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说史笔记[1]

经济学说史笔记[1]

1亚里士多德对商品价值和交换关系的认识有哪些贡献答: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中有两点特别引人注目,一点是关于“货殖”问题的分析,认为社会财富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有用物总和的财富,另一种是作为货币积累的财富。

为获取有用物即使用价值这种财富的经济活动属于“家庭管理”(即经济),这种经济活动是自然的。

而无限制的追求货币财富的活动,称为“货殖”,是反自然的。

他还从分析商品用不同用途来证明“货殖”的反自然性质。

按他的说法,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东西都具有两种用途,即使用和交换。

前一个用途是物品本身固有的,后一个用途不是物品所固有的,因为物品不是为了交换才制造的。

大商业是为获取货币目的而进行交换,它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

这种交换属于“货殖”,它是反自然的。

亚里士多德另一个重要的经济思想是,揭示了不同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交换是由于各种商品之间存在着等一性或者说等同性,至于这种等同的东西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只说到各种商品都可以还原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货币使各种商品成为相等并可互相交换。

2简述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两个发展阶段。

基本思想:第一,认为只有金银货币才是真正的财富,金银多寡才是一国是否富强的标准,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的实行,都是为了或得金银货币。

第二,认为顺差的对外贸易是财富的来源。

发展顺差贸易,就要使出口大于进口。

第三,要发展顺差贸易,国家就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利用立法和行政手段,奖励出口,限制进口。

发展阶段:两个阶段,大约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16世纪下半时到17世纪下半叶为晚期。

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通过贸易来增加金银财富,但对如何通过贸易来增加金银财富,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尽量少进口,最好不进口。

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应当允许货币输出,以扩大对外贸易,但对外贸易中应保持顺差,保证有更多货币流回本国。

3“古典经济学”术语有哪些不同的界定?对于什么是“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古典经济学的划分时期,经济学家有种种不同看法。

从生产成本角度说明商品价值并基本上主张经济自由的经济学家都划入古典学派队伍。

古典经济学在英国大致从亚当斯密开始,到约翰穆勒结束。

4怎样理解“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对于价值由什么决定的问题,古典经济学基本上从生产或供给角度加以认识,认为价值由生产成本决定。

从成本消耗看,任何一件产品生产都要消耗劳动,资本和自然要素。

在古典经济学形成时初期,由于机器还未出现,因此,经济学只重视劳动和自然因素,正如配第所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

由于当时土地比较充裕,因此经济学家讨论价值决定时,其本上都从劳动耗费来认识价值决定。

5如何看待重农学派学说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重农学派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理解,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

主张经济自由,重视农业。

重农主义的基本理念是所谓“自然秩序”。

在符合自然秩序要求的健康社会中,真正的财富并非如重商主义所言的货币,而是为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

魁奈认为,只有用于农业的资本才是生产资本,其他各行各业中资本都是不生产的。

他还根据生产资本在纯产品生产过程中循环和周转的不同方式,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原预付”和“年预付”。

主张实行单一地租税。

魁奈认为,“纯产品”是以地租形式为土地所有者获得的。

6什么是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在价值、利润、地租和工资等分析上出现双重的或多重的观点,被称为斯密理论的二重性。

斯密在讨论商品交换价值时,首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物品的效用,是使用价值。

物品购买另一物品的能力,是交换价值。

利润论也是二重的。

一方面,他由劳动价值论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另一方面,他又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出发,认为利润和工资一样是资本家生活资料的正当来源,是生产费用的构成部分,是资本的自然报酬。

7如何看待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第一,反对封建制度,主张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取而代之。

斯密通过经济发展史来证明必须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代替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制度。

第二,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自由贸易。

斯密严厉批判了重商主义的保护关税思想,论证必须实行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

斯密的这种经济自由思想充分表达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第三,对政府职能的认识,是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又一重要表现。

斯密主张经济自由,并不是主张无政府主义,他只是反对政府对经济活动作不必要干预威廉·配第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政治经济学之父”。

代表作:《赋税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配第接受培根、霍布斯等人的进步哲学思想,并用于经济问题的分析,把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还经常运用统计和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价值理论。

他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他区分了自然价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和真正的市场价格。

他认识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分配理论。

他认为工资取决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地租是农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费用以后的余额,实际上他说的地租就是剩余价值。

从地租引出利息,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经济增长理论。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是一国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

赋税对国家增进财富有正反面影响。

魁奈重农学派的创始人。

代表作:《经济表》。

提出“纯产品”学说,实际始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始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魁奈认为财富是能满足人们需要而又具有出卖价值的物质产品,但财富又不是在流通中由贱买贵卖增加的,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纯产品的创造是财富的增加。

在工业生产中,没有纯产品出现。

所以农业是提供财富的唯一源泉。

“自然秩序”。

同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由上帝安排的、合乎理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在于阐明自然规律,使人为秩序符合自然秩序,唯一途径就是,废除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

魁奈把社会分为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土地所有阶级。

《经济表》。

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用图解说明一个国家每年的总产品怎样在这三个阶级之间流通,怎样为每年的再生产服务。

年预付和原预付的区别。

经济政策和主张。

①发展大农业经济。

②整顿税收,实行只有土地所有者阶级征收一种单一的地租税。

③改革贸易政策。

发展农业和自由贸易的措施及主张。

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道德情操论》方法论。

归纳法与演绎法并用。

归纳法,外在的方法;演绎法,内在的方法。

是他几乎所有经济范畴都带上了二重性。

价值与货币理论。

明确区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①确认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源泉,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②是商品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决定价值。

商品价值决定于可以买到商品的活劳动量。

③“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价值”(斯密教条)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分配理论)。

具有二重性。

把资本主义社会分为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

①把平均工资叫做“工资的自然价格”,及维持工人本人及其家属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或价格。

既认为工资是劳动创造的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又认为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

②第一种利润论,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利润是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部分扣除工资以后的余额,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第二种利润论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出发,断言利润是资本家垫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价值的源泉之一,认为利润率下降的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是斯密的话)。

③地租史劳动产品或其价值的一部分;是使用土地的代价;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之一;是一种垄断价格;是自然力的产品。

(多重性)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非生产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

使用“经济人”的假设,咱没“看不见的手”的巨大作用,主张建立符合自然的秩序,既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社会秩序。

需要排除任何人为干预而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

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的发展对外贸易,反对垄断和政策限制政策,认为绝对优势是形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根本依据。

大卫·李嘉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全社会产品在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分配的法则。

研究方法。

始终一贯的坚持抽象法。

价值理论。

肯定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并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批评斯密树立了两个价值标准尺度(价值为所耗费劳动时间;为该商品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批评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

李嘉图把商品分为两类(由稀少性决定的和有人类劳动决定的),指出不同性质劳动在决定价值上的意义,把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归为最差条件下的劳动。

初步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

分配理论。

①工资。

劳动的自然价格(劳动自然价格:是劳动者基本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的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和市场价格。

混同劳动和劳动力。

相对工资理论。

相对工资下降的趋势,对剩余价值研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②利润。

追逐利润是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生产的动机与目的。

利润具有双重含义(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垫支资本之比;是剩余价值)。

李嘉图只与工资相对应分析利润,实际以利润名义分析剩余价值。

把商品全部价值分为利润、工资两部分,断定利润变化取决于工资变化,方向相反,劳动生产率是利润变化的最终原因,忽略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③地租。

对级差地租进行分析。

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

地租的存在是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在肥沃程度及位置上的差别。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①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机与目的,“看不见的手”引导这个社会前进。

②发展资本主义必须以资本积累为条件(增加收入,减少消费)。

认为一个国家的实际利益是以纯收入多少来衡量的。

国家财富的增加通过:一、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

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大。

③资本主义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自由贸易对提高利润率的作用。

比较优势原理:在自由贸易下,各国生产条件最好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成本不一定比别国的成本绝对的低,只要在本国各种产品中和与其他产品比较相对的低就可以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得到较多的利益。

西斯蒙第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小资产阶级、经济浪漫主义者。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反对者。

对象。

西斯蒙第批评只把财富作为研究对象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提出研究人的物质福利和幸福,同时把国家作为研究和经济实践活动的主体,反对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

价值学说。

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

财富是劳动创造的,物品的交换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而且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