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中医全攻略肺热病 (西医病名:肺部急性炎性病变)肺热病之名出《素问·刺热篇》,曰:“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
”肺热病有称风温肺病、风温肺热病、肺炎、肺炎喘嗽者。
肺热病多因风热病毒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
以骤起发热,咳嗽,烦渴,胸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瘅[热]病类疾病。
本病多见于西医所指的肺部急性炎性病变。
如按解剖分的大叶性、小叶性、间质性肺炎;按病因分的细菌性、病毒性、过敏性肺炎等与本病类似。
[诊断依据]1.冬春较多见。
常有受寒、淋雨、手术、疲劳等诱因,或继发于麻疹、时行感冒等病中。
具有起病急,病情重,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2.以发热、咳嗽为主症,初起时可有恶寒甚至寒战,咯痰可为粘稠,或为血性、铁锈色痰,伴烦渴、气喘,或有胸痛,重者壮热不退,甚至神昏谵语,或抽搐痉厥,或面白、肢厥、冷汗、脉微。
3.肺部听诊呼吸音减弱,或可闻及干湿罗音。
4.胸部X线检查可见炎性阴影。
5.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细菌感染者一般升高,病毒感染者一般正常或偏低。
[鉴别诊断]1.感冒:病情较轻,咳嗽不突出。
.2.暴咳:病情较轻,发热不甚。
3.时行感冒:以发热头身痛为主症,咳喘症状为次,有流行特点。
4.麻疹:呈流行性,口腔粘膜可查见麻疹斑,出现皮疹为特征。
5.肺痨:一般起病较缓,先期常有低热乏力,盗汗等症,病灶多见于肺上部或中野。
6.肺痈:胸痛较明显,历10天左右病不见减,且咯出大量腥臭脓痰,X线检查见肺部有大片浓密模糊阴影。
7.肺癌(4.9):患者年龄多较大,以刺激性咳嗽为特征,一般无全身实热证候,X线检查可见肺癌病灶。
8.肺(吸)虫病(1.27):在流行区有进食未熟的石蟹及蜊蛄史,痰、粪中查到肺吸虫卵。
[辨证论治]1.风热犯肺证:咳嗽,咳声嗄哑,咯痰不爽,痰粘稠色黄,咳时汗出,口渴,恶风,身热,鼻流黄涕,头痛,肢楚,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表寒肺热证:咳嗽,气喘,痰粘而稠,咯痰不爽,恶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发表散寒、清肺平喘。
3.肺热炽盛证:咳嗽气急,喘促不宁,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
清热泻肺。
4.肺燥肠闭证;咳嗽气急,发热口渴,日晡潮热,时有谵语,腹部胀满,大便秘结,腹部按之作痛,苔黄而燥,脉沉而有力。
清肺泻肠。
5.痰热结胸证:咳嗽,气喘,咳吐黄稠痰,寒热往来,胸膈痞满,按之疼痛,口苦苔黄,脉弦而数。
清热化痰宽胸。
6.热闭心神证:咳嗽,气喘息粗,痰多而稠,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开窍。
7.正虚邪恋证:咳嗽声低,气短神疲,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渴喜饮,或虚烦不寐,尿短赤,舌红苔少,脉虚数。
益气养阴、清肺化痰。
8.邪陷正脱证:高热骤退,汗出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神疲气短,舌淡或青紫,脉微细欲绝。
益气固脱。
暴咳 (西医病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肘后方》有“卒咳嗽方”,《赤水玄珠·咳嗽门》有“暴嗽”之名。
暴咳为肺咳之新起,病程短暂者。
暴咳多由风寒燥热等外邪袭肺,使肺失宣降,出现以新起咳嗽为主症的肺脏急性非特异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暴咳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则多演变成久咳。
[诊断依据]1.发病无年龄、季节之限,但以气候突变之时为多见。
病程一般不超过1个月。
2.起病较急,初起常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外感表证症状。
3.以咳嗽为主症,并可伴咯痰、气喘、胸闷。
4.可无明显阳性体征,或听诊两肺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罗音,用力咳嗽或咯痰后,罗音性质易改变或消失。
5.肺部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而无其他特异性改变。
6.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可增高。
[鉴别诊断]1.感冒:以恶寒发热头身痛为症,而咳嗽较轻或无。
2.时行感冒: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全身症状显著,有流行性。
3.肺热病:起病急,咳、喘明显,发热甚,白细胞多增高,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浸润灶。
4.肺痨、肺痈、肺癌等肺部病变:经X线或其他检查可发现肺部特异性病理改变。
5.麻疹、顿咳:多.见于小儿,有传染流行特点,分别有出疹和阵发呛咳及咳后有鸡鸣样回声等独特的症状及体征。
[辨证论治]1.风寒束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可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咳时汗出,口微渴,头痛,肢楚,身热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3.燥邪犯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咳甚则胸痛,咽喉、口唇、鼻孔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干,或伴鼻塞,头痛,身热,舌苔薄白或薄黄,舌干少津,脉浮。
润燥止咳.4.风痰恋肺证:咳嗽,咽痒,咯泡沫痰,或痰涎粘稠,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白滑或微腻。
疏风宣肺、化痰止咳。
5.痰热壅肺证:咳嗽,气粗息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面赤,身热,口干欲饮,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清热化痰宣肺。
6.痰湿阻肺证;咳嗽,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而易咯,色白或带灰色,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滑。
燥湿化痰。
久咳 (西医病名:慢性气管-支气管炎)久咳病名见于《外台秘要·久咳坐卧不得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咽喉病诸候》曰:“五脏久咳则声嘶。
”久咳指肺咳时日已久,或反。
复发作者。
久咳多由暴咳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以长期咳嗽,咯痰为主症的肺脏慢性非特异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慢性气管-支气管炎。
久咳不已常演变为肺胀,甚至发展为肺心病。
[诊断依据]1.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常有长期吸烟史。
病情进展缓慢,常因反复发作而加重,一般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常在冬春季节发作频繁。
2.以经常咳嗽、咯痰为主症,多为粘液泡沫痰,早晚咯痰较多,或伴有胸闷、气喘。
3.咳嗽发作期可于背部及肺底部听到散在的干湿罗音。
4.X线检查可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等,病轻时亦可无改变。
[鉴别诊断]1.哮病:以发作性哮鸣、气喘为特征,一般先哮、喘而后咳嗽,缓解后可无症状,一般无慢性咳嗽病史。
2.肺络张:有咳嗽、咳吐大量粘痰或脓痰的特点,或有反复大小不等的咳血史,支气管造影可以确诊。
3.肺胀:病程长,气喘胸中胀闷之症突出,有桶状胸,唇指紫暗等症。
4.肺痨、肺痿、肺痈、肺癌、尘肺等肺脏疾病:经X线或其他检查可发现肺部的特异性病理改变。
[辨证论治]急性发作期可参暴咳进行辨证论治。
1.痰湿阻肺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而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晨起时咳甚痰多,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滑。
化痰燥湿。
2.寒饮停肺证:咳嗽气急,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或吐白色泡沫痰,恶寒无汗,苔白,脉浮紧。
温肺化饮。
3.痰热壅肺证:咳嗽,气粗息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色黄,胸胁胀满,面赤,身热,口干欲饮,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清热化痰止咳。
4.肺气(亏)虚证:咳嗽声低,喘促短气,咳声低弱,咯痰稀薄,自汗畏风,咽喉不利,舌质淡红,脉弱。
补肺益气。
5.肺脾气虚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食少腹胀,四肢倦怠,咳声低沉,气短神疲,畏风自汗,平素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弱。
补脾益肺。
哮病 (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 查看典型病例哮病又名哮吼。
在《内经》称为喘鸣,《金匮要略》有“喉中如水鸡声”之谓。
《丹溪心法》以“哮喘”作为独立病名。
《医学正传》将喘与哮作明确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证治汇补·哮病》:“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哮病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诱动内伏于肺的痰饮,痰气阻塞,使肺气不得宣降。
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的肺系发作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支气管哮喘。
哮喘型支气管炎典型发作时,亦可考虑按哮病论治。
病情多反复发作而难愈。
[诊断依据]1.常呈间歇性反复发作,可有季节性,可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常因气候变化、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而诱发。
2.常于静息时突发胸部紧闭,呼吸喘促,不能干卧,喉间如水鸡哮鸣有声为特征,伴咳嗽,,咯痰不利,甚者张口抬肩,口唇指甲紫黯,额汗,心悸,烦躁不宁,痛苦异常。
3.发作间歇期可无明显症状与体征,或仅有微咳、咯痰、乏力等表现。
4.发作时喉间及肺部可闻及广泛哮鸣音,或有湿性罗音。
5.血嗜酸粒细胞可增高。
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晶体及粘液栓。
6.发作时X线检查可见肺透光度增加、横膈降低。
[鉴别诊断]1.肺咳:以咳嗽为主症,无典型突发胸闷、气喘、哮鸣等表现。
2.心衰:心悸、水肿为主症,心界扩大,虽喘促而哮鸣不明显。
3.肺水:以喘咳,吐大量粉红色泡沫痰为主要表现,一般无喉间哮鸣。
4.支饮:非突发喘促哮鸣有声,常有胸痛,检查发现心包有积液。
5.肺癌:即使有肺哮鸣音亦多局限,无突发和反复发作的特点,X线检查可见肺癌病灶,痰中或可找到癌细胞。
[辨证论治]发作时以治标为主,缓解期应重视治本。
1.风寒束肺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部紧闷,咳痰稀薄色白,兼有头痛,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疏风宣肺。
2.寒饮停肺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嗽,痰少而咯吐不爽,或痰液清稀多泡沫,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浮紧。
温肺化饮定哮。
3.痰气互结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闷胁胀,咳嗽痰多,痰白粘腻或呈泡沫,短气喘促,但坐不得卧,苔白滑,脉弦滑。
化痰降气。
4.痰热壅肺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喘息气粗,胸部紧闷,痰多粘稠色黄,烦躁不安,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大便或秘,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化痰宣肺。
5.肺脾气虚证:平素食少脘痞,大便不实,腹泻便溏,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或饮食失当而诱发,气短声低,倦怠无力,咯痰清稀,舌苔薄白或薄腻,质淡,脉细弱。
补脾益肺。
6.脾肾阳虚证:形寒肢冷,动辄喘甚,气短乏力,腰酸膝软,食少腹胀,尿频便溏,舌淡胖,苔白,脉沉缓。
温补脾肾。
7.肺肾阴虚证:口咽干燥,痰少而粘,五心烦热,动则喘促,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补肺肾。
8.阳脱证:哮病发作过程中,陡然见吐泻,神倦气短,面色青紫,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紫苔白滑,脉微欲绝。
回阳固脱。
肺胀 (西医病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胀之名出《灵枢·胀论》,曰:“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苏沈良方》则称积年肺气。
肺胀常继发于肺咳、哮病等之后,因肺气长期壅滞,肺叶恒久膨胀、不能敛降,而胀廓充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