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及证据推定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国家机关在特定法律关系上引起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行政诉讼中涉及证据的加以认定以及举证责任的划分是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及证据推定。
一、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指针对争议事实各方当事人在程序上应该承担的证明职责。
原则上,当事人主张什么事实,就由谁来举证,即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然而,行政事务的复杂性以及政府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难以获得有序的证据。
因此,行政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也允许当事人在缺失证明材料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手段来举证,如调取政府相关信息。
二、证据推定原则
证据推定原则是指尚未证实的事实,可以根据已知事实推定出来。
在行政诉讼中,常依据通知、登记、备案等文书证据或直接推定等方法,作出有利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事实认定。
证据推定原则优势显著:一方面,它方便了证明事实,缩短了证明期限,同时也提高了司法效率;另一方面,将证明责任从当事人转移到了证据本身,保证了争议案件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三、举证责任与证据推定的关系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和证据推定是相辅相成的。
在证据不明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通过证据推定获得有利于自己的事实认定;同时,证据推定也要求当事人提供充足的证据。
对于举证责任,当事人应将证据材料尽量完整地提交给行政法院,以尽可能地证明主张的事实。
如果举证不足,则要承担不利后果。
当事人在举证时,应当同时关注证据推定原则。
四、结语
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必须承担证明自己权利的责任。
同时,证据推定原则有利于当事人证明自己的权利,提高司法效率。
因此,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应该合理运用证据推定原则,同时注重证据收集和证据递交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