爱国情感,同时树立全球观念:能够理解、认同不同类别的社会和文化,并与其人民尽力合作。
7、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决断和共同决定的合格公民,这包括:全方位、多侧面的思维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批评的能力,为使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更趋合理,敢于也有能力表达自己以及他人的意见、要求,寻找较合理的办法以解决各种空间冲突的能力。
8、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及能够在日新月异、复杂的社会中确认自己位置和价值的能力。
二、操作标准以及培养目标(课程图谱)通过地理课程学习,落实培养全素质的人才,达到适应社会需求、发展个体的教育目标。
按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征,地理学科培养学生的总目标由简入繁、由浅入深。
地理观点教育为主要培养目标,包括:1.人地协调观点教育选取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典型实例,使学生对““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如何实现人与地的协调”等形成正确的认识。
2.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提高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质量,要很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挖掘并把握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理论意义,明确地理学科在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承担责任和义务的领域。
3.空间观点教育地理学是关于人类的生存空间的一门学问,空间观点主要是对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的基本认识。
三、教学的进度安排:四、学生评估高中部地理课程的测评以综合性与多样性为基本原则。
测评形式由:单元测试、综合运用项目测评、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期终测试等部分组成。
测评:达到同龄高中学生相应水平五、教学活动课堂内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比赛、演讲、做海报、读图练习等活动。
课堂外组织全年1-2次地理主题参观实践活动。
附录:参考阅读资料一、国家课程标准推荐学习资料(一)《地理》第一册宇宙与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太阳系、太阳、只有一个地球)2.地球的伙伴——月球(月球、月相、日食与月食、月球与潮汐)3.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太空探索的历程、太空探索的意义)4.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地方时与区时、地转偏向力、地球公转、季节形成)岩石与地貌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地震与火山)6.岩石与矿物(岩石、矿物)7.地貌(主要的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大气与天气、气候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9.行星风系(气压与风、大气环流、世界主要气候类型)10.季风(季风气候的成因、季风与农业)11.台风、寒潮和梅雨12.人类活动与气候(全球变暖、酸雨、臭氧洞、城市热岛与雨岛)水环境13.水循环(水圈的构成、水循环类型、河水补给)14.珍贵的淡水资源(水资源分布、水资源危机)15.海洋(洋流、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海洋权益)(二)《地理》第二册人口16.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过程、人口构成、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压力、我国的人口国情和人口政策)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世界人口稠密地区、我国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人口容量)18.人口素质(人口素质的构成、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城市19.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21.城市化(城市化过程、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郊区与逆城市化、城市问题)产业区位与分布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条件、美国乳畜带的区位条件、农业区位的变化、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城郊农业、现代农业)23.工业区位与工业区(工业区位条件、上海宝钢的区位条件、工业区位的变化、世界主要工业区)24.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地域差异、商业区位条件、不平衡的国际贸易、现代交通运输与通信、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地域文化25.文化与环境(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影响)26.世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文化整合、世界文化圈)27.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景观、各地民居与地理环境、方言、客家文化、海派文化)二、其他推荐学习资料(一)《中国民俗文化》1.中国民俗概述2.中国民间交际礼仪与习俗3.人生礼仪与习俗4.服饰习俗5.饮食习俗 6.建筑与居住习俗 7.交通行运习俗 8.商业习俗 9.信仰习俗 10.岁时节日习俗11.姓氏习俗 12.民间艺术(二)《地理学与生活》1.地图(网格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图投影<面积、形状、距离、方向>、比例尺、地图的类型<地形图和地形表示法、专题地图与数据表示法>)2.地貌(地球物质<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地质年代、大陆运动、构造力<地壳运动、褶皱作用、断层作用、火山作用、风化作用、侵蚀营力与堆积作用>、地貌区)3.天气与气候(大气温度<地轴倾斜、反射与逆辐射>、气压与风<气压梯度力、陆风与海风、山风与谷风、摩擦效应、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洋流、大气层中的水分<降水的类型、风暴>、气候、土壤与植被、气候区<热带气候类、干旱气候类、中纬度湿润气候类、亚北极气候、极地高原山地气候类>、气候变化<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4.自然资源(资源术语<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资源储量>、能源资源与工业化、资源管理)5.人口地理(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人口金字塔、自然增长与倍增时间>、人口转型<西方的经验、分裂的世界日趋渐同>、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数据与人口预测、人口控制、人口前景<惯性、老龄化>)6.文化地理(文化的组成、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文化的子系统、文化变迁<创新、扩散、互渗>、文化多样性、语言的传播和变化、语言与文化、宗教<世界主要宗教>、族群、性别与文化)7、政治地理(国家政治制度<现代国家的演变、对国家的挑战、国家的地理特征:大小、形状、区位、核心与首都、国界、向心力、离心力>、国家间合作、地方性与地区性政治组织)8.经济地理(经济活动和经济体分类、初级活动<自给农业、商品农业、渔业、林业、采矿业和采石业>、初级产品贸易、第二产业活动:制造业、第三产业、世界贸易中的服务业)9.城市地理(城市化的世界、城市的起源与演变、经济基础、职能、体系、内部、多样性)10.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对水的影响<水的可利用性、河流整治、水质、农业水污染源、化肥、生物杀灭剂、动物粪便、控制水污染>、对空气和气候的影响<空气污染物、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损耗、控制空气污染>、对地貌的影响<挖掘作业产生的地貌、倾倒产生的地貌、地面沉陷的形成>、对动植物的影响<生境破坏、捕猎与商业性开发、外来物种、中毒与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城市垃圾、填埋、焚化、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危险废物>)(三)参考专栏1.地理学的职业2.红色州,蓝色州3.珠穆朗玛峰—王冠上的宝石4.地震的分级5.海啸6.多年冻土7.多诺拉悲剧8.厄尔尼诺9.维护土壤的生产力10.热带森林与药物资源 11.中国方式及其他方式 12.人口剧减?13.做母亲的风险 14.一亿女性缺失 15.我们脆弱的健康状态 16.本土文化17.原生态文化与流行文化 18.世界英语 19.好战的原教旨主义 20.种族问题21.铲除不平等 22.心像地图 23.有据可查的扩散 24.性别与迁移 25.袖珍国26.体育运动与国家认可 27.立法机关的女性 28.恐怖主义与政治地理 29.电子垃圾30.刀耕火种农业 31.中国农村经济 32.女性与绿色革命 33.中心地理论34.人以群分……或者你的邻居都是谁? 35.封闭式社区 36.灾难蓝图:河流改道与咸海 37.世界人口预测 38.是地理条件注定的吗?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