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泉实验的原理和运用》教学设计
无锡市堰桥中学陈美(214174)
引言:“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以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本教学设计试图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自主地探索和学习知识,改变以往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科知识相互孤立的思维方法。
教学背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复合型知识人才,因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而且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思想方法的相互融洽,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注重主体精神的回归、主体意识的释放,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设计与实施:
1、播放录象、设置情景
喷泉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为了美化环境,
绚丽多彩的人工喷泉亦到处可见,你知道人工喷泉的原理是什么吗?你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模拟设计一个美丽的人工喷泉吗?
2、亲身感受
学生分析讨论、设计实验
方案(包括原理、仪器、药品、
现象、结论)→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方案
→师生共同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评比与筛选
→采取图1装置进行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实验成功或失败?)
3、演示课本实验(如图2),再现实验情景
4、分析探讨、归纳总结
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讨论如下问题:
①喷泉实验原理是什么?②喷泉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③喷泉实验中的压强差如何计算?④具有多大溶解度的气体才可能形成喷泉?⑤喷泉实验中不用水而采用某些溶液行吗?
5、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1)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方法,并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装置。
①在图3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②在图3
的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进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
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
③比较图3和课本实验装置(图2),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2是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3是
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
④城市中常见的人工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填图2或图3)装置的原理相同。
(2)喷泉实验是否一定要在气、溶间才能进行呢?气、
气间能够进行喷泉实验吗?
泉实验。
(装置如图4所示)
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分析讨论。
反思与讨论
1、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
会,丰富学生的切身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实验的操
作、现象观察、原理分析研究,获取探索知识的科学方
法和乐趣,积极主动地掌握所学知识。
2、学生通过运用物理知识作铺垫,进行思考分析与
计算讨论,加深了对喷泉实验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
培养了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典型的“氨的喷泉实验”→迁移到其他气体与
溶液间的喷泉设计→再扩展到气体与气体间的喷泉实验
分析→火山爆发现象的解释。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
识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
法。
(惠山区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