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行政诉讼的证据一、含义简单来说,行政诉讼的证据就是指行政诉讼主体用来证明行政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材料。
二、特征1、行政诉讼证据的形式具有多样性•第三十三条【证据种类】证据包括:(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电子数据(五)证人证言;(六)当事人的陈述;(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要求重新鉴定的,要在举证期限内。
现场笔录。
以上证据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行政诉讼中包含的民、刑中没有的证据 -- 现场笔录。
行政诉讼共8种证据。
•因为大量的行政处罚是当场处罚。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只要是行政处罚,当事人都可以提起诉讼,当事人只要拿着当场处罚的收据就可以提起诉讼,举证责任由被告举证,因此需要行政机关制作现场笔录作为诉讼中的证据。
•现场笔录的特征:①法定的制作主体(行政执法人员)②制作的时间:行政案件发生的过程中③制作的地点是案件发生的现场④制作应当符合程序(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不签名,执法人员应当注明)2、行政诉讼证据的来源具有特定性必须是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
证据主要由被告方提供,被告方提供的必须是其作出行政行为中所适用的证据,即证据来源于行政机关执法的案卷,现找现查现声明的不算。
3、行政诉讼证据具有技术性、广泛性、即时性或将来性的特点技术性,如三鹿的三聚氰胺的检测、提取、鉴定需要技术。
广泛性,行政管理的领域本来就很广泛。
将来性,现有的证据证明将来的事。
如环境污染,可能在处罚时损害后果尚未发生,而是在将来的某一个点发生。
4、行政诉讼证据的提供、运用和审查具有特殊性行政诉讼的证据主要有被告提供三、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一)举证:1、概念: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对予以确认的案件事实法律依据予以证明的法律行为。
2、特点:①主体:当事人②时间上有严格的限制性。
第三十四条【举证期限】:✓原告或第三人在开庭审理之前或法定制定的交换证据之日。
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三十七条【原告可以提供证据】但这不意味着原告或第三人败诉,因为不能免除被告证明其行为合法性的责任。
✓【证据失权】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辩状。
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视为被诉行为无意义。
【例外:但是,被诉行政行为设计第三人合法权益,第三人提供证据外。
】Eg:甲殴打了乙,甲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行政拘留的决定,乙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认为行政拘留的决定合法,乙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③范围:围绕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④举证应该符合诉讼证据的法定要求。
【比如我们向法庭提供的证据、应该具有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二)举证责任:1、概念:当事人为了避免法院作出对自己不利于自己的裁决而提出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和抗辩事实的负担。
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如果举不出证据,面临败诉的后果。
【面对当事人证据相当、僵持,怎么处理?所以法律上针对着特殊情况,某一放要承担举证责任。
如果提出的证据压倒一方,才会判处胜诉。
】2、意义:为了法院能够有效裁判而做出的制度。
3、行政诉讼证据的举证责任特点①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由被告承担;②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由于法律的预先设定,因而其承担者是确定的,不需要根据个案来判断。
法院法官不需要根据个案,再重新分配举证责任。
不再涉及原、被告双方之间举证责任的互换问题,即在原被告之间来回交换举证责任。
当个案陷入僵持时,由法院确定由哪一方再承担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不涉及这个问题。
自始至终都是由被告举证。
•Eg .民事案件的例子:甲到A商场买了2包木耳,开了发票,回家发现是假的。
甲找了鉴定部门鉴定,确定为假的。
甲找A索赔,起诉A。
甲的证据:木耳、发票、鉴定意见 A:发票是A开的,但用于鉴定的木耳是假的,不是A售出的。
此时要由法官将再举证的责任分配给了甲,甲败诉了。
此前,同样的案件,甲已经打了三场,前三场法官均将举证责任分配给了商场,商场败诉。
③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是法律假定的,由被告承担的一种不利后果,仅适用于有关具体行政行为所根据的主要事实无法查清、难以查清时。
4、行政诉讼证据由被告举证的原因①依法行政原则的必然要求(主体、权限、依据合法)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时,必须符合依法行政原则内容的要求,即对相对人进行行政处理时,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基本程序规则。
依法行政本身就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合法,也就要求行政机关为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举证。
②被告方的举证能力强于原告方•该项具体行政行为是被告作出,被告基于何种原因或理由作出该行政行为被告最容易说清楚,让原告方提供证据证明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对于案件证据的收集、调取,行政机关为了执法需要调取证据,尤其是相关证据的调取需要借助某些专门的技术性的手段,行政机关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来调取和收集证据,而原告相对人不具有这种能力。
•被告就被告做出的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根据、规范性文件举证,与被告方行政行为无关的不负举证责任。
注意!!!原告方是否一概无举证责任--理论上争议。
分析:司法解释认为对于行政机关不作为提起诉讼的,原告方应提供向行政机关申请的证据。
第三十八条【原告举证责任】•以下两类案件,原告方负有一定的举证责任:A.告行政机关不作为的行政案件。
(依法履行的职责,例如警察看到别人被砍,但没有管,原告不用证明求救过)B.告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的案件。
【原告方先举证,被告方再举证抗辩。
若原告方不能证明,则法院不能受理。
】C.原告在行政赔偿、补偿案件中的举证责任 (因被告的原因导致原告无法举证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 强制拆除违法建筑)•行政赔偿案件:指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由国家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
(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原告应当提供证明伤情的医院诊断证明书、处方或病例复印件、单据等)•行政补偿案件: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因合法的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失,由国家依法合理予以补偿的制度。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的案件中,被征收人就基本生活、生产经营条件没有保障的事实提供证据)四、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一)收集证据的规则1、被告方收集证据的规则①时间性规则:被告所收集的证据必须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前所收集的证据。
②不得自行收集证据的规则:第三十五条【行政机关收集证据的限制】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再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收集证据。
(这一规定体现了案卷主义规则: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之外形成的证据不能作为证明行政机关的行为合法或者定案的证据)✓被告在行政行为作出后,原告方起诉之前收集的证据,同样不算数。
✓不得自行收集证据的主体也包括了其诉讼代理人。
(因为根据委托代理制度的基本原理,不能超越权限)但法院、法官、法庭有权要求被告补充证据,即被告在事后可以收集证据。
第三十六条【被告延期提供证据和补充证据】✓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诉讼过程中提出了其在被告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补充证据。
(条件:2点)✓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延期提供。
(条件:3点)2、法院收集证据的规则① 受举证不能的限制:原则上由当事人举证,但有时当事人没有能力,例如,如当事人没有能力收集由行政部门管理的证据,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法院收集相关证据。
② 受对象的限制:第四十条【法院调取证据】法院认为有必要帮助收集证据的,只能为原告收集证据,不能为被告收集证据。
•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证据:一是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认定的;二是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程序事项的。
•四十一条【申请法院调取证据】人民法院依申请调取证据:原告或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的。
a.由国家机关保存而须。
b.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
c.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
③受目的的限制:法院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收集证据,要保障原告方的合法权益。
收集的证据只能证明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用来判定原告胜诉,不能证明被告的行政行为合法,这是行政诉讼的目的所要求的。
④法院不得强迫当事人自证其违法:不管是原告还是被告,法院不能要求他们提供证据证明自己不合法。
⑤保全证据的限制第四十二条【证据保全】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Eg:证人病危使其证言难以固定;物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腐蚀等变化。
(二)证据审查规则第四十三条【证据适用规则】①法庭质证规则:(第一款: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质证。
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所有的行政诉讼当中要认定的规则都要经过法庭公开质证。
未经质证无效。
②相关性规则:向法庭所提供的所有证据必须要跟案件事实有相关性。
③优先采信规则:在多个证据证明不一致时,适用的规则。
如国家机关出示的公关文书优于私文书,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要优于没有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有利害关系出具的证人证言弱于没有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
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第三款)采用非法手段采集的证据即使被证实是真实的也不予采信。
•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因其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住宅、营业场所的安全以及公民的人身自由,不能采纳。
•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
⑤行政案卷排除规则:被告所提供证据必须是行政案卷中存在的证据。
凡是行政案卷以外的证据,予以排除。
⑥被告举证逾期排除规则:被告负有举证责任,其举证期间为立案后,被告应在接到通知的15日内提交答辩状,在提交答辩状时完成举证(15天),逾期不认。
⑦审查证据标准的灵活原则:对某一个证据本身的核实认证要注重灵活性。
二者要相结合。
Eg:有某些特定原因未向法庭及时完成举证,但已事先说明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