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二节植株的生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解析】【课标解读】依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本节是生物学课程内容十个一级主题中的第四个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二级主题:“绿色植物的一生”之植株的生长和“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课标中指出,绿色植物对生物周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
绿色植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高等绿色植物中的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都是人类种植裁培的主要对象,在作物、花卉中有许多适合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标简析】本节课学习初中生物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在植物类群中,被子植物是生物圈中最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绿色植物,是农、林、牧业栽培的主要对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与人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
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对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教材在本单元第二章安排了“被子植物的一生”,以被子植物为例,介绍植物的生命周期。
本节课主要学习植株的生长中的“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和“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在学习种子萌发的基础上,先通过探究学习了地下部分幼根的生长,在此基础上学习地上部分芽怎样发育成枝条、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植物的生长是因为根、芽、茎中有分生组织。
依据课标分析,我们本节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1、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等条件。
2、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
【教材分析】(一)地位分析《植株的生长》一节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种子萌发长成幼苗,幼苗生长长成植株,植株生长到一定阶段植物体就要开花结果。
因此,本节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一节课“种子的萌发”,并为下一节“开花和结果”和第三章第一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内容分析《植株的生长》一节主要阐述了地下部分幼根的生长、地上部分芽怎样发育成枝条、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关于“幼根的生长”,教材首先介绍根尖的结构,是为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做铺垫。
此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只介绍了根尖的四个分区。
对于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特点,也不做要求,仅通过示意图和一个“试一试”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让学生做大体了解。
这部分内容应重点集中在探究实验上。
此实验重在培养学生掌握测量数据的方法及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通过该实验和观察根尖纵切面细胞的特点,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和根长长的原因。
关于“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教材结合“芽发育成枝条示意图”,描述了枝条各部分是由芽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并且教材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指出芽的发育与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之间的关系。
教材还通过“小资料”简要描述了芽的不同分类。
植株的生长既有纵向的延伸,也有横向的加粗。
考虑到植物的根的加粗生长比较复杂,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因此教材中没有提到这点。
但是茎的加粗在生活中比较直观常见,教材简单介绍了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形成层在加粗生长中的作用。
还通过一个体验活动“试一试”,体验形成层的存在。
关于“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教材主要阐述了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对水分和有机物的需要则只用一句话带过了,因为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生长需要有机物的内容,在后面的章节中会学到。
关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教材先结合种庄稼、养花种草需要施肥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再通过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进一步认识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最后通过图片来展示植物缺乏无机盐时出现的症状。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将要学习到的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好本节内容能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蒸腾作用与光合作用中关于水分的知识做好铺垫。
(三)结构分析本节以根、芽、茎中都有分生组织使植株得到生长来贯穿整节知识。
因此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节教材从地下部分的生长到地上部分的生长,进而到植株的横向增粗,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有次序地进行学习。
当然,幼根的生长中关于根尖的结构是有顺序要求的,而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也是有顺序要求。
这都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但要记忆知识,而且还要学会按顺序来记忆,从中学习记忆结构的方法。
(四)重难点分析课标中提到:“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
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作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
”基于此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描述发育的过程;本节难点为:芽与枝条的发育的对应关系。
(五)其他版本教材的不同呈现(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通过以上三种版本教材的目录,不难发现其他版本对本章教材的处理与本版教材大致相同,涵盖的内容以及编排顺序都是先讲种子的萌发作为基础,然后进一步讲解植株的生长以及开花和结果。
如果更细化来看,本版教材主要参考的是人教版教材。
如果从内容的整体感来看,本版教材更适合初中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先局部再整体,先微观再宏观,更有利于学生联系前后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课程教学资源利用为了高效完成本节的学习,课前教师准备好冬青枝条、动手观察所用的实验器材、导学案和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课件中除了有普通的展示外,最大亮点表现在引导学生动手观察芽的纵切面结构和从整体到局部观察茎的结构。
本节课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学生知识的构建,主要通过学生动手观察与实验结合自主学习来获取知识,并通过知识梳理来系统地掌握整节知识体系。
(七)课时安排建议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幼根的生长”和探究实验,第二课时完成“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和“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基于本节内容在整章甚至整个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芽和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2、描述芽的发育和茎的增粗。
3、通过观看演示实验,说明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4、认同绿色植物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培养保护树木、珍惜身边一草一木的美好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植株的生长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学生在此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和体验方面的积累,如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以下知识基础: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裂和分生组织的特点,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等。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同时在生活中同学们通过种花种草等实践活动,对于植株的生长和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法:本堂课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将其贯穿于教学的三个阶段(课前、课堂、课后)。
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描述枝条发育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所以在学习枝条发育成芽的过程中,我采用学生先动手观察芽的结构再学习芽的发育过程的方法进行学习;学习茎的增粗时,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初步获得知识,然后通过实验,动手观察冬青枝条的结构来亲身体验茎的结构,并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认识茎各部分的作用。
对于“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班内交流,并通过观看演示实验明白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充分利用学生的前知识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学法:可以采用自学、观察、动手实验,联系实际等方法,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运用已有知识体验活动来获取新知识。
【评价设计】本节课设计充分凸显了目标、过程、评价一致性,目标达成度高。
主要体现在:1、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初步达成目标。
2、通过动手观察与实验的活动设计,进一步巩固目标。
3、通过视频播放和知识回顾来进一步巩固目标。
4、通过课堂检测,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化目标达成度。
【教学过程】环节一:引入课题,温故知新(约4分钟)教师活动:首先从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所包含的内容入手引入到植株的生长所包含的内容,进而进行复习提问:1、根尖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结合根尖结构图进行回答。
2、根为什么能生长?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什么?分生区的细胞能够分裂说明分生区的细胞具有什么组织?从而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芽发育成枝条、茎的增粗、需要的营养物质。
学生活动:跟上老师思维,从整体到局部认识被子植物的一生以及植株的生长包含的内容,同时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
为植物的生长从根到芽到茎都有分生组织作铺垫。
本节内容明确后再对照屏幕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采用由总到分的形式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在此过程中,可以从整体上帮助学习认识到被子植物的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同样的方法再引出植株的生长所涵盖的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形成知识框架。
通过复习提问除了检查上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外,还可以为本节课的归纳概括:植物的生长是因为根、芽、茎中都有分生组织作铺垫。
环节二:模块一——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约16分钟)引用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的《咏柳》中的“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提出:千万条柳条和细细的柳叶是从哪来的呢?从而引入模块一: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并点明此模块包括两个主题:芽怎样发育成枝条和枝条为什么能增粗。
<芽怎样发育成枝条><认识芽的结构>(约3分钟)教师活动:出示观察芽的结构,引导学生按照要求动手观察,并结合课本图片对照认识芽的各部分结构以及芽的发育。
学生活动:根据屏幕提示的步骤与要求进行动手观察与自主学习芽的结构及芽的发育。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观察,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动手的过程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可以直观地进行观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芽怎样发育成枝条>(约3分钟)教师活动:出示芽的结构图让学生指认结构名称,再出示枝条的图片,让学生回答芽的发育情况。
通过“想一想:所有的芽都能发育成枝条吗?”利用冬青枝条上的顶芽与侧芽和玉兰枝条上的花芽与叶芽的展示对学生进行关于芽的分类的知识拓展。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与答题来完成芽的发育过程。
通过观察老师展示的实物来学习芽的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关于芽的结构与发育的学习效果。
通过实物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芽的分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