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致空气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致空气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第7课致空气
【导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了解其象征意义。

【课时计划】
2课时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摇曳.(yè) 厮.守(sī) 窒.息(zhì) 污浊.(zhuó)
(2)词义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

厮守:互相守着。

3.作者名片
邵燕祥,1933年生,北京人。

当代诗人。

诗歌代表作主要有《歌唱北京城》《致远方去》等。

4.背景资料
《致空气》选自《古今文学名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本诗写于1984年。

“文革”期间,诗人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写成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读诗歌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

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诗的初步感觉。

3.点击播放课件中的音乐与画面朗读。

(重视学生的初读感悟,学生在自读诗歌和欣赏录音中会有很多疑问,为学生探究诗歌打下基础。

)
(二)整体感知
1.诗的第1节中总括空气的特点的词句有哪些?
【交流点拨】“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难寻踪迹”。

2.第2~5节主要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空气对“我”的巨大帮助,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3.第6节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空气与人类永不分离的亲密关系。

合作探究深悟文本
步骤三品读诗歌把握主旨
1.你能从诗中找到暗示作者人生经历的词语吗?
【交流点拨】学生从2~4节的“黑暗、孤独、窒息、地牢、自由的街头”去猜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

诗人是50年代颇有影响的诗人,“文革”时惨遭迫害。

本诗写于平反后。

2.你认为哪个词最能体现空气对诗人的关怀与厚爱?在这样的境遇里空气是怎么对待他的?
【交流点拨】厮守身边,默无一语;不离不弃,陪伴左右,关怀备至……
3.古人去:“诗画相生。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说的就是诗歌讲究形象性。

本诗中空气的形象是通过哪些手段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将空气人格化,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与体验。

第2节,写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

在“光明离我而去时”“人们离我而去时”,只有空气围绕在“我”身边,让“我”听到它的声音,帮“我”战胜黑暗、排遣孤独和寂寞。

第3节,写空气“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陪伴着我呼吸”,给“我”以生命。

第4节,写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第5节,写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学法指导
赏析诗歌语言技巧
“诗歌语言”是中考的重要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节奏、饱含情感是诗歌语言最主要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考查角度集中在遣词炼字、音韵节奏、意蕴内涵等几个方面。

鉴赏凝练、优美诗句的方法如下:
1.从炼字、遣词、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歌中重点词语、诗句的含义;
2.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和韵律美;
3.从语言风格、写作技巧、意蕴内涵方面品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等。

4.诗以言志,诗以抒情。

所以读诗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应该用怎样的语速、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交流点拨】学生代表试读并作诵读评价:深沉而亲切——缓而低。

诵读2~5节时,诗人的感情由压抑而欣喜,朗读时要由缓、沉变得快、昂。

5.这首诗歌仅仅是赞美空气吗?
【交流点拨】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包括亲情、友情和爱
情。

《致空气》表面上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诗人赋予了空气以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步骤四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一)品味语言
1.“只有你不肯把我抛弃/在我将要窒息的时候/掀动我的鼻翼/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陪伴着我呼吸。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点拨】空气让我们呼吸,给我们生命,这对每个人来说似乎都没有什么可好奇的,但是诗人却说“只有你”,不肯“抛弃”“我”,这是一种对比,“光明”“人们”的离去和空气的不肯“抛弃”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空气的无私和崇高顿现在我们的眼前。

“掀动我的鼻翼”,空气像可爱的精灵,在这个时候带给“我”生命的养料。

“生命如丝”的最为困难的时候,只有空气“陪伴着我呼吸”,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啊!这节中,诗人包含深情,对空气进行赞美。

2.空气本来看不见,摸不着,诗人是怎样把它写得可触可感的?
【交流点拨】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它可以通过人的呼吸感觉出来。

作者通过鼻息,通过人之将死时掀动的鼻翼,通过夹杂着污浊的空气嘘着面颊,通过含着丁香芬芳的空气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探究写法
1.象征手法的运用。

【交流点拨】诗歌以空气为歌颂的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有这样的典范。

空气的“无所不在”“难寻踪迹”与亲情、友情等何其相似,空气对人尚且“厮守身边”“默无一语”,从不曾将“我”抛弃,而亲情、友情呢?所以,诗人赋予空气以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2.两种人称的运用。

【交流点拨】诗人运用第二人称,更利于直接抒发情感。

第一节诗就确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诉说和直抒胸臆。

第一人称也使语气亲切,缩小距离感,让读者更深切地体会诗人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这首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

抓住空气的特点:“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

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

(二)拓展延伸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梅花
在冰封的大地上
灿烂微笑
在凛冽的寒风里
傲然肃立
坦然地唱着春的旋律
【附:板书设计】
致空气
空气特点质朴透明
无所不在
难寻踪迹
歌颂空气帮“我”战胜黑暗,排遣孤独
给予“我”生命
予以“我”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给“我”带来自由、希望和朝气
总结全诗:与人类密不可分歌颂友谊
歌颂真情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