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呼吸病
呼吸病,中医常称之肺系疾病。
临床常见呼吸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囊肿、肺纤维化、肺癌、肺结核、鼻炎等一般可归类于中医咳喘、哮症、喘症、肺胀、肺痈、肺痿、肺痹、咯血、失言、鼻渊等病范畴。
现就中医对呼吸病防治体系形成、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加以简单介绍。
一、中医呼吸病体系形成我国现存最早医学专著《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前后,奠定了呼吸病学理论基础,最早提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并对咳嗽、哮症、喘症、肺胀、鼻渊等病的病名和临床发病机理、转归进行了系统论述。
晋唐代、宋元时期,明清之际,对呼吸病的预防体系都有重要贡献。
建国后,由于党的中医政策的贯彻,呼吸病中医防治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中西医结合这一学科的诞生,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对中医防治呼吸病理论与经验进行研究,无论在理论方面、临床方面以及预防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
二、中医呼吸病病因病机简述中医认为凡能导致人体正常机能状态紊乱或破坏的各种病因和条件称病因,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称病理。
病因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及虫蛊、吸烟、情志、劳倦、痰饮、瘀血、空气污染等诸多因素,均能致人发生咳喘。
发病机制主要有四类,肺本为娇脏,外邪易侵,肺位最高故称华盖,肺叶娇嫩,而存娇脏之名,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故六淫之邪最易侵袭肺而发咳喘。
其一,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其二,肺失宣降,
气易上逆;其三,虚实夹杂,痰瘀至结。
大家了解肺的基本病因,病机,不难体会肺系疾病处于易发缠绵难愈之特点。
三、中医呼吸病辨证施治中医辨证呼吸病除遵循病因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辩证等常见辨证施治外要重点把握新病久病、辨别脏腑转变,审察病势的进行,明辨标本缓急。
在辨证的基础上宣肺、降肺、清肺、通肺、润肺、补肺、温肺、养肺之原则,使病因除,喘咳上,有立竿见影之效,同时能取持久之效。
四、中医“内病外治”预防呼吸病中医认为呼吸病反复缠绵难愈是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最为密切,肾主一身之阳气,肾之阳气虚,不能温适脾阳,到脾聚湿生痰,痰贮于肺,肺气不宣,而致咳喘连绵不愈,所以中医有肾、脾为咳喘之本,肺为咳喘之标。
现代呼吸病研究呼吸病反复发作为肾气功能的低下为关键,这与肺、脾、肾功能失调不同而致。
对于呼吸病预防《内经》奠定理论基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治己病、治未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些理论衍生的中医“内并外治”、“冬病夏治”、“冬病冬治”独特疗法在临床防治呼吸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依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子午流注、适时开穴”和《天人相应理论》“人与天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之传统医学理论而产生的“夏病冬治”、“冬病冬治”也是防治呼吸病行之有效的独特的中医药内病外治、内病内治方案之一。
冬季为阴盛阳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
加之冬季气候寒冷,使人体气管收缩、血流变慢、免疫功能下降,可诱发许多慢性病的发作。
因此,在“三九天”采用补气壮阳、祛湿化痰药物,贴敷于肺脾肾三经俞穴上,透过皮肤、经络传注,使药物直接作用到宿痰(病根)潜伏之处,将其祛除,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这种中医特色疗法,已经在全国迅速开展。
我国中医“冬病夏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它标志着“中医特色疗法—冬病夏治、冬病冬治”将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奠定了我国中医预防呼吸病新体系,这一古老传统的疗法必将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中医对呼吸病辨证、施治有几千年的历史,笔者从事中医呼吸病研究二十余年,将分期就呼吸病辨证施治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述,以供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