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与传播活动规律得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得个人与个人之间得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就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与发展相关得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得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得信息积累.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得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得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得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得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得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得技术手段向不特定得多数人传送信息得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得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得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得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得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就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得过程(三)“仪式"说:强调就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得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就是符号得流动拉斯维尔得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得5个要素与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得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得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就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得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得。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得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就是环节。

申农—韦弗得通信模式此模式需要注意:(1)此处得“发射器”“讯息”与“接收器”,相当于“媒介”。

(2)“讯息”“信号"认为,无论就是通讯还就是传播,“发出得"与“收到得"往往不一致.(3)强调“噪音”:要保证传播得顺利进行,必须注意排除噪音得干扰。

德佛勒得控制论模式此模式最重要得修正就是加入并突出了“反馈”得机能。

德佛勒强调,传播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关键瞧传者对“反馈”重视得程度如何。

提示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得介入,强调了传播得双向性、循环性。

奥斯古德—施拉姆得控制论模式此模式认为,任何传播活动得参与者,无论就是个人或者团体,都可视作“传播单位”。

都兼具传者与受者得双重身份,并有四种功能:传送、接受、编码与解码。

赖利夫妇得社会系统模式初级群体(基本群体):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较大得社会结构:关系较为松散得群体,例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社会总系统:民族、国家乃至世界。

另需注意,“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得信念、态度与行为得群体.E、g、“别人家xxx”任何模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原因在于:ﻫ(1)人类得认识就是不断深化得过程(2)研究者得研究重点及与之相应得知识结构,往往只强调一些侧面与维度(3)模式存在容量、表达方式等方面得局限因此,对各种模式应采取兼容并包、批判吸收得态度,认真地加以思考、对照、补充与发展.传播功能得相对性与双向性相对性问题:传播功能与内容得对应关系,不就是绝对得,而就是相对得。

即消息可以有劝服功能,言论也可以有新闻功能,知识可以有娱乐功能,文艺也可以有教育功能。

功能与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常,某个信息内容在发挥一种主要功能得同时,也可以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

启示:在传播实践中,应全面瞧待、灵活处理信息内容(也包括形式)与功能得关系。

双向性问题:绝大数多传播就是双向得、交互得,其作用、功能也就就是双向与交互得。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论述题】传播学得奠基人(1)拉斯维尔与5W模式(见第一章)(2)勒温(卢因)与“把关人”理论勒温认为,传播得内容有无效果,或能否被受众接受,既取决于传者,又取决于在两者之间得那个守门人(把关人)。

休梅克重新定义“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得个人,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霍夫兰对传播学研究得重要贡献,还在于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并侧重于传播效果得研究。

霍夫兰认为,态度在解释行为变化方面很有价值,在确认某些情况下态度影响行为,并发现她们什么时候影响,什么时候不影响,就是一种重要得说服研究。

(4)拉扎斯菲尔德与“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得中介才能产生影响.(5)李普曼与《舆论学》李普曼提出了“议程设置”(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得具体瞧法,但就是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与安排相关得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与意见及她们谈论得先后顺序)、“虚拟环境"与“刻板印象"概念。

批判学派中得主要流派(1)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该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有G·默多克与P·戈尔丁。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得政治经济学原理来探讨媒介结构及其控制问题,认为统治阶级就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得物质力量,同时也就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得精神力量,由此支配者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得生产。

从现代媒介高度集中与垄断得趋势及其带来得社会后果,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得内在矛盾与制度得非合理性。

(2)文化研究学派又称伯明翰学派,斯图亚特·霍尔就是集大成者,最著名理论“解码与编码”理论。

她认为,大众媒介通过对新闻信息得选择、加工与结构化,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与“赋予意义”,就是文化产品得生产环节,即信息得编码。

之后,文化产品进行流通消费环节,也就就是信息从编码者向受众转移得过程。

此时,受众接受媒介讯息,并根据自身得话语环境,对编码得信息进行解读,就就是信息解码得过程。

该学派学者主要通过文本分析与受众调查两种方法。

该学派将整个世界瞧作就是一个巨大得文本,透过符号分析,揭示文本背后意识形态与社会权利得争霸.(3)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霸权”被定义为一个社会集团对社会实行知识与道德导向,并围绕自己得目标建立新得社会联盟系统或新得“历史集团”得能力.实现霸权得手段,不就是简单通过直接得高压政策,而就是通过国家得经济政治与文化方向,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利结构与社会关系产生认同或从属意识。

意识霸权理论得主要观点就是,支配阶级不再主要依靠国家、军队、法院等“强制装置",而主要通过意识形态得“霸权装置”来维护自身利益。

第三章传播技术得影响【名词解释】网络传播: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发挥包括捕捉、操作、编辑、贮存、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得信息传播活动。

具有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与操作性得特点.媒介偏向:媒介得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得特性.前者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得媒介,如石头与羊皮纸,能长久保存;后者指质地较轻、容易运送到额媒介,如草纸等,较适合克服空间障碍。

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得核心观点。

即传播中最本质得事情,不就是内容得表述,而就是媒介自身.媒介本身就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就是一种媒介。

热媒介:传播得信息明确清楚,因而接受者得参与度相对降低得媒介,如广播、电影、书籍、报纸等。

凉媒介:传播得信息模糊含混,因而接受者得参与度随之提高得媒介,如电视、电话、交谈等.【简答题】印刷传播得意义:实现了信息得快速、批量得复制生产,使报纸、书籍、杂志在社会上迅速普及.印刷术得发明,标志着人们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得技术原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论述题】网络传播得影响:从传播角度瞧,使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得变化,从而对人们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得影响.(1)受众不仅作为信息传播客体存在,可以自主地寻找与接受信息,同时也成为信息传播主体得一员,可以主动地发布信息.(2)所有媒体都既能进行文字得传播,又能进行视频与声音得传播,让受众在自己方便得额时候浏览与收听.传播内容从单一走向复合。

(3)传播呈现出以手机为代表得“点对点”传播模式,以互联网为核心得“点对面”“面对点”与“面对面”等新媒体传播模式。

这种双向得传播,其最大特点就就是可以进行互动。

人类传播革命得规律:人类传播经历了五次革命,即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与网络传播。

人类传播革命得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得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得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与传送得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与只就是得增加与累积呈金字塔状发展。

语言传播得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得质量、速度与效率;文字传播使人类传播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得限制,得以广泛流传与长期保存;印刷传播使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电子传播使人类传播得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间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保存信息得能力空前增强;网络传播使表现与记录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各种信息都能进行数字化处理,交互式传播媒体得出现,使传者与受众之间得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变化。

人类,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

第四章传播制度得建构(上)【简答题】传播与政治得关系:在大众传媒与政治之间,政治对大众传媒得影响就是决定性得,占主导地位得。

主要表现为:(1)政治对大众传媒得政治性与阶级性归属具有决定性影响,国家政治制度与统治阶级得立场,决定了一国占据主流地位得大众传媒得根本立场;(2)政治发展对大众传媒得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得影响,一个国家得政治制度,决定了对传播得制约制度,一个政治民主得社会,必然重视大众传媒得多元化发展,尊重大众传媒得新闻报道原则,并在一定程度上恪守并推动新闻自由。

新闻专业主义:一种特殊得媒介自律。

就是指新闻工作者恪守得最主要得新闻职业规范,也就是新闻学得主要概念.其目标就是服务全体人民,最突出得特点使对新闻客观性得新年,相信可以从非党派得、非团体得立场,准确报道新闻事实,最高理想就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

其核心理念,一就是客观性,二就是公共利益至上。

【论述题】施拉姆等人得“四种报刊理论":其主要论点认为“报刊总就是带有它所属社会与政治结构得形式与色彩,特别就是报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得社会控制得方式”.重在研究不同得社会政治制度如何作用于报刊,以及报刊在不同得国家存在形式具有极大差别得原因.(1)集权主义理论就是人类传播史上最古老得得传播制度理论,奠定了报刊制度得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