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③》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高中地理必修③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③》
授课时间:15--20课时
授课老师:高二地理备课组
授课对象:全体高二学生
课程目标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活动的影响,以此让学生关注不同区域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异,尊重不同区域的生活习惯;
4、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遥感在区域面上和动态的研究工作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5、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尝试在野外、社区或者校园里组织运用手持GPS接收机进行定点、寻宝等活动;
6、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7、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8、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引导学生学会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观;
9、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0、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开发水利资源的同时应兼顾生态环境的效益,避免盲目开发;
1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分析农业条件对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地理问题的观念;
12、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
13、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影响使学生意识到不能仅仅局限于工程建设本身,而要着眼与对各产业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进而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
课程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3)》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
其课程内容包括: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式: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1.对于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对于一些比较抽象或南部比较大的内容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问题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学习方式:
1.基础知识以课堂自学为主,结合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等各种形式,提高学习的兴趣。
2.应用性知识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每章末的问题研究等则以自学,小组合作,结合实践进行学习。
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权重:30﹪)
1、课堂表现(10分)课堂纪律及参与互动、小组讨论等情况
2、平时作业(20分)课堂练习、课下作业完成情况和交纳情况
(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权重:70﹪).
1、第一次月考(10分)
2、第二次月考(10分)
3、期中考试(20分)
4、期末考试(30分)
过程评价和成绩评价的总分为学期末最终评价,
学生得分0---39分0学分
学生得分40—59分1学分
学生得分60--100分2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