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斡.旋(wò)粗犷.(kuàng)振聋发聩.(kuì)B.校.对(jiào)遏.制(è)花团锦簇.(cù)C.憎.恶(zēng)绰.号(chuò)喃.喃自语(nán)D.褴.褛(lán)褶.皱(zhě)彬.彬有礼(bīn)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儒皆知的人物了。
B.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坻,你几乎忘记了是在高原上行走。
C.我们不应该讨厌它那暄嚣的歌声,它掘土四年,才能在阳光下歌唱。
D.我正在谈木材的事情,这畜生无缘无故跳出来咬了我的手指头一口。
3.下列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北京冬奥会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从容自信的中国。
开幕式上,拂动舒展的绿色春苗,倾泻而下的黄河之水,破冰而出的奥运五环令人叹为观止....;奥运健儿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不断超越自我,赢得了观众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冬奥志愿者们以细致周到的服务助力奥运,那些感人的瞬间仍然历历在目....,....;同时,众多科技元素也融入了冬奥,中国科技与冬奥相辅相成科技让冬奥更节能低碳,冬奥让科技更普惠亲民。
A.叹为观止B.振聋发聩C.历历在目D.相辅相成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心灵手巧的盆景师,把植物、山石、工艺品等加工整合,创作出构思精巧的微型景观。
B.校园艺术节成功举办的原因,是学校有序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及家长支持配合的结果。
C.走进图书馆,当我们触目那些或发黄或崭新的书籍时,会将眼睛和心灵都映照得明亮。
D.融合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经播出就激起全球热议与赞扬。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节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军士吏被.甲被:通“披”,穿着B.介胄..之士不拜介胄:披甲戴盔C.天下苦.秦久矣苦:苦于D.又间.令吴广间:间杂(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百姓多闻其.贤其.此之谓乎B.已而之.细柳军辍耕之.垄上C.佣者笑而.应日舍生而.取义者D.固以.怪之矣以.君为长者(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A.陈胜吴广竟然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不如为国事而死可以吗?”B.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与其等死,不如为国事而死可以吗?”C.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死在国都不是更好吗?”D.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4)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两文皆塑造了鲜明的形象:甲文中周亚夫是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乙文中陈涉是出身卑微却心怀大志的英雄。
B.两文均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甲文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塑造周亚夫;乙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塑造陈胜。
C.两文皆流露了司马迁的情感:乙文列入“世家”暗含作者称道之意;甲文以“称善者久之”结尾隐含赞赏之情。
D.两文选材均详略合宜:甲文详写细柳军营兵士严守军纪表现周亚夫的治军严明;乙文详写陈胜的谋划彰显其洞察时局,才能卓越。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两句作答)①山水之乐,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②_____,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③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
(辛弃疾《破阵子》)(2)请在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任选一首,先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_____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甲]“最浪漫”的二十四节气①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的创意,巧妙而独特。
②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短片将文字与影像相结合,用古诗词对应节气。
将“意象”作为影像表达的核心,创作出了兼顾诗词原始意思和中国新风貌的画面,将中国人独有的含蓄、浪漫,传达给全世界。
③例如,短片中“清明”节气的画面,选用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画面中滑雪者在雪山之上搭建了一个帐篷,随着镜头缓慢移动,观众会发现地上还放着一个滑板,因为透视的关系滑板显得很大,当雪花飘落时,眼前的滑板与帐篷仿若是烟雨紫紫中的江南乌篷船。
虽然字幕没有打上“江南”二字,但此景却是观众心目中清明影像的映射。
④北京冬奥会倒计时短片,将二十四节气及其诗文同当代冰雪运动完美融合与呈现,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投射与缩影。
(摘自人民网》,有删改)[乙]如何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绽放生机①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应在适应不同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再创造。
②二十四节气如何融入当代生活?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应结合重要节庆与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内涵,强化情感纽带。
还要着眼群众需求,和当下生产生活有机交织,才能焕发生机。
立夏之际,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的传统习俗,而且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如建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对立夏习俗进行旅游资源的转化等。
③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应在各地中小学中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
青少年可以通过学习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体验民俗活动,来品韵节气文化。
例如,在清明节期间,青少年一边诵读苏轼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想象古人在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美好画面,一边亲自去踏青、扫墓、亲手制作青团,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
④在当代,我们应当用新的生活内容、文化表达和传播手段,进一步传播和弘扬二十四节气,让中华传统智慧绽放勃勃生机。
(摘自《人民网》,有删改)(1)二十四节气文化是怎样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的?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
(3分)(2)甲乙两文第③段都举了与清明节气有关的例子,两处是否可以互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分)(3)下列材料也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它适合放入甲乙哪篇文章?请做出选择再简述理由。
(4分)近年来,我国还通过多元的文艺形式,拓展了传播渠道,激活了二十四节气内蕴的文化生命力。
如电视节目《二十四节气》把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具象化。
图书《黄小厨的春夏秋冬》讲述美食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化故事。
五、作文(60分)8.作文。
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中谈到: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
回首逝去的日子,我们相聚在这个校园,这个班级,一起洒下过无数的汗水,共同收获过无尽的欢乐,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怅惘。
人的一生必然要走过许多“驿站”,每个“驿站”,既意味着前一段旅途的结束,也是新征程的开始。
请以《驿站》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B卷(共50分)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浪淘沙(其五)刘禹锡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选自《尊前集》)9.这首诗前后两句各自描写了什么场景?请概括作答。
(2分)10.诗中写到“晚霞”,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2分)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筹边楼记陆游淳熙三年八月既望,成都子城之西南,新作筹边楼。
四川制置使、知府事范公①,举酒属其客陆游曰:“君为我记”。
按史及地志,唐李卫公②节度剑南实始作筹边楼。
后废,无能识其处者。
今此楼望犍为僰道、黔中诸郡,山川方域皆略可知,卫公故址其诚在是乎?比楼成,公复按卫公之旧图,处处新志之。
边城地势险要及异同者,皆考信不疑。
虽然,公于边境,岂真待图而后知哉?方公在朝,以洽闻强记擅名,一时天子有所顾问,近臣皆推公对,莫敢先者。
其使北而归也,尽能道其国城邑、制度云云。
且朔方古今,战守离合,得失是非,一皆究见本末,口讲手画,委曲周悉,如言其国内事,虽彼耄老大人,知之不如是备也。
而况区区西南彝距成都或不过数百里,一登是楼尽在目中矣。
则所谓图者,直按故事为记而已。
范公慨然曰:“君之言过矣!予何敢望卫公?然窃有幸焉。
卫公守蜀,丞相牛奇章每排沮之,维州之战既成而败。
今予会清明宽大之朝,论事荐吏,奏朝入而夕报可使。
使卫公在蜀,适得此时,其功烈壮伟,岂止取一维州而已哉?”游曰:“请并书范公言,以诏后世,可乎?”公曰:“唯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