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文献综述关键词:生命教育;中职生;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前言诺贝尔曾说过:“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生命,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

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中职学校,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中职生的生命意识缺失。

因此,中职学校要重视生命教育,这是中职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1]。

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育人环境发生了变化,我国中职学校青少年自杀、自残、他杀事件层出不穷,不少中职生生命意识淡薄,轻视难得的生命,没有高远的生命目标,不懂得生命尊贵庄严的意义。

然而矛盾的是,由于受中职学校“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思想和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定位偏差影响,由在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结果来看,目前我国在中职领域缺少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少有将生命教育当作一门完整系统的课程,生命教育很多时候都是渗透在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的。

因此,我们将针对中职生进行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的生命教育课程以生命教育的活动为圆心,以认识生命、爱护生命、发展生命和幸福生命为主线,将多个生命教育专题有机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对中职学生有针对性的一门校本课程。

为了开发出更好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更好的了解生命教育的前世今生,本篇文献综述主要通过查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了(时间:2006-2016)共7篇文献。

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的综述:前人对生命教育课程的观点及研究、生命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生命教育课程的新动态。

生命教育课程国内现状在提倡民生的社会风气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而与此同时,生命教育也闯进了我们的视野。

生命教育是近几年来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的研究问题, 不仅理论界热衷于讨论“生命与教育”、“生命教育”、“生命化教育”的话题, 而且在实际工作中, 上海、湖南、辽宁等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有关生命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大规模地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

短短几年, 生命教育已经在国内生根、发芽。

然而, 何谓“生命教育”, 如何有效实施生命教育, 还没有形成明确一致的观点。

生命教育发展到如今的阶段,已成为国内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高频词汇,而对“生命教育”一词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

狭义的生命教育取西方“生命教育”的内涵,是针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自杀、安全等残害和危及生命的现象提出的一种教育救治活动,目的是使人认识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而广义的生命教育主要针对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以社会为本位,以知识为核心,偏离儿童的生命,提出教育回归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原点。

而在我们的课程中,采用的是狭义的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美国学者是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提出了生命教育, 于1968 年在美国加州“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 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 并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提出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

i我国台湾地区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在台湾开始蓬勃发展。

20世纪末香港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开办了“宗教与人生—优质生命教育的追寻”等网站,出版了《香港的生命教育》等专著,取得了一些成果。

从我国来看,近十年来的德育理论和实践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围绕生命教育的主体展开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到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他们提出了一些生命教育的见解。

上海2004年开始制定并即将出台《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这说明“生命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已开始进入我国中小学校园。

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

二、生命教育内涵的界定总上体说,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研究者们在“生命教育”的内涵方面存在诸多分歧,未达成一致观点。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作出了界定。

有不少研究者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内容”,认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

学校生命教育是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或者,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培养的教育,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的价值,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问题的探讨,包括生死达观教育、认识哲学教育、情绪辅导教育、创造思考教育、多元智慧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生活伦理教育、两性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公益教育、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

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人生观教育,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

ii李高峰在《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中说,全人的教育包括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王云峰等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

iii 冯建军在《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中提到西方的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身心健康的教育。

生命教育的主流, 重视了解人体生理结构, 给人以生命的孕育、发展的知识, 教人以增进健康、疾病预防、面对危机的技能以及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

iv 综上所述,我认为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还包括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以至敬畏生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并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

三、生命教育的内容侯晓明、胡修金在《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背景内涵及实施》中,把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分为“六大主题”和“四大领域”。

即“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六大领域和“生命与自我”、“生命与家庭”、“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四大领域。

v冯建军在《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路》中说,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从五个维度展开:第一, 人与自我关系的教育。

第二, 人与他人关系的教育。

第三, 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

第四, 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

大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 自然界的其他物种都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朋友”。

第五, 人与宇宙的关系教育。

从终极意义上说,生命以死亡为终点。

vi陈丹萍、刘莎在《美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对我国心理辅导课程改革的启示》中提及研究美国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珍惜生命的健康教育;尊重生命的品格教育;张扬与发展个性的个性化教育;正确对待逆境的挫折教育。

vii四、生命教育的实施在实施途径方面,徐秉国认为,香港地区的“生命教育”主要建立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之上,即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倡导,并与学校形成良好的教育互动。

台湾学者张振成认为,可以按照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将“生命教育”的内涵融入各课程学习领域中教学,具体实施途径包括:认知的、讯息的教导;个人的、情感的经验分享。

viii冯建军还认为,学校“生命教育”必须从课程、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生文化等方面着力:第一,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第二,实施分享与体验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第三,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第四,遵循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生活。

就其六大主题和四大领域来说实施生命教育主要通过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学科渗透,专题教育活动几种方式。

ix张震成在《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认为生命课程的实施, 要按九年一贯课程纲要, 将生命教育的内涵融人各课程学习领域中教学。

实施的方式可分为认知的、讯息的教导以提供文章、资料、书籍或视听媒体的呈现, 向学生介绍。

个人的、情感的经验分享以学生为主, 用各种经验、情绪分享的方式, 来探索生命的价值。

至于实施的方法则要交互运用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以期获致良好的教育效果。

x刘宣文、琚晓燕在《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中说,生命教育的实施, 要树理念为先, 课程实施为主, 学科渗透为辅,课程内容由“四个向度”和“五种取向”组成, 课程目标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课程的实施要重学生体验和学生实践, 重学生个别差异, 注意统整和街接原则。

xi要想真正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做到:1.教育领导部门重视生命教育的实施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领导部门应把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教育目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课程大纲分年龄阶段按年级有针对性、系统开展。

2.强调实践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 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

因而, 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 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 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

所以,在生命教育中, 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

如小学的“生命的旋律”教学, 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 使之了解生命的起源, 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

在初中“温馨你我他”的教学中, 则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完成, 学校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等机构去参观、访问。

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 尤其是对残疾人的关心, 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必须在生命活动亦即活生生的实践中进行。

也就是说, 在生命教育中, 应当关注每一个生命体, 应当让每一个生命体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成为教育活动的动力, 成为教育活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反之, 在生命教育中, 如果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体, 如果剥夺鲜活生命体的参与权, 那么, 这种教育活动就会变得死气沉沉、缺乏创造性。

3.加强大、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 没有现成的教师, 加强师资培育就成了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

把与大、中、小学中教授与生命教育有关科目, 如生物、健康道德、生活伦理等科目的教师, 乃至教师全体, 集中起来, 进行生命教育培训。

选订甚至编写生命教育教材, 供教师们教学运用。

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 是大、中、小学生命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xii4.积极开展大、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生命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萌芽阶段,在推普及的过程中, 会出现很多问题和困难, 这需要不断克服和解决, 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 因此要想把生命教育得到实施和推广必须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 才能使生命教育更具有科学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