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厥阴病的奥妙和乌梅丸之秘密。刘英锋

厥阴病的奥妙和乌梅丸之秘密。刘英锋

厥阴病的奥妙和乌梅丸之秘密刘英锋我们按照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法把厥阴病进行阐述,重点从三个方面:一个是厥阴主证病机特点,这个我们要深挖其内涵,就像李老用四逆汤治疗三阴证一样,他对格阳证有独到认识;第二个是厥阴病主方用药的特点;第三个是寒温杂证类证对比,它有衍化,我们怎么来驾驭。

这里我们想从乌梅丸慢慢衍生出乌梅类方。

厥阴病病机特点为“阴阳往复、动荡生风”,从运气论则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阴进阳退则寒生,整个趋势在寒化;反过来,阳进阴退则热长,整个趋势在热化。

那么这跟肝风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在阴阳往复运动的过程中肝风便产生了,就像我们扇扇子时左右摆动则风生一样,这个既是生理也是病理。

生理上的肝风是阴阳协调,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一种摩荡之势,就像晨风习习,微风拂面,传统文化称之为阴阳摩荡,就是擦肩而过的时候可蹭到,但是不阻碍你,这种状态机体充满生机。

病理上的肝风是阴阳出入不顺了,卡住了,二者不能和合交往,形成动荡、冲击、碰撞之势,这种碰撞就会形成病理状态下的肝风,这个风中医称之为贼风,有害之风,这种肝风在体内狂风乱作,肆虐无忌,会对五脏六腑形成种种冲击破坏。

所以厥阴病的主线就是肝风内动,这种肝风既不是单纯的寒风,也不是单纯的热风,而是寒-热错杂之风。

厥阴病的核心离不开肝,为什么厥阴病会出现寒-热错杂之象?这个和风木自身特点有关系,因为水生木,木生火,它下连肾水,上联心火,一旦产生变化很容易连带引起水、火的异常,因此就会出现寒-热错杂的现象,这是形成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生理基础。

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其体易虚,其用易亢。

肝阴容易消耗,肝阳容易浮动。

“寒热错杂+ 肝风内动”是厥阴病的核心病机。

太阴病也有寒-热错杂,就是后世的连理汤,而厥阴病的寒热错杂则是在寒热错杂之中夹有肝风。

因此“寒热错杂+肝风内动”是厥阴病主证中的主证,特色中的特色,不同于一般的寒热错杂证。

厥阴病的临证特点是厥阴病的提纲条文,六经提纲条文深刻反映了本经病证的主要特点。

其实,厥阴病提纲条文已经把厥阴病的两个特点和盘托出,它一方面讲了寒热错杂的表现;一方面讲了肝风内动的表现。

在提纲证里头,肝风内动的表现很隐晦,有点儿扑朔迷离。

我们知道,风主动,肝风内动就必须显示出“动”象。

我们分析,厥阴病的肝风不是一般的内风,它是一种错杂的肝风,它不像阳亢化风一派有力,也不像阴寒致风一派收紧,也不是纯粹的虚风,寒热混杂、虚中夹实。

它的风动力量不如实风有力,不能外彻躯干,不能到达四肢引动筋脉,出现抽搐、僵直、头摇摆等等(肝风冲击督脉也!),没有这些表现,它只能乘势内扰、攻冲于胸腹脏器之间,而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肝风内动表现,它没有典型的阳性体征,只是自觉症状,不易为医生发现,它是动于内而不涉于外,与我们通常讲的肝风内动出现的手足抽搐表现完全不同。

肝风内动最容易冲击脾胃肠道,充分体现了木与土的关系。

肝为将军之官,脾气刚暴,将军一发毛病之后就会恃强凌弱,就会去侵犯其他脏器,所以肝木逆乱多以他脏受害的姿态出现,即“肝为五脏之贼也”“百病皆生于肝”。

叶天士明确指出厥阴病提纲条文“全是肝病”、“皆肝厥内风”所致。

所以厥阴病提纲证是:寒热错杂+肝风扰动内脏。

注意:此时的肝风内动只是冲击了内脏而不是肢体筋脉。

1“消渴”------机制:肝风肆虐,风干津液,故出现“消渴”。

就是说,此处消渴的形成机制,并不完全是因内热伤津所致,更多的是肝风肆虐引起的消渴,就像我们潮湿的衣服通过风可以吹干一样,或者大西北风沙大,偏于干燥。

消耗津液必然就会出现口渴,如果不把肝风收敛住,肯定是随喝随渴,因为喝进去的水很快就被风干了。

因为是寒热错杂,所以厥阴病出现的消渴表现有不同,如果病人里热偏重,就表现为渴喜冷饮;如果里寒偏重,就表现为渴喜热饮;有的不择冷热,就需要水,冷热都可;因为还有里虚的因素存在,所以有的病人喝水以后出现小便频数,多饮多尿(里虚,气化失司);这几种现象在临床上都存在,用乌梅丸加减皆有效。

所以,厥阴病的“消渴”与众不同,它的本质是肝风吹干津液。

或偏于热重,或偏于寒重,或寒热并重,或偏于里虚。

如果偏热重,当然渴喜冷饮;如果偏寒重,当然喜热饮;如果寒热均衡,则寒热水皆可;如果偏里虚,就是饮多尿多。

厥阴病的消渴,既不像白虎汤的口渴,也不像肾气丸、真武汤的口渴,它可以一段时间内想喝冷的,一段时间内又想喝热的。

鉴别诊断:湿热的病人,热重者喜冷饮,湿重者喜热饮,怎么辨呢?如果是湿热病引起的口渴,饮多必心下胀,而厥阴病的消渴饮水后绝对没有胀满现象,这是和湿热口渴的鉴别。

2“易饥”------嘈杂烦饿烧心的感觉,易饥为风消,这是肝风消烁胃中津液,导致胃阴亏损,胃机能虚性亢奋的表现。

由于是胃机能的虚性亢奋,所以它并不能消谷,因此它是“饥而不欲食”。

由于肝风冲击胃腑,有时还会引起呕吐。

肝风冲击肠腑引起的下利与脾虚引起的下利不同,前者表现为痛泻,很像西医的肠易激综合症,突然腹痛,有便意,同时说拉就要拉,一刻也等不了,这些人食欲很好,吃的很多;后者完全没有这个表现,而是食欲不振,饭后腹泻,便意远没有前者那么急。

3“食则吐蛔”-----这句话要拆开,即“食则吐”。

因为临床上我们看到很多呕吐并没有蛔虫,这个症状一定要拆开,不拆开大家就认为厥阴病就是蛔虫证,厥阴病就是治蛔虫的。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蛔虫病越来越少,那难道乌梅丸就没有用了吗?实际上乌梅丸治疗很多非蛔虫病的呕吐效果非常的好,那么为什么仲景后面会加一个“蛔”字呢,是为了突出肝风上冲,气逆之势。

通常因为胃本身问题引起的呕吐是什么特点呢?胃中难过,然后想吐出来,吐完了就感觉舒服了。

而肝风冲胃引起的呕吐特点是胃中无物,仍然想呕,这就是肝风冲胃的特点,即干呕。

有物而呕的多是胃气自病,无物而呕的多由肝风冲胃致病。

异常的肝风内动有上冲、下冲、横逆之别。

上面讲的是肝风上冲犯胃,导致不能进食,一吃就吐,厉害的会把肠中蛔虫吐出来,我们叫翻肠倒胃,你把胃里东西吐出来不就好了吗,不行,他还要把肠子里的东西吐出来,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肝风在作怪,因为它乱来的,横冲直撞的,你没有东西它也让你吐。

这种呕吐最大的特点是病人感觉有气向上冲,这是最有代表性的。

肝风冲胃,有的表现为食入即吐;有的表现为痛甚则吐,就是胃里一痛就想吐;有的表现为眩晕+呕吐。

食入即吐者,往往胃中还有热;痛甚而呕者,往往胃腑有寒凝。

如果肝风不上逆,而是转而下行冲击肠管,则表现为肠鸣音活跃亢奋,下利,便意急迫,次数多,量不多,气体多。

我们紧紧抓住病机,有呕吐用乌梅丸,无呕吐也用乌梅丸,因为病机都是肝风内动,冲击脏腑,无非是影响的脏腑不同而已。

4“气上撞心”------这是什么症状呢?就是病人感觉有股气在冲击心脏,乃是肝风上冲心脏所致,甚至可以引起奔豚发作,陈修园的书里头就有用乌梅丸治疗因肝风内动冲击引起的奔豚病。

比较轻的是肝风冲撞心脏,再重一点是肝风撞胸,再重一点肝风冲咽,再高的就是上冲大脑,导致晕厥。

当然也有轻微的,它的上冲之势病人说不清,只是自觉心脏一跳一跳,他会形容心脏老是跳,快跳出来了,要注意!肝风冲击心脏还会引起心律失常,心悸怔忡,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故乌梅丸还可以治疗心律失常。

它不是心脏自身的毛病,而是肝风扰动了它。

肝风冲击胃可以出现突发的呃逆呕吐;肝风冲咽会引起咳嗽,阵阵呛咳;肝风上冲于面,可以出现阵发性的面部轰热面赤头面部出汗;肝风冲击督脉,可以出现突发惊厥,轻者抽搐,重者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5“下利不止”-------一般来说,肝风挟热多数上行;肝风挟寒多数下陷,出现下利。

肝风冲击肠管导致的下利,多表现为肠鸣音活跃亢奋,肚子“咕咕”的响,肚子突然会痛,然后马上就得去拉肚子,一下也等不及;病人便坠急胀,老想解大便,其实没多少大便可以解的,但是总是想拉,排气多,大便少而矢气多,排气后还想拉,坠胀,这种情况提示它不是以肠寒或肠热为主,而是以肝风迫肠为主,这些病人不光大便坠胀,他小便也坠胀(肝风冲击膀胱)。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肝风内动之象。

它和脾虚下利是有区别的,前者肠蠕动是亢进的,而后者肠蠕动不厉害,肠鸣音是低缓的(单从肠鸣音活跃与否,就能判断出是肝风冲肠的下利还是脾虚下利。

抓独!);6“心中疼热”-------心下疼痛往往是遇冷加重,什么情况下会既疼痛厉害又感觉局部烧灼呢?两种情况:一个是寒闭热;一个是“肝风+寒热”纠结于中焦,就会出现又疼痛又烧灼的情况。

一方面它的心下绞痛得温乃减,说明存在阴寒邪气,可是它在绞痛的同时又感觉心中嘈杂灼热,它一痛起来就嘈杂,痛一缓解嘈杂就消失,甚至还有病人越痛越烧灼,说明这又不是一个纯寒证。

疼痛的时候腹部喜热敷,但真正热敷时又觉得难受,这就是典型的寒-热错杂。

以上这些表现都是在寒-热错杂之中夹杂着肝风内动的因素,肝风可以上冲,可以下迫,也可以盘旋在中焦,可以冲击到任何一个位置。

临床上,寒热错杂的表现形式很多,通常是上热下寒,但是也可以寒热同时错杂于上,也可以同时错杂于下,或同时错杂于中。

(1)寒热错杂于上:有的病人阵发性头痛,这是肝风冲击头部所致;他自觉局部灼热(热),但同时又怕吹冷风(寒)。

或者是眼睛发热(热)+头痛(肝风冲击头部)+局部怕冷(寒),可以直接用乌梅丸(一寒一热一肝风)(2)寒热错杂于下:最典型的是坏死性小肠炎,除了肝风冲击肠腑出现的大便次数多、肠鸣音活跃亢奋外,又有脾寒下利,又有便血鲜红,符合一寒一热一肝风的结构,这个用乌梅丸效果非常好。

肝风冲心-----心悸;冲肺------咳嗽;冲胃-----呕吐;冲肠-----下利;五脏皆可以受欺负。

如果一个病人在出现寒热错杂表现的同时,还伴随出现一些发作性的突发性的症状,如阵发性心下疼痛,痛的很厉害,痛过以后呢,一点事情也没有了,来去匆匆,这就是典型的肝风内动表现,这一点我们常常忽略,而这恰恰是诊断厥阴病的眼目。

比如胆绞痛的发作,突如其来,一旦发作,疼痛马上到峰值,但是很快又不痛了,一点也没事了,用乌梅丸为什么可以治疗胆绞痛呢?最关键的是因为重用了乌梅,通过敛息肝风,不让肝风再去冲击胆管,从而达到停止发作的效果;用重剂枳实芍药散,也可以很快控制住胆绞痛肾绞痛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就是因为重用了白芍,控制平息了肝风,使得肝风不能再去冲击胆管输尿管和三叉神经了。

痛起来不得了,痛过以后怎么压都不痛,这正是肝风冲击的特点。

针对厥阴病病机特点,处方用药在调整寒热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平息肝风,乌梅丸完美体现了这个特点,所以,它毫无疑问是厥阴病的主方,它在调整寒-热错杂的同时,重用300枚乌梅为君,占全方重量的一半,用乌梅丸不重用乌梅,你能讲用乌梅丸吗?所以在临床案例报道实际上有些并不是用乌梅丸,实际上是一个泻心汤的加减。

为什么重用乌梅?就是取其酸性,药性的基本规律是酸收--辛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