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
新课标对习作教学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明确提出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
还特别重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
正确认识小学高年级阶段的习作目标,对促进整个写作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目标概括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内容:
(1)让学生初步掌握四种文体的写作方法,提升习作能力;
(2)强调写作既要珍视自我感受,又要学会传意交流;
(3)要提高写作速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理解了这三点,就把握了小学阶段习作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4、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教学重点:
1、写读后感是如何选择感受点。
2、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课时:3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写读后感”在五年级的教学中是一个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为完成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组习作──学写读后感,特意从课外选择并修改了一篇寓言故事。
将“学写读后感”的作前指导课与作后讲评课,视为一个整体。
“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方法并初步运用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完成的初稿中能明确自己的感受点,并呈现出了多个角度,但不能将感受写具体,没有说服力。
本节评改课中,努力体现让学生自主发现、亲自体验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成并将其当作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在促进学生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同时,注意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其创造潜能。
力求营造和谐、务实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识读后感
(一)阅读习作要求,初识读后感
(二)阅读教材中的例文──《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感受读后感的基本写法: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结合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学生自由谈感受。
第二课时:导写读后感
一.那么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感想整理成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学写读后感》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自读阅读提示:
出示:要写好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要着重写自己的感受.*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要密切联系实际,也可以适当的引用相关的资料.
师:其实这些话就告诉了我们读后感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读,第二部分是感。
要先读后感,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感是读后感的重点。
二、阅读范文,感悟写法.
1 自由阅读范文,思考:从这些范文中你体会到了写读后感的那些
方法?
2 小组讨论,习得写法.
3、交流读后感的写法.
出示范文:铸就钢铁人生——读《古井》有感
读后生互说写读后感的方法
教师小结:
第一、读原文,抓重点。
认真阅读原文,多读几遍,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延伸下去,展开丰富的联想。
第二、摆好位,侧重“感”
在剧题写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方法:一般文中既要有“读”的内容,这部分是文章的开头,又要有“感”的内容,要结合实际,和“读”的内容紧密联系,做到“读”“感”相连,有略有祥,有感而发。
第三、抓住“点”,联实际。
有的同学读文章后会有很多感受,而写读后感时不能面面俱到,应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地写下去,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观点鲜明,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舒服。
第四、定标题,明写法。
掌握读后感的写法,犹如盖房搭建了钢筋框架。
因此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其一:确定标题。
标题有两种写法。
一种直接命题,一般为“读《╳╳╳╳》有感”或“《╳╳╳╳》读后感。
”另一种可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注明文章的中心内容。
副标题表明题材。
板书写法:(1)读原文,抓重点。
(2)摆好位,侧重“感”。
(3)抓住“点”,联实际。
(4)定标题,明写法
第五.同学们刚才总结了这么多要点,你们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抓住“点”联系实际)
小结:“我们读了一篇文章有一本书以后,感触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只有抓住一点才能写深刻,否则泛泛而谈,就变成了空喊口号了。
”
师:怎样抓住这一主要的阅读感受“点”呢?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篇短文。
出示短文:<<落花生>>
师: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短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内容,并提炼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师: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一定有深受感动的地方,我请同学来说说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也就是说出自己的感点。
师: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就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是从不同角度谈感点,总之,要选择感受最深的内容去谈感点。
那么,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感点阐述得清楚,感受说的更具体呢,那就是要密切联系实际,可以举一些典型事例,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现在我请同学就你自己的感点密切联系实际来阐述你的感点,行吗?学生互说。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一些事例阐述了感点,是感受更加具体,让读者读起来亲切舒服。
为了为让同学们整体把握,快捷理解识记我把读后感的几点归纳为这几个字:出示课件:“引—议—联—结。
”
引:或引原文观点,或引原文的内容。
议:所引原文体现出观点。
联:在所给原文的基础上为基点生发开去,发表议论,由此及彼的联系现生活中相类或相反的现象,联系相关的种种问题。
结:从说明原文给人什么启示的角度提出看法,总结全文。
三、探讨读后感的一般结构:
师:平时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要求有开头、中间、结尾也就是文章的一般结构,那么读书感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
开头:简要介绍所读作品的书名,总的感受。
中间:谈感受感想,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人、事作比较、谈感想。
恰当地引用名人事件,贵在真。
结尾:回到所读的作品,概括提升主题提出自己努力的方向。
四、写读后感常犯的毛病
表现在写作过程中大段的叙述原文的内容,感呢只有几句话。
所谓复述原文就是大量地叙述原文的内容,占了读后感的大量篇幅使得“读”成了重点,而“感”成了次要内容。
有人因此而笑称“读后抄”。
1.“感”“读”分离
具体的表现是所发表的感想与所读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
2.感想杂多空洞,缺乏联想
感想杂多就是指感想的内容多而零碎。
有一位同学在写读《二泉映月》有感时,当他读到二泉的美景时便大谈自己的感想,说二泉怎么怎么美;当读到阿炳的悲惨命运,他又大发议论,说阿炳怎么怎么可怜;当读到《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时又大谈感想,说这首曲子怎么怎么好听,文中的词语怎么怎么优美。
这样整篇文章感想多而杂,没有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来谈。
我们这次习作只要抓住自己感想最深的一点来写,集中笔力,生发开来。
第五.布置作业
板书
读后感
(1)读原文,抓重点。
(2)摆好位,侧重“感”。
(3)抓住“点”,联实际。
(4)定标题,明写法。