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版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能量及其转换》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版5课全)

2019版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能量及其转换》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版5课全)

【2020出版新教材】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能量及其转换》全单元教案目录第8课《游乐场里的能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能量及其转换”的第1课。

本单元共7课,本课为起始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小钢珠在L形管里的运动,了解机械能,然后通过寻找游乐场里藏着的能量,让学生了解能量无处不在,能量有不同表现形世间万物的运作都需要能量教材包括情境导入、活动1“U形滑板的秘密”、活动2“游乐场里藏着哪些能量”等3个教学环节。

情境导入以主题人物被游乐场里的U形滑板吸引,提出U形滑板为什么能多次往复运动,激发学生对此现象的探究欲望。

活动1引导学生尝试用小钢珠和υ形管模拟实验,观察分析后发现小钢珠会往复运动是因为小钢珠具有能量。

活动2观察游乐场里的游乐设施,说出各种游乐设施靠哪些形式的能量来运行,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通过前面两个活动的学习,学生认识到能量是无处不在的,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起来,区分不同表现形式的能量为后面探究机械能、声、光、电、热、磁埋下铺垫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量能使物体动起来2.能量有很多种形式,声、光、电、热都是能量的形式3.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资料和实验来认识能量,了解周围存在的能量和形式2.经历光、热、声是否是能量的探究过程3.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能量的知识科学态度目标:1.能积极地从事有关能量的探究活动;2.能积极地域同伴一起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到运动着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形式的能量是机械能,找出游乐场中具有能量的有了摄食,说出游乐设施具有的能量形式。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小钢珠在U形管的运动情况,解释小钢珠能多次往复运动的原因。

课前准备:PPT课件、小钢珠、U形管、《科学活动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情境:波波和妍妍在游乐场里被U形滑板吸引了,他们一边观察一边思考。

问题:U形滑板在没有马达提供动力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沿着U 形轨道多次往复运动?交流:学生尝试对现象进行解释。

任务:用小钢珠和U形管模拟U形滑板和轨道,观察小钢珠在U 形管里的运动情况。

二、活动1:U形滑板的秘密游乐场里的U形滑板在没有马达提供动力的情况下,仍能沿着U 形轨道往复运动几次。

这是什么原因呢?尝试用小钢珠和U形管进行实验,观察并描述小钢珠在U形管理的运动情况。

学生思考,提出实验想法。

预设:方法1:把透明软管玩去成U字形模拟U形轨道,小钢珠模拟U 形滑板,把小钢珠放在U形透明软管里,观察小钢珠在U形透明软管里的运动情况。

方法2:把玻璃球放在有弧度的塑料盆里,观察玻璃球的运动情况。

方法3:用瓦楞纸板制作一条U形轨道,玻璃球模拟U形滑板,把玻璃球放入轨道中,模拟U形滑板。

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小结:无论是小球还是U形滑板,它们总是从最高点落到最低点,再由最低点回到最高点。

它们之所以这样往复运动着,是因为它们有能量。

U形轨道里滚动的小球具有动能,动能属于机械能,它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引出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宇宙学,能量总是一个核心概念。

能量守恒定律表明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是标量,不是矢量,没有方向。

至于正物质与反物质并不是说质量有正负,而是原子核的电性相反,相遇后质量转化为能量。

任何运动都需要能量。

能量的形式有许多种,例如光能、声能、热能、电能,机械能、化学能、核能等。

三、活动2:游乐场里藏着哪些能量能量无处不在,像U形管里滚动的小钢珠、移动的推土机、转动的风车等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动能属于机械能,它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除了动能等机械能以外,能量还有哪些表现形式?游乐场里有很多游乐设施,说说它们是靠哪些形式的能量来运行的。

活动:找出游乐场里具有能量的游乐设施,说说这些游乐设施具有哪些形式的能量,把发现记录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分组交流:学生描述游乐场里具有能量的有了摄食以及它们具有的能量形式。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结果进行整理与小结:游乐场里有热气球、旋转木马、过山车、碰碰车和肌瘤冲浪等游乐设施。

期中,热气球具有热能和机械能;旋转木马、过山车和碰碰车具有机械能和电能;激流冲浪具有机械能。

四、拓展延伸就像游乐设施一样,时间万物的运作都需要能量。

电动机转动需要电能,把水烧开需要热能,绿色植物制作养分需要光能等等请大家距离说说身边还存在哪些不同形式的能量。

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不同的形式。

和运动有关的物体有机械能。

燃料、食物、化学物质中储存的是化学能。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能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煤是几亿年前的植物经过复杂的变化变成的;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水能、风能、化学能大多数能源最终都来源于太阳。

新能源有地热、风能、水能、原子能、直接利用的太阳能、沼气能源等。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模拟游乐场里的U形滑板的运动规律,明白了能量的形式与表现,那么不同能量之间会不会相互转化呢?下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能量的资料,并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第9课《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能量及其转换”单元中的第二课。

本课用小魔术来引入。

魔术同时具有疑惑性和趣味性,能吸引学生展开关于能量的探索,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1“神奇的扭扭蛇”通过探索扭扭蛇扭动的原因,解开魔术中留下的疑惑。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能量可以转换活动2“能量的相互转换”,一是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能量转换现象,二是引导学生去注意生活中能量的转换现象。

实践“钻木取火”引导学生通过钻木取火的实践活动体验能量转换的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量可以互相转换。

2.能量的特点是以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成另一和形式的能量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扭扭蛇实验了解能量转换过程2.通过列举生活现象,了解能量转换的普遍应用。

3.通过钻木取火实践操作,亲自体验能量间的转换过程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并学会在交流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能量转化和我们生活中之间的紧密关系,乐于用所学知识来改善生活,能用科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扭扭蛇在转动时所具有的机械能是声能转换而来的。

教学难点:知道能量可以相互转换,能举出能量转化的例子。

课前准备:PPT课件、剪刀、植被、扭扭棒、能量转换的资料、《科学活动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情境:波波和彬彬在学校科技节上看到一个小魔术——扭扭蛇随着音乐转动起来。

任务:重演一次小魔术,让扭扭蛇转动起来,并分析扭扭蛇的转动与什么有关?二、活动1:神奇的扭扭蛇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探究扭扭蛇动起来的原因吧。

实验工具:剪刀、纸杯、扭扭棒。

实验过程:1.用剪刀在纸杯上剪个小口;2.纸杯倒扣在平滑的桌面上;3.扭扭蛇放到杯子底上;4.对着纸杯剪口处连续大喊。

注意事项:1.桌面要平整;2.纸杯口语桌面接触严密;3.讲究发音卫生,不要喊破嗓子;4.鼓励合作完成,也可独立完成。

思考问题:1.从能量的角度思考一下,扭扭蛇为什么会动起来呢?2.扭扭蛇能转动,它转动时多具有的机械能是由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的?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汇报: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小结: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声能。

能量可以互相转换,扭扭蛇能动起来是因为声音的声能转化成了扭扭蛇的机械能。

三、活动2:能量的互相转换PPT播放视频:能量的相互转换。

通过视频我们了解了一些物体把能量转换的方式。

例如:电视机可以把电能转换成光能和声能,熨斗可以把电能转换成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可以把光能转换成热能,发声烧水壶可以把热能转换成声能。

小组交流:你能找到生活中能量转换的例子吗?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预设:电灯——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摩擦生热——动能转化成热能电钻工作时的火花——动能转化成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转化成热能电风扇——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和热能发电机——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电饭锅——电能转化成热能人的运动——糖原氧化的化学能转化为人运动的机械能和热能汽车——汽油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动能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广播喇叭——电能转化为喇叭震动的机械能。

出示《科学活动册》中的图片,分析图中由太阳能转换成声能的过程,并把发现记录在《科学活动册》中。

小结:能量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失,能量转换是指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四、实践:钻木取火大家都知道打火机、煤气灶等取火设备都是近代以来出现的,那么你们知道古人怎样取火吗?大约6000多年以前,娃人氏偶然发现啄木鸟用又长又尖的嘴,在树木身上的小窟窿里找虫子吃。

由于虫子钻的深,啄木鸟嘴巴够不上,只好用坚硬的嘴去钻,不料却钻出浓烟火种。

燧人氏受到这个启发,就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的钻,并钻出火星来。

为此,人类就掌握了一种取火的方法古人常用钻木的方式获取火种。

尝试钻木取火,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形式的能量转换。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并做汇报。

教师小结:钻木的时候因为摩擦会产生热量,当这种热量积累到一定的温度,就会达到木屑的燃点,因为大气中本来就有足够的氧气,所以就形成了火苗。

因此,钻木取火的实质就是摩擦生热。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说,钻木取火的过程就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能量可以互相转换它是以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在科学探究中,通过实验了解能量转换过程:通过列举生活现象,了解能量转换的普遍应用:通过实践操作,亲自体验能量间的转换过程,培养了我们联系实际,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能力。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能量转换的资料,并和同学交流分享。

第10课《转动的风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能量及其转换”的第3课。

本课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认识风具有能量,人们可以利用风的能量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起来,继而认识到风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本课在情境导入环节通过主题人物的疑问“山顶上装这么多风车是用来干什么的?来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了解风具有能量:“活动1风能的利用”是从能量的角度让学生再次认识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