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资产分析摘要商业银行在历史上积累了巨额的不良资产,而目新的不良资产正在不断的形成,不良资产的总额正在不断增大,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有不断恶化的趋势。
这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的稳定运行,并目已经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
本文以我国的商业银行为例,深入研究了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
首先阐述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以及现状,然后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分析,最后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字: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管体制;银行信贷AbstractCommercial Banks accumulated huge non-performing assets in history, and the formation of new bad assets is increasingly,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bad assets is increasing, have formed the bad assets have the worsening trend. This directly affect the country's financial security and the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has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society. Based on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eply studied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guard against and dissolve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of commercial Banks. First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 status quo, and then analysis the cause analysis of commercial bank non-performing assets, finally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of commercial Banks to guard against.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The bad assets; Regulatory system; Bank credit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引言 (4)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及现状 (4)(一)不良资产的含义 (4)(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5)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 (6)(一)体制改革不同步造成的影响 (6)(二)信贷资金财政化造成的影响 (7)(三)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7)(四)监管体制薄弱造成的影响 (8)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措施 (8)(一)规范政府职能实现政银分离 (8)(二)深化国企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空间 (9)(三)银行产权制度创新改善内部治理结构 (10)(四)提高监管水平 (11)四、结语 (12)参考文献 (13)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国经济在银行业中积累的问题也逐渐的暴露出来。
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比较高,而目新的不良资产在不断的形成,存量不良资产的质量在不断的恶化,这种严峻的形势已经威胁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的稳定运行。
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各种原因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更是格外引人关注。
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己经成了金融界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的现状到底如何,化解金融风险的途径何在,这几年我国采取的一些措施,括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和管理不良资产的效果究竟如何,在诸多的意见和看法中,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
而接下来如何找到能够保证我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己经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因此,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对形成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并进一步保证我国银行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作用。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及现状(一)不良资产的含义虽然世界上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早己出现,但对其大规模的处置和解决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
关于金融不良资产的定义,权威的经济学经典辞书尚还没有对此做出精确的非常科学的解释。
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就是银行的不良贷款。
目前,国际金融界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来自于五级划分体系。
国际银行业为了避免贷款风险管理的需要,对未到期的信贷资产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类被称为不良贷款,是指不能按照贷款合同按期归还并使银行遭受一定比例损失的贷款。
总的来说,人们普遍都认为金融不良资产系指银行不良贷款,即由不良贷款形成的难以收回的资产,包括本金和利息。
但该定义也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没有把握住金融不良资产为债权性资产的本质特征。
金融不良资产主要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而贷款系指贷款人对借款人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
不良贷款不同于实物资产,是金融资产的一部分。
所谓金融资产是实物资产的对称,是指单位或个人所拥有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是一种索取实物资产的无形的权利。
因此,作为金融不良资产主要表现形式的不良贷款仅仅是一种要求贷款人按照约定偿还的债权性资产;第二,该定义不能反映我国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动态特征。
为了处置商业银行的高额不良贷款,国务院先后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统一收购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和处置金融不良贷款的过程中,有些不良贷款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如一些负债企业以实物资产的形式抵偿了债务,于是该不良贷款变成了实物资产;一些负债企业的债务转成了股权,那么该不良贷款也就由债权的形式的转为股权的形式存在;第三,金融不良资产除了包含银行不良资产外,还应该包含由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形成的不良资产,银行不良资产只是金融不良资产的一部分。
根据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暂行办法》中第三条,“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监测和考核包括对不良贷款、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风险的全面监测的和考核。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指银行所有的不良资产。
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实务操作和数据统计中所提及的不良资产通常仅限于银行的不良贷款。
因为本文考虑到将银行不良资产称为金融不良资产的说法己经被决策层和学术界广泛接受,且本文还要引用一些实务部门的数据和资料,如果不做特殊说明,本文的金融不良资产和银行不良资产即为同义语。
因此,本文给出了金融不良资产如下定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不能及时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其本质是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一种追加。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我国的不良资产问题始于1994年前后,当时我国的专业银行正在向商业银行转轨。
真正促使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严重状况显露的时期是在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在进入新千年以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就发展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不良资产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并己经开始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正常健康持续的发展。
随后,我国金融体系开始进入整顿时期,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高的严峻问题得到了较大的缓解。
但是,通过调查和分析我国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统计数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存量在最近几年里开始不断地攀升。
图一2009-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2011年第三季度到2013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又呈上升的态势,从2011年第三季度的4078亿元上升到2013年底的5921亿元,上升幅度较大,而不良贷款率则呈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在0.95个百分点左右。
可推知,我国在这一时期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有大幅度的提升,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受到国际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整体的投资环境恶化。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一)体制改革不同步造成的影响银行和企业在改革步伐上的不一致,使银行没有及时转入完全的商业化经营,在一定时期内仍然作为政府政策的执行者。
在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银行一直作为政府的出纳和会计。
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从财政部独立出来,形成了中央银行的雏形;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人民银行专司中央银行的职能,这才启动金融改革的序幕,也开始了企业资金以财政为主体向银行为主体的过渡。
我国企业的改革一般视为从国务院1978年制定并颁布《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权的若干规定》为标志开始的,随着这一改革路径的纵深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经营理念、行为模式开始逐步确立起来。
而与之相比,国有银行的改革却远远滞后,国有银行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化改革是发生在1994年剥离了政策性银行业务之后。
这样看来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体改“时间表”相差了十多年。
在这时间错位的十多年中,一方面,国有银行按“供给制”为国有企业融资;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利益动机和市场意识强化的条件下不断追求自身利益,同时银行资金价格低廉目容易取得,便大量向银行借入资金,也就不珍惜资金的使用,致使资金使用效率非常低下,这为日后的巨额不良资产埋下了一个根源。
(二)信贷资金财政化造成的影响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缺乏资金需求和使用的约束机制,而国有商业银行又作为政府政策的执行者,对贷款的发放带有更多的政策性质,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使得信贷资金财政化。
从1981年起,国家重新调整宏观的投融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把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由原来的财政、银行两家管理,改为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及资本金拨款全改为贷款;而目国有企业原本就很少的折旧资金还要上缴国家财政,使得企业自筹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
1983年,银行统一管理企业流动资金实际上银行包企业的流动资金,甚至亏损企业发不了工资,也是银行发放救济金。
1985年的“拨改贷”使国有企业所需资金从国家拨款转向银行贷款,于是出现了一批无资本金注入或资本金很少、几乎全部靠贷款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