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浇灌孩子幼小的心灵
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作为多年班主任的直觉告诉我要读完这本书。
虽然书本已经有些年头了,但书里的内容却让我收益匪浅。
面对当前的这个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当下,从一个小学班主任谈谈自己收获如下。
众所周知,在小学教育中,班主任不但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而且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影响者。
海姆.吉诺特以前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总结出一个可怕的结论,我在课堂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和幸福的权利。
我能够是一个实施惩罚的刑具,也能够是给予激励的朋友,我能够伤害一个心灵,也能够治愈一个灵魂,学生心灵危机的增加或减缓,孩子长大后是仁慈还是残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
”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之大,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所以,新时期班主任的角色应定位于“知识传授者、终身学习者、主动探究者、有效沟通者、积极助人者、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人的全面发展是其身心、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和谐发展。
教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不但要协助学生使其道德高尚、品行端正,而且还要促使其心智成熟。
这就要求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实行心灵的对话。
有一位优秀教师,她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在班里很有亲和力。
她的经验是用目光注重班里的每个学生。
她说:“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十分重要,而交流的着力点在于注重每个学生,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注重。
我坚持做到每天
与每位学生有一次交流。
我每天注视每一位学生至少10分钟,它能够让我读出很多讯息:如身体是否舒服、是否有话想和我说、是否遇到挫折了等等,除了亲切的眼神注视之外,温和而简短的对话、轻轻拍一下肩膀,是我与学生交流的方式。
”理解是从注重开始的,这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第一步。
是教师与学生实行心灵对话的一把钥匙。
学生被称赞、接纳、了解、欣赏、爱护、关心、肯定、注重、支持、期待,这将成为学生建立健康自我形象的重要经历。
可畏不如可敬,可敬不如可亲,可亲不如可爱。
如果你是真诚地热爱你的学生,从心眼里欣赏你的学生,你就会随时随地地持续地发现孩子身上迸发出的可爱的火花。
班主任应以博大的爱心去宽容接纳学生,因为孩子的行为背后有他认定的想法,我们要试着去了解他,不要急于去批评他,发挥同理心,是了解孩子的第一步,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去想,你才能了解他眼中的世界,以耐心的态度,注重的神情,积极倾听,让孩子有完整表达的机会,并同时给予温馨的回应。
一个身材小巧可爱的女孩至今都深刻的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记得那时孩子才上二年级,学习认真、做事利落的她成了老师的小帮手。
开学的第二个月孩子整天魂不守舍,我发现不对劲就跟孩子谈了一次话。
孩子可能比较信任我,当时就哭着跟我说:爸爸妈妈要离婚,我害怕他们真的离婚不要我们了,我和弟弟怎么办呀?老师你说说他们别让他们离婚呀。
当时听到这里我也是一愣,心理想呀:我这个老师在孩子的心理地位是怎样的存有呀,成了什么都能解决的人了。
我不
能让孩子失望。
因为孩子们入学时我们就对每个孩子家庭做了一个简单了解,孩子爸爸长期在外工作,两个孩子由妈妈带着和奶奶一家住在一起。
可这个毕竟是别人的家事,我这个外人如何介入。
经过再三思索我还是决定从孩子妈妈入手先了解一下情况,就依孩子最近的状态不佳为由跟孩子妈妈实行了沟通。
人的相处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你对的关心与理解只要是真诚的,你就会得到相对应的信任。
经过这次详谈彻底了解了孩子症因所在,接下来又联系了常年在外地的孩子爸爸。
很多家庭的小事如果不即时处理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相互理解,多站在比别人的角度想一下问题,这是给孩子爸爸妈妈的建议。
因为爸爸妈妈深厚的感情和对孩子的疼爱让原本摇摇欲坠的家稳定了下来。
当看到孩子脸上那种久违的微笑时,我总会心满意足的觉得我好了不起,又维护了一颗欲碎的幼小心灵。
作为一名老师,又是经常与孩子接触的班主任,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信任会使师生心灵交融;尊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发展。
只要我们经常注意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就一定会走进学生幼稚天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和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儿童之间的一条通道。
”当孩子需要老师关爱时希望你不要吝啬,敞开怀抱去拥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