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爱的种子
——记对小班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
体会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母亲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教育幼儿有感恩之心,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而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感恩意识却在家长、孩子的心中被逐渐淡化。
有些独生子女家长曾寒心地问道:“我对孩子这么爱,孩子长大了却对我冷漠无情,这是为什么?”这样的孩子多半是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给孩子创造物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培养,造成孩子们个性的扭曲和坏习惯的滋生。
他们的心里只有自己,只关心自己的感受,不会换位思考,更不会去关心,照顾别人。
当今的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希望,教会孩子感恩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很重要。
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
他还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如果童年蹉跎,那么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
他的话告诉我们爱是阳光、是雨露,没有爱就没有完美的童心,良好的情感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人们一切良好的思想行为无不产生于良好的情感。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有谦虚之德,有敬畏之心。
学会感恩就等于找到了人生精神的杠杆,架起了做人的支点。
因此,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做人教育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孩子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使其养成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一、幼儿的感恩教育需要教师充满爱心的良好情感来引导
教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是孩子眼中无所不知的圣人。
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爱心”不仅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源泉,也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乳汁。
幼儿入园后,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的人也发生了变化,这时我们就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容易使他们接受的环境,通过对幼儿亲切、热情的接待,与幼儿和蔼的谈话,解除了他们的紧张心理,引导他们与老师交谈,尽快能与老师沟通。
幼儿打心里把老师当成他们的家长,成为他们的伙伴。
幼儿一天二十四小时,有一半的时间是和老师呆在一起,只要他们用心地看,他
们时刻能体会到老师的辛苦劳动和对他们的爱,幼儿天性爱模仿,当我们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说不定哪天他们也会有类似的行为。
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值得感谢的人,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如我们让孩子用眼睛仔细看看老师每天要做哪些事,了解保健老师、保育员老师的工作,渐渐地,孩子们会说出许多老师对自己的关心,
“我的衣服穿不上,老师会帮助我们”“我呕吐了,老师会把我抱在怀里,给我擦干净脏东西”“我不会穿鞋,老师会帮我穿”“老师会教我们好多好多本领”等等。
节日里,孩子们的嘴里会发出一声声幼稚的童声:“祝老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祝老师越长越漂亮……”有的小朋友还为老师表演了节目,用老师教给他们的本领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爱,曾记得有一次,沈老师身体不舒服,好多孩子围了上去,这个问:“沈老师,你生病了吗?好些了吗?”更有小朋友围过来说:“老师,我家有好多药,我给你拿些药来,好吗?”望着这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我的眼里禁不住湿润了,孩子们在老师的爱的滋润下,在老师的悉心教育下,懂得了关心和热爱自己的老师,懂得了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能够体谅老师,这不仅是教师对幼儿的“爱心”的回报,也是他们所具备的美好的爱的情感。
二、幼儿的感恩教育需要同伴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景来感染
现在的孩子都为独生子女,他们身处优越的环境倍受父母家人的宠爱,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绝大多数幼儿做什么都以自己为中心,根本不懂得和同伴友好地玩,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开展了“来跟我玩”的主题活动,我们的孩子都是刚入园的幼儿,在家事事以己为主,自我意识强烈,想要什么就拿什么,想干什么就做什么。
孩子们在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这往往影响了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于是我们就尽量给孩子创造与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机会,开展了“玩具大家玩“的活动,教给幼儿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
如轮流、互换、谦让、妥协等。
有的孩子很大方,不但主动把自己的玩具送到其他小朋友手中,还认真地教别人怎么玩,有的孩子自己没带玩具,不知怎样向别人开口,通过学习,他们学会了说:“请你给我玩玩”、“我们一起玩”等友好话语。
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
我班张杰、于晓灵两个小朋友性格很内向,初入幼儿园时,从不和他人讲话,别人说时,他们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看,我们就循序渐进,积极鼓励小朋友和他们一起玩,让他们在自选活动中担当一定角色,逐步跟小朋友有了感情,现在,张杰、于晓灵能愉快地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游戏了。
王锦涛小朋友由于家庭的宠爱,平时表现较专横任性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我们就有意识地让王锦涛多做些帮助小朋友的事情,如擦桌子,收拾玩具等。
给他创造同
伙伴之间交往的机会,使其逐渐融于小伙伴中间,从中体会到利他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在
“喜欢你”这一活动中,幼儿通过摸摸袋将摸到的玩具和糖果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并对好朋友说:一颗糖果送给你就是说声喜欢你。
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逐渐会与同伴交往了,能喊出自己好朋友的名字了。
在开展了“我受到帮助以后”的活动后,我们就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获得了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时的感受。
有的说:“我的衣服不会穿,张陆雨辰帮我穿好了,我很高兴”。
有的说:“我摔倒了曹俊灵把我扶起来,还帮我揉揉,我觉得不疼了”有的说:“我哭了,奚溪会用手帕帮我擦眼泪”……渐渐地,幼儿之间形成了彼此关心、互相帮助的友爱关系。
三、幼儿的感恩教育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来完善
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幼儿学习的内容应来自于幼儿的兴趣和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学习”,那么结合我们幼儿教育的现状,怎样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呢?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周围环境中的资源,创设有趣的情境以及一系列的活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让幼儿去体验、去感受,去渗透。
家是孩子生活的地方,家是幼儿最熟悉的地方,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家,每个家都有自己的不同,对于自己的家孩子有一种归属感,骄傲感,是幼儿最为重要,最为亲切的生活环境,每个家都有自己的快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庭的影子。
父母及家人是幼儿最亲密的人,也是给幼儿最多体验的人。
孩子们在家里享受着父母的爱,是全家关注的焦点,他们在各方面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的需要很容易在家中得到满足,但他们能体会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吗?能体会成人的辛劳吗?为此,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家的活动。
如在社会活动“我的家”中,我请幼儿观看小朋友带来的全家福照片,请幼儿介绍家庭成员时,许多孩子们都说自己的爸爸妈妈最爱自己,而
在众多的孩子中,只有张陆雨辰不说自己的妈妈爸爸,,只说我的外婆是对我非常好的,我的爷爷奶奶也很爱我。
我的爸爸妈妈一直在外面工作,很少有时间来关心我,我的玩具是外婆帮我买的,每天都是外婆送我到幼儿园来的。
当我问他:“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每天都要上班啊?”他说:“是的,我的爸爸妈妈每天都要上班上到很晚的!”“那你觉得他们辛苦吗?”“辛苦!”“对呀!爸爸妈妈辛苦的工作就是为了要更好的照顾你,所以你更应该关心他们!”“老师,我的爸爸妈妈以后回家,我也帮他拿拖鞋!”孩子因为不经常看见自己的父母,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关心他,不爱他。
通过本次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每天辛苦的工作是非常伟大的,因为他们努力工作就是为了更好的照顾自己。
在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之后,孩子才会更多的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作为小班的孩子,其实还是非常自我的,认为给自己买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就是对自己的爱,有一些隐藏的感情也是要让孩子去体会的。
父母不经常陪着孩子,不帮孩子买玩具他就认为是父母“不爱他了”。
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父母伟大的爱!
为了增加孩子与父母间的感情,我们开展了亲子活动“暖暖的围巾”,在活动的进程中,有部分孩子的家长没能来参与活动,当丁婧岚和妈妈一起制作完围巾后,对妈妈说:“妈妈,他是我的好朋友,他妈妈没有来,我们帮他也做围巾吧!”丁婧岚的妈妈也非常的开心听到女儿的话,欣然答应。
丁婧岚就和妈妈一起帮助我们班的马泽宇小朋友制作了一条美丽的围巾。
活动中,父母通过和孩子一起制作围巾,送围巾,到和孩子们一起跳舞都过的非常的温馨和快乐!但是同时也有一些孩子的家长因为工作没能来参加本次的亲子活动,这些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丁婧岚小朋友能够在自己制作好围巾后主动帮助妈妈没来的马泽宇相信马泽宇的心中也一定非常的温暖。
今天由于丁婧岚和她妈妈的帮助,马泽宇的围巾制作的非常漂亮,他也很自豪地对我说:“这是我要送给妈妈的围巾!”在活动我们不光要体现家人与孩子之间的爱和关心,也要让孩子从潜移默化中关心自己的同伴。
我想看到自己的同伴因为受到自己的帮助而快乐的脸,自己也会非常开心。
虽然今天的活动已经落下帷幕,但这份关心和爱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没有阳光,就没有大地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生命的延续;没有朋友,世界就会处于孤独和寂寞之中。
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解释爱的真谛,但我深知应尽己所能,让孩子拥有相对完美的爱,引导他们踏上爱的历程。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