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2020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精品教案集郑重说明:本教案版权归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所有,供全国小学科学教师无偿使用。

其他网站或个人想要转载,请与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联系,联系人陈建秋(不睡觉的兔QQ173692760,微信“春秋如风”)。

如果没有经过正式授权,其他网站或个人用于赢利,我们保留追究的权利!配套精品课件,请登陆“小学科学教学网/下载中心”下载:/web/index.aspx本册教案编写人员:赵燕娜、陈飞琴、张旭、余敏雅、张秋佳、陈朋、陈梅娟、朱斌、李宏勇、马水娟、薛静艳、李金伟、莫盈盈、杨晓蔚、张宁素、汪璐珊、包家欢、陈峰、陈安妮、陈志强、阮翔、江丹、钱嘉彧、沈国萍、李张宇、肖文洁、王鑫芽、陆志浩、叶佩玉、徐莉莎、邱伟芸、黄君健、陈秀芬、从玮峰1-6年级整理人员:1年级(吴振峰),2年级(金世超),3年级(陈建秋),4年级(吴迪),5年级(周娟),6年级(吴凤)1.1放大镜【教材简析】“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

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

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

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

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 知道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倍数越大。

科学探究目标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能通过反复探究来收集具有放大作用的镜片,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放大镜的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增强对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3.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在探索微小世界的中的应用。

2.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过程中发现放大镜的作用及特点。

难点:探究放大镜的特点,知道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

【教学准备】教师:放大镜、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袋、水等。

小组:放大镜、1号放大镜片、2号放大镜片、围棋子、玻璃片、近视眼镜片、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引出问题(预设3分钟)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板书:微小世界)提问:它是什么样的呢?(预设:人类的最高视力只能观察到1/5毫米大小的物体。

)提问:那又该怎么观察呢?(预设:放大镜、显微镜等。

)2.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等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信息的。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放大镜》。

(板书课题:放大镜)二、探索1: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每组2个放大镜、学习单(网状图)]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它的构造怎样?课件出示放大镜的构造图——镜架、镜片。

(1)提问: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使用放大镜?(2)学生交流,发表观点,记录于网状图中。

小结:放大镜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公安、考古、鉴定等。

三、探索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材料准备:每组2个放大镜、学习单、报纸、布料纤维、书本、皮肤指纹、不同笔的笔迹]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1)放大镜放大镜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公安、考古、鉴定等领域,它有什么作用?(学生说,展示前概念,预设:放大)追问:怎么用?(预设:学生说使用方法)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试试。

(2)课件出示放大镜2种使用方法。

挑战活动:分别用2种方法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课件出示100元纸币,学生比较肉眼和放大镜下的观察有什么区别。

(预设:放大镜可以使纸币放大,纹路清晰。

)(2)比较用放大镜与肉眼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

我们也来试一试?A.根据学习单明确要求,完成观察任务,并记录。

B.比较用放大镜与肉眼观察同一物体有什么不同。

C.领材料,开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作用通过刚才的观察,你知道放大镜有什么作用吗?(预设:适时板书,并点出:放大镜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A.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B.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电视机屏幕、计算机屏幕,我们还发现: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四、探索3:放大镜的特点[材料准备:1号放大镜片、2号放大镜片、围棋子、玻璃片、近视眼镜片、学习单。

]1.挑战一:(1)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些材料具有放大功能?与没有放大功能的每一种材料比一比,放大镜有什么特点?(2)学生领材料,开始探究,完成学习单,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特点。

它能“放大”物体图像的秘密在哪里呢?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并点出:根据它这样的特点,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A.(凸)中间厚、边缘薄B.(透)透明小结:通过用放大镜分别与玻璃片、围棋子、近视眼镜片的比较我们发现:放大镜片具有的特点,中间,边缘。

1.挑战二:(1)出示操作提示:①留下1号、2号放大镜片,其它材料放回材料盒。

②以本课课题“放大镜”为观察对象观察进行比较。

③每个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找到放大镜放大倍数的秘密。

(2)学生观察实验,完成学习单,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特点2:交流放大倍数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问:你们组里2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相同吗?它和什么因素有关?你是怎么发现的?A.请个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小组补充。

B.形成共识: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号镜片的放大倍数最大。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有关,它们的关系是:放大镜的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五、总结拓展:1.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发现或收获吗?2.寻找生活中的放大镜3.放大镜的历史。

(1)放大镜的发展历史(2)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4.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放大镜作用: 1.放大物体的图像2.观察到更多细节特点: 1.中间厚,边缘薄2.透明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相关表单】《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习单小组:《放大镜的特点》学习单小组:【作业设计】1.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1.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材简析】这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的教学内容,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活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本课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于我们对昆虫的了解。

本课对昆虫观察的活动,是从昆虫的身体构造到昆虫的生活习性,由易到难,由静到动。

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活动要延伸到课外。

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奇特的身体构造”,第二部分是“蚜虫和它的天敌一一草蛉”。

教科书的首段提出本课的观察活动任务,并了解学生已有的昆虫知识。

第一部分的活动主要激发学生用放大镜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观察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观察的内容有: 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

这些器官能反映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当然观察内容不限于昆虫的这几方面,这里只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进人昆虫世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条件自己确定观察的内容。

观察主要在课堂上进行,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准备足够的昆虫标本,供分组观察用。

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从观察静止的昆虫标本过渡到观察活体昆虫的生活习性,难度有所增加。

教材仅是一个举例,希望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乐意参与这个活动。

能选择1-2种昆虫在放大镜下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学情分析】学生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对许多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乐此不疲的活动。

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他们对昆虫已有一些接触,但远远不能满足探索的好奇心。

而且许多昆虫个体较小,仅用肉眼人们无法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也不便于观察它们的活动和生活习性。

而借助放大镜在探索中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与功能,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科学探究目标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晴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

科学态度目标在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工具在生活中的运用,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蟋蟀的外部特征,并延伸到对其它昆虫的自行探究。

教学难点:如何观察到小昆虫的细微构造,并描述或记录下来。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