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

课后限时集训(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山东临沂模拟)民国建立,强调服制的“整齐划一”,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

这一举措( )A.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B.增强了传统服饰的西化色彩C.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D.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C [据材料“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可知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不符合题意,故A 项错误;据材料“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可知,传统服饰和西式服饰并存,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而不是传统服饰的西化,故B项错误,C项正确;仅从服装变化上无法说明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故D项错误。

]2.(2018·辽宁沈阳九中高三阶段测试)辛亥革命之后,一些知识女性认为“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

她们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的女权运动。

这些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 )A.女性自主意识开始觉醒B.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C.民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D.女性参政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C [题干材料信息“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的女权运动”体现了民权观念已经影响到女性群体,反映出民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所以C项正确;题干材料所述现象是在女性自主意识觉醒之后才出现的,所以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所以B项错误;D项“社会普遍认同”不符合史实,排除。

]3.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

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

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主导社会习俗B.传统习俗根深蒂固C.中国社会仍然止步不前D.西方文明不适应中国B [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民国时期,“阳历”和“阴历”同时使用,“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所以B项正确;A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排除;C、D 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A [材料显示出清末北京的汉族妇女缠足之风很盛行,因此穿弓形鞋的极为普遍,说明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习俗,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对缠足习俗的变革,与社会启蒙和进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妇女缠足之风仍然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甚精工”反映出近代女鞋制造工艺精湛,不是删繁就简,故D项错误。

]5.(2018·河北邯郸高三摸底)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

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

”材料反映出当时上海( )A.已成为全国服饰制作中心B.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C.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D.与世界的关系紧密D [依据材料无法判断上海成为全国服饰制作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中“时新服饰”“新花样”不等于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时新服饰”不等于文化交流中心,故C项错误;与世界的关系紧密与材料中“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相符,故D项正确。

]6.(2018·贵州贵阳高三摸底)辛亥革命前,“断发易服”的呼声日益高涨。

有人将戊戌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一些海归留学生认为“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

这些观点( )A.表明“断发易服”具有观念变革意义B.说明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C.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D.反映出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A [从材料“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可知断发易服能够促进社会思想变革,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倡“断发易服”,故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没有实行断发易服,影响了变法的结果,不能体现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错误。

]7.(2018·江苏高邮中学高三阶段检测)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

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由题干材料信息“民国初年”“新式婚礼”“鞠躬”等可知,当时婚姻习俗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仅仅反映的是“镇江、扬州等地”的新式婚礼,所以A、B、C三项错误。

]8.(2019·云南玉溪模拟)铁路未通之前,平遥是面向晋南的贸易中心。

正太铁路通车以后,榆次逐渐成为贸易中心。

山西铁路沿线乡镇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成为其商业腹地,带动了乡村生产的商品化,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

材料主要反映出铁路的修建( )A.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B.促进了现代贸易体系的形成C.彻底瓦解了自然经济D.改变了传统的城乡布局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

由题干材料信息“山西铁路沿线乡镇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成为其商业腹地,带动了乡村生产的商品化,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可知,铁路加快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了传统的城乡布局,D项正确;A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排除;B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9.(2019·辽宁沈阳三模)1887年,中国电报局与英国大东公司、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入共二百数十万”。

这表明中国近代电报业( )A.取得与外商的平等地位B.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C.在商战实践中取得成效D.逐渐垄断中国通信市场C [A项中的“平等地位”不符合史实;B、D两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国电报局与外国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每年获得较高收入,这说明在商业竞争中中国电报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C项正确。

]10.(2018·甘肃兰州高三适应性考试)1879年盛宣怀指出: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非急起图功不可。

由此可见盛宣怀兴办电报事业的目的在于( )A.提升军事调动的效率B.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C.传播民主平等的思想D.壮大洋务企业的实力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电报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信息“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等可知,材料主旨揭示的是兴办电报业为军事服务,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资本主义和民主平等,排除B、C两项;D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

] 11.(2019·湖北武汉调研)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

这种情况最能说明( )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C.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D [题干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等信息,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及学习内容的变化,但没有体现出这些变化是新式学堂教育影响的结果,故A项错误;上海女性社会地位上升,但没有反映出上海在全国女性解放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故C项错误;《天演论》介绍西方“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反映出20世纪初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理学观念,故D 项正确。

]12.(2018·江苏南京高三期末)阿里巴巴公司依托互联网推出Buy+的全新购物方式,即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辅助传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使网购变得更“触手可及”。

这说明互联网( )A.颠覆了人们的学习方式B.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C.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D.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C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不是颠覆人们的学习方式,故A项错误;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故B项错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辅助传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使网购变得更‘触手可及’”表明互联网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改变,故C项正确;互联网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者冠婚丧祭,车服器用,等差分别,莫敢踰僭,故财用易给,而民有恒心。

今礼制未修,奢靡相尚,卿大夫之家莫能中礼,而商贩之类或逾王公,礼制不足以检饬人情,名数不足以旌别贵贱,既无定分,则奸诈攘夺,人人求厌其欲而后已,岂有止息者哉?此争乱之道也。

——程颢、程颐《二程集》材料二中国的新式结婚,最先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东南部沿海的大都会和商埠。

中国人效仿西方的婚礼形式。

但中国真正的婚姻变革是从维新知识分子批判传统婚姻制度开始的。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禁早婚议》,猛烈抨击封建婚姻制度,主张婚恋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反对纳妾。

20世纪初,随着“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的影响,主张个性解放,宣传爱情至上,婚姻自由,主张一夫一妻制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大……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不仅对旧家庭制度和婚姻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批判,而且以实际行动投入变革旧婚俗,提倡新婚俗的婚姻变革之中,有些西化的青年,则在教堂中举行“文明结婚”。

但新式婚礼毕竟与中国传统礼俗相冲突,受到了旧派人物的怀疑和抵制态度。

——林彰龙《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看近代社会变迁》材料三1950年我国第一部《婚姻法》规定男女结婚分别为20周岁和18周岁;1980年的第二部《婚姻法》将男女结婚年龄提高到22周岁和20周岁;另外,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从1949年到1965年,同村通婚的比例下降至45.73%,1993—2000年下降到4.7%。

跨县和跨省通婚从1949—1995年的10.3%上升到1993—2000年的3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