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社会政策:是直接足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特别是弱势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增加国民的福祉为目标的公共政策。
政策:是国家、政党、公司或其他组织为实现某种目标通过正式同意和选择而制度的各种行动准则和行动路线,以及在这些准则和路线的指导下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公共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而选择和制定的各种政策,,包括各种行动准则和行动路线,以及在这些准则和路线的指导下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社会福利:政府或国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为国民提供的生活上的帮助,目的是使人们能够达到幸福、快乐、富足和良好的生存状态。
需求: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们现实的、可以指望得到满足的需要(关信平)指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以及从社会和文化方面对生存、幸福和满足的要求(杨伟民)个人需求:塔尔的共同需要理论:(1)定义基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为所有人所具有的需要(2)内容①物质条件②个人发展③情感变化④智力形成⑤人际关系和精神需求学者们一致认同人类的某些基本需要是社会必须满足的,属于一种“刚性”的需要。
对“刚性”需要的满足是制定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
同时这些基本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又表现出一定的弹性。
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研究社会政策投入和社会政策产出的数量及其对比关系,研究影响或制约社会政策运行效率的主客观因素,探讨提高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方法和措施,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的社会政策资源的效用,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需求。
社会倾销:所谓“社会倾销”是指一个高工资的工业化国家进口相对低廉的外国产品,而这些产品之所以廉价是因为出口国没有提供合理的工资、利益及对工人其他方面的保护。
(百度)社会需求:指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由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的,而不是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单独或分布提出的需要。
一般来说包括社会整合、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
课件参考:1、社会整体的需要2、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个体的某些需要应该被看作社会需要来对待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资产社会政策是当代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个新理论。
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迈克尔·谢若登教授在《资产与穷人》一书中首次提出,“凡是广泛的和普遍的促进公民和家庭尤其是穷人获得不动产和金融资产以增进他们的福利的方案、规则、法规法律,都属于资产社会政策”。
(知网)思考题:1.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社会保护、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联系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只是用词不同,他们的发展趋向是雷同的。
——周沛:《社会福利体系研究·总序》2)在政策科学的研究中,由于社会政策与公众政策的研究对象在社会问题的领域内是重合的、其研究方法接近,其政策落实的手段更是相同,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已经出现相互借重的现象,所以,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成为相互交叉与相互融合的两门学科。
——唐钧:《社会政策,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2、区别1)增进社会福利的路径不同2)决定的大前提不同:使用和消费上的“排他性”、价值判断3、不确定的界限基本原因: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中更具有争论性和更缺乏客观标准的部分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的关系:1、基本含义是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2、关系社会保护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扩展,与社会政策接近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关系:“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都是源于西方的概念。
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为解决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而生。
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在西方的发展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们走过的发展道路值得我们深思:是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导致的社会政策的变化,又从而使其传承机制—社会工作也随之发生变化。
社会政策是在制度、规划的层面制定解决社会问题的战略和策略,并通过具体的计划和项目使之可操作化;社会工作则站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行动,从而贯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社区和个人身上。
2.社会政策的功能。
正面功能:(1)保护弱势群体权利、促进社会合作(2)调整利益结构,减少利益冲突(3)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正面功能(1)治疗和补救功能(2)稳定和控制功能(3)发展与整合功能负面功能(1)福利支出提高、削弱国际竞争力(2)政府机构膨胀、效率低下(3)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隐功能:城乡二元制度下的社会政策(1)社会分层和形塑阶层的工具(2)文化堕距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包括哪些。
课本10(一)关信平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8、其他内容(二)丁建定:中国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人口生育政策2、劳动就业政策3、社会保障政策4、教育政策5、城镇住房政策6、公共卫生政策7、社区发展政策(三)社会保障词典1、广义:社会事业政策:如人口、劳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保、文化体育、社会服务、教育、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费、社会治安2、狭义: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四)吴忠民1、凡是与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社会福利息息相关的政策2、社会救助、救灾、社会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就业、妇女儿童保护、性别平等、种族民族平等、老年人权益、房屋住宅、劳资关系、劳动者工作保护4.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新趋势目标:增长(经济)和凝聚力(社会融合)1、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的社会政策、社会投资)(1)社会政策目标:从收入保障转向社会包容(2)对第三条道路的权利与责任的实践动员劳动力、更灵活的劳动力市场、鼓励低收入者参加工作2、以社会治理为手段(1)目标:包括使人们的有效参与(2)思维:改善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整体视角(3)服务主体:多种渠道满足人们的需要3、强调社会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5.社会政策学科的特点以及发展前景社会政策学科特点:(一)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综合性)(二)当代社会政策研究1、蒂特马斯理论框架的核心定位于“公平”(Equity)与“权利”(Rights)(社会政策研究的基点)2、新的视点与支撑点:社会增权和社会资本(三)不讳言自己的“价值立场”1、蒂特马斯:以中立的价值立场讨论社会政策是没有意义的事情2、1962年联合国《社会服务的组织与管理》(1)其宗旨皆为行善(2)兼有经济与非经济的目标(3)涉及某些进步的资源再分配手段,劫富济贫3、“公民参与”是社会政策的基石莫泰基:《公民参与:社会政策的基石》(四)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学分化于政治学(美国)2、社会政策知识体系基础: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行动取向和问题取向、欧洲)(五)更多关注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理论体系的创造,强调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实用性主要领域:1)斯皮克:社会政策的核心是研究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
2)迪尼托:社会政策为政府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政策。
公共援助、社会保险、社会服务。
发展前景;1.学科定位研究国家与其公民的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把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纳入到个人的“福利组合”中去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2.学科建设的总思路以研究开路,结合既有的学科理论和国际经验,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政策理论,对中国的社会政策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实践中培养出中国的社会政策人才3.打破传统的“纯”学科的界限和隔阂,坚持其边缘性、交叉性和开放性的特点4.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社会政策固有的“问题导向”和“行动导向”的特点5.社会政策学的发展与政府的推动强势建构6.社会政策专家与非营利组织或社区结成伙伴关系6.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1、20世纪末至今(1)全球化(2)超越国家-市场的二元对立思维(3)中间道路为主导范式(4)发展中国家的贡献(经济与社会政策的融合)(5)学科研究的显著变化贫困研究的丰富;研究重点和主要关注问题的改变(非经济性资源,对人本身);学科领域拓展,政策手段增加(社会投资);决策主体和行为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学科的实用性和工具性更鲜明,多角度多元化成为趋势;重视绩效评估2、国内的社会政策研究(1)对制定的原则、价值观的讨论(2)对西方社会政策宏观理论及具体实践的介绍(3)对实际政策制定体制和执行情况的反思与讨论(4)应用社会政策:范围扩大、视角多维化(5)社会政策理论:新范式、多向化(6)政府与第三部门(7)本土化问题7.简要概述马斯洛的个人需要层次类型功能需要层次事例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大学毕业自我尊重被尊重得到提升社会交往归属和爱的需要结盟关系安全安全的需要法律制度生存生理的需要食物、住房8.简要概述布拉德肖的需要类型划分(1)个人感觉性需要(felt)(2)个人表达性需要(expressed 对某种缺乏的表述)(3)规范的需要(normative 政府官员或专业人员做出的对需要的判断)(4)比较需要(comparative 对照产生的需要)9.谈谈你对社会政策中的价值问题的理解。
(一)价值中立(Value free/neutrality)与价值关联(value relevance )1.分歧与争论(1)将价值判断引入经验科学,尤其用含有价值判断意味的概念定义一门科学的对象,只能会使科学蒙上主观信仰的色彩,最终损害科学认识的客观性——陆学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89(2)所谓的“价值中立”不仅不能达到科学性,还会相反起十分有害的结果——郑杭生:《关于我的社会学定义》,《社会学研究》1989.52 .韦伯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1)价值中立一旦课题按价值相关的原则选定, 研究者就须把价值放在服从的地位, 而遵循事实材料所揭示的指导线索;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导出应然的判断。
(2)价值关联在确定课题阶段,价值相关的原则首先是“选择的原则”;解释阶段, 同样有价值参与;课题应用阶段(3)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3 .社会政策研究与实践中的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1)主张价值中立的倾向(2)主张价值关联的倾向(3)二者的结合与平衡(二)社会政策中的价值争议1.公平、公正与效率2.自由与控制3.个人与集体4.人道与人权10.试分析社会政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1.含义公民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社会政策的行动之中来2.原因(1)政府失败(有限理性、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2)社会政策的运行过程以社会民众为基础(3)市场经济(4)公民社会(5)信息化-条件3.作用(1)表达利益与利益调和(2)约束政府的有限理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优化政策体系(3)保证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4.参与途径(1)制度(2)非制度性5.类型(1)原子化(2)集团式6.公民参与与“政策悖论”(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洛伦茨天气)(2)利益集团代表的特殊性(3)公共舆论的影响(税负问题)(4)相对福利理论(范伟的幸福论)(5)“理性的无知”与“集体行动”的逻辑(三个和尚吃水)(6)信息不对称、参与的不可预期性(7)政策成本11.如何提高社会政策的行动效率?1、在社会政策领域中重视效率2、建立健全有效的公共管理体制3、福利性社会服务质量难以把握,采用各种方法对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进行测量和分析4、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市场机制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关键是打破福利性服务的垄断,通过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竞争提高机构和项目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